孟凡雷
摘 要:体能素质“课课练”是指促进学生体育水平、体质健康的方法。当前体能素质“课课练”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较为广泛,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总结,首先,应用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其次需要注意坚持体能运动的目标性,还需注重与家庭体育相结合,最后需要注意其趣味性提高与教材间的互动。本文就此提出议论。
关键词:课课练 小学体育 运用
体能素质“课课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运动体能而实施的一种具有一定运动量及强度的身体训练方式。体能素质“课课练”的主要核心有两个,其一是促进体育教师对学生教学的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教学反思能力,增强教学质量。其二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帮助学生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保持学生身体健康。
一、尊重学生主体性
体能素质“课课练”开始于体育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对课堂内容是否感兴趣,能否理解课堂内容,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能够得到明确提高,学生能否在体能素质“课课练”应用中获得体育锻炼的知识、意识、习惯等,这些都是衡量体能素质“课课练”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中的标准。若在应用过程中,脱离学生主体性,一味追求形式上的体能素质“课课练”,忽视体能训练“课课练”的根本目标,那么就会造成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形式走向僵化、形式化,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深入考虑学生心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所需知识,对学生的成长无法起到根本作用。
二、注重体能运动目标性
在体能素质“课课练”提出后,存在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教学方法往往“华而不实”,运动器材花哨,课堂气氛热闹,但究其本质却是偏离了运动的根本目标。“课课练”教学模式在我国已运用多年,新课改后该教学模式依旧受教师所推崇,体育教学中的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内容属性是身体锻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运动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倘若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变革,忽视运动本身的目标性那么不但无法达到体能素质“课课练”的目标,连一般情况下的体育课程标准都无法达到,对小学学生的体育教育及全面素质发展不利。
三、与家庭体育相结合
体能素质“课课练”在大部分教师的认知中是仅存在于校园中的,但仅凭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进行充足的体育锻炼显然是远远不足的,所以当前小学体育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注重与家庭体育相结合,在课堂中提供教育教学,在家庭中养成习惯,通过家庭体育与课堂体育相结合帮助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在当前大部分小学学校中,教师通过引导家长进行共同锻炼,或作为学生锻炼的监督者帮助执行体能素质“课课练”与家庭体育相结合的内容。学校在此时担任教学者管理者,通过帮助学生掌握“课课练”知识,教授运动方式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提升运用趣味性
体能素质训练涉及速度、反应、柔韧、耐力、力量等多项体能训练内容,在针对性训练过程中,复杂的训练内容及枯燥的训练过程常常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拒绝跟随教师进行相应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存在不到位、不配合等情况,若存在此类情况,那么训练无法达到应有成效,影响学生学习,同时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所以在當前的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程趣味性,从心理层面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当前小学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由于学习兴趣缺乏导致学生成绩下滑的现象,所以在当前大部分小学教育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十分关注,体育教学学习兴趣培养就其他科目的培养方式有较大区别,还需教师进一步探索发现。
五、与教材互补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能素质“课课练”方式应与教学教材相连,一方面针对课本教材内容进行训练内容安排,一方面根据体能素质“课课练”内容对课本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通过课本内容与“课课练”内容间的互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能够更好地养成学生的锻炼习惯,达到体能素质“课课练”的要求标准。
六、结语
体能素质“课课练”是一项系统的、专业的教学模式,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多运用此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体育意识建立、锻炼习惯养成等良好的体育学习能力。在当前的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方式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教师关注的点,尤其是提高体育教学兴趣,帮助学生完成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1]贺蕾.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课课练”的实践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8(02):30—31.
[2]史孟洁,雷波,乔建中.小学体育“课课练”亟待重视的四大问题[J].青少年体育,2017(10):109—110.
[3]陆丰.小学体育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回归与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3):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