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股权结构与企业费用粘性

2019-10-14 01:58赵艳丽
会计之友 2019年20期
关键词:调节效应股权结构内部控制

赵艳丽

【摘 要】 企业存在费用粘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降低费用粘性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选择2008—2017年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并观察企业股权结构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确实存在费用粘性,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能显著降低费用粘性。此外,股权结构会对内部控制与费用粘性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股权集中度会弱化内部控制的抑制作用,而股权制衡度会强化内部控制的抑制作用,管理层持股比例则不产生调节作用。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股权结构; 费用粘性; 调节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20-0126-06

一、引言

传统的管理成本理论(如量本利)认为企业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化成本组成,其中变化成本取决于企业的业务量,即有SG&A=FC+a×Income,其中SG&A是企业成本,FC是固定成本,Income是企业业务量,a是系数。可见,传统理论认为企业费用成本与业务量之间是线性关系。但是,Cooper et al.[1]等发现企业成本的变化并非完全取决于业务量,很多因素会影响企业成本,最终导致企业成本与业务量之间是非线性的。此后,Anderson et al.[2]观察了美国企业期间费用与收入的关系,发现企业业务量下降时带来的成本下降小于业务量上升时带来的成本上升,并从价格粘性的角度提出了“企业费用粘性”的概念。自该概念被提出后,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成本费用粘性开始了持续的关注和研究,包括企业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原因、影响因素等。诸多学者认为调整成本、管理者乐观预期和代理关系是引致企业存在费用粘性的主要因素[2-5],并以此角度展开实证检验[6-10]。从结论来看,大多数学者支持企业存在费用粘性的结论,同时得出代理关系下企业管理层的自利性治理是导致企业费用粘性的重要原因。当企业业绩向好时,管理层会加大投资、提高员工薪酬和在职消费等;但当企业业绩不好时,工资刚性、投资冲动、在职消费难以避免,使得在企业销售量下降时,企业成本并没有同幅度下降。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最大化企业效益,为此当存在费用粘性时,很多学者探索如何改进企业治理能抑制费用粘性。石善冲等[11]指出现代企业制度下代理问题是费用存在“粘性”的重要因素,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缓解代理,进而影响费用粘性。有效的内部控制理论上能优化企业资本和人力资源配置、约束管理者的非合理管理行为等,促进企业管理者能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进而提升企业成本支出效率。但是现实中,内部控制真能抑制费用粘性吗?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企业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重大经营决策需要得到股东批准时,管理者往往会美化报告或业绩,使得在业务量下降时股东更愿意接受企业革新。此时管理者可能会优化治理效率,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但也容易导致个人薪酬、在职消费、销售投入等增加,而大股东对这些可能不敏感。因此,内部控制如何影响企业费用粘性,还需要从中国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考察。本文认为,改善企业费用粘性的关键在于降低代理成本,而对于股份性质的上市企业,适当的股权结构能够达到对管理层的约束和激励,遏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12]。因此,合理的股权结构能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费用粘性的关系,例如,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其会对管理者的治理行为更加上心,因此有更强的监督动机,这促使管理层不得不提高企业费用使用效率。此外,股东也会通过对管理者采取股权激励等驱使大股东与管理者利益协同,来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以此激发管理者降低费用粘性。由此,本文认为企业股权结构会对内部控制与企业费用粘性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

不同于以往学者只考察内部控制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本文重点观察股权结构是否能进一步改善内部控制与费用粘性的关系,即如果内部控制能抑制企业费用粘性,那么股权结构能否进一步优化。基于此,本文选取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并观察企业股权结构的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刻认识企业的费用粘性特征,为企业降低费用粘性提供内部管理决策依据。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企业费用粘性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企业所有者希望不存在费用粘性,企业在业绩表现不佳时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而对于治理企业和“经手”企业各项成本费用的管理者,“无法”降低费用粘性具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在于管理者具有天生的自利性,会尽可能从薪酬和在职消费两个方面维护自身的利益,这也使得在营业收入下降时并不会马上做出减少投资的决策[4];客观原因在于工资刚性、价格刚性和外部环境表现不佳的投入无效性。为此,一些学者提出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能显著抑制费用粘性,Gupta et al.[13]分析认为内部控制能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Kim et al.[14]研究指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管理者在资源配置决策时往往效率不高,从而产生费用粘性问题。此外,牟韶红等[3]分析认为内部控制能通过沟通信息、制度安排和内部激励等方式促进管理者更加积极治理,从而降低成本费用粘性。石善冲等[11]认为费用粘性能否下降关键在于企业自由资金支配程序和制度是否严格,是否能有效降低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而内部控制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目前已有较多学者从实证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与企业费用粘性的关系展开检验,大多数学者都得到了内部控制能显著降低费用粘性的结论。Shleifer[15]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监督公司的高管行为,降低内部代理成本。Ashbaugh et al.[16]研究發现,企业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能使企业面临的风险降低,进而能降低成本粘性。国内学者中,穆林娟等[17]发现企业提高治理机制来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和扩张意图,能降低费用粘性程度。韩岚岚等[4]分析发现内部控制通过抑制管理者的自利行为,进而能改进费用粘性问题。石善冲等[11]分析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抑制上市企业费用粘性,并且在国有企业中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于浩洋等[18]检验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显著地缓解供应商波动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加剧作用。本文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成本费用粘性:首先,内部控制加强能对管理层的费用使用进行约束和监督,特别是在企业业务量减少时,能促进管理者的在职消费、薪资水平等与企业销售收入同比例调整,进而降低费用粘性;其次,能促进管理者放弃不合理的治理行为,如盈余管理、过度投资等,提高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最后,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能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在绩效不好时有更大的信心来降低期间费用,进而减少企业费用粘性程度。因此,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提高能降低企业费用粘性。

目前对于股权结构与企业费用粘性关系研究的文献很少。理论上,股权结构作为股份制企业的一种股权状态,与企业成本费用不存在必然的关联。但是,也有学者强制将股权结构和费用粘性纳入到一个框架中分析二者的关系,如梁上坤[19]分析认为股权结构主要通过两方面影响费用粘性,一是股权结构能加强管理层的监督,抑制不当行为,使得管理层与股东利益协同;二是更高的股权集中度能提升企业决策效率,更高的股份比例表明了股东更加重视企业的业绩,因此会加强对企业的治理,减少费用粘性。其通过定量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越高,就越能有效地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降低费用粘性。赵立凯[12]也认为上市公司高股权集中度能缓解代理问题,促使费用粘性越低。可见实际上股权结构并不直接影响企业费用粘性,而是通过对管理层的约束,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影响企业费用粘性。因此,在内部控制与企业费用粘性的关系中,股权结构很可能起到中间调节作用。

股权结构可以分为股权集中、股权制衡和高管持股三个方面。委托代理关系理论认为,股权集中能够加强控股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促进管理者参与更加高效的企业治理,特别是当企业大股东(如实际控制人)是企业管理者时,二者目标一致,就会降低管理者的自利行为,在业务量下降时能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状况,从而降低费用粘性。由此可见,股权集中能产生更加有效监督机制来降低第一类代理关系,进而降低企业费用粘性问题。尽管股权集中度能降低管理者的非有效治理行为,但容易导致产生第二类代理关系,即大股东与管理层合谋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这会导致投资过度、高管薪酬过高等问题。为此,股权制衡是治理第二类代理冲突的较好途径,股权制衡度越高,越能减轻前几大股东隐性形成的“利益集团”,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这样既能保持股权相对集中的优势,又能抑制大股东对企业的侵害。由此可见,股权制衡能促进管理层提高企业内部治理效率,抑制大股东侵害企业利益,进而降低企业费用粘性。

对于委托代理关系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加大对管理者的激励制度,而股权激励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理论上认为,给予管理者持股激励能大大促进管理者进行更加高效的企业治理。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上升,其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协同程度升高,其提升企业治理效率的动机就更加明显,因此在企业业绩下降时,其就会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企业利润,进而降低企业成本费用粘性。因此合理的股权激励能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降低费用粘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a:股权集中度越高,越能加强内部控制对企业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

H2b:股权制衡度越高,越能加强内部控制对企业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

H2c:管理者持股比例越高,越能加强内部控制对企业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8—2017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按如下原则筛选:(1)剔除ST、*ST类上市公司;(2)剔除在样本期间内部控制变量数据严重缺失的企业;(3)剔除2012年及以后才上市的企业;(4)剔除因并购、重组等事件导致企业收入和净利润变化率超过100%的企业。根据上述处理,最终得到1 034家企业。本文分析所需要的全部原始数据均来自于深圳国泰安数据库(CSMAR)。

(二)变量选取和说明

1.因变量

对于费用粘性,在ABJ模型中,大多数学者均采用企业费用与企业业务量的关系组合进行衡量(见模型1),因此关键是选择企业费用和企业业务量的代理变量。对于企业费用,一般有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由于财务费用与企业业务量关系不明显,为此本文仅用销管费用来代理企业费用。对于企业业务量,则与大多数学者一样,取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进行代理。

2.自变量

对于内部控制,一部分学者采用多指标评价法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指数进行衡量,如牟韶红等[3]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个方面选择144个指标加权构成内部控制指数;另一部分学者采用迪博数据库中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进行衡量。本文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和可行性特征,决定采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进行衡量。

3.调节变量

股权结构,主要采用股权集中、股权制衡和管理层持股三个变量。其中,股权集中度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表示,股权制衡度用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表示,管理层持股比例用企业董事、监事和高管持股比例和表示。

4.控制变量

对于控制变量,参考石善冲等[11]选取资本密集度、劳动密集度和资产负债率三个变量。

变量定义见表1。

(三)模型构建

為检验上述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本文参考Anderson et al.提出的费用粘性检验模型(也称为ABJ模型),建立如下方程进行实证检验:

Ln(SGi,t/SGi,t-1)=C+α1×Ln(Inci,t/Inci,t-1)+α2×Di,t×Ln(Inci,t/Inci,t-1)+εi,t   (1)

模型1主要用以判断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是否存在费用粘性,其中,SGi,t表示i企业t年的费用,Ln(SGi,t/SGi,t-1)表示企业费用的变化率,Inci,t表示企业t年的业务量,Ln(Inci,t/Inci,t-1)表示企业业务量的变化率,Di,t是虚拟变量,当企业第t年业务量小于第t-1年业务量时,取值1,否则为0。模型1的含义是当企业业务量上升1%时,费用变化α1,当企业业务量下降1%时,费用变化(α1+α2),当α2<0时,说明业务上升的边际费用率大于业务下降的边际费用率,企业存在费用粘性。

ICi,t是企业内部控制,Xj,i,t是第j个控制变量,其余变量含义同模型1。如果H1成立,那么模型2中的β2系数应显著大于0。为检验H2,在模型2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如下模型:

在模型3中,Equityi,t是企业股权结构变量,ICi,t×Equityi,t是内部控制与股权结构的乘积交叉项,?渍2表示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与企业费用粘性关系的调节作用。如果H2成立,那么模型3中的?渍2系数应显著大于0。对上面三个模型,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估计,并采用F-test和Hausman test进行模型选择。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到,样本企业的平均销管费用变化率为13.9%,其中企业的平均销售费用变化率为12.4%,平均管理费用变化率为14.4%,而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变化率为11.3%。此外,虚拟变量D的平均值为0.302,说明有30.2%的样本企业出现收入下降,有近70%的企业收入增长。企业内部控制变量中平均迪博控制指数为exp(6.197)=491。股权结构中,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衡量的股权集中度均值为34.6%,其中最小的企业仅有3.4%,最大的企业为90.0%;以第二大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比值衡量的股权制衡度均值为0.822,其中最小值为0.008,最大值为8.056,以管理层持股比例衡量的管理层持股均值为9.4%,其中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89.7%。控制变量中,资本密集度均值为2.493,劳动密集度均值为0.020,资产负债率均值为0.486。

(二)内部控制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

表3显示了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模型均选择固定效应。从列(1)可见,DX变量系数在1%水平显著小于0,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确实存在成本费用粘性。列(2)至列(4)为内部控制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估计,可见无论是企业销管费用,还是单独的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显著大于0,而虚拟变量与营收增长率的交叉项显著小于0,说明存在费用粘性,且管理费用的粘性程度大于销售费用。单独的控制变量系数均显著大于0,说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费用上升越快。虚拟变量、企业营收增长率与内部控制的乘积交叉项则显著为负,说明内部控制能降低企业费用粘性,且内部控制对企业销售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三个控制变量中,资本密集度和资产负债率对成本费用增长率存在正影响,而劳动密集度仅对销售费用增长率存在负影响。表3结果初步表明H1是成立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提高能降低企业费用粘性。

表4进一步显示了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与费用粘性关系的调节作用。从表中看到,X变量和DX变量分别大于0和小于0,与表3相同,同时企业内部控制IC显著大于0,DX与内部控制质量的交叉项DX×IC显著小于0,说明内部控制能显著降低企业销管费用粘性。此外,列(1)中股权集中度变量系数显著大于0,说明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费用增长越快,而DX×IC×OCR变量系数显著大于0,说明股权集中度会负向调节内部控制对企业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列(2)中股权制衡度变量系数在5%概率下小于0,说明股权制衡度越高,企业费用增长越慢。而DX×IC×LNE变量系数显著小于0,说明股权制衡度会正向调节内部控制对企业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列(3)中管理层持股比例变量系数显著大于0,说明持股比例与企业费用增长率成正比。而DX×IC×MSOR变量系数不显著,说明管理层持股对内部控制与费用粘性的关系不产生调节效应。由表4表明H2a和H2c不成立,仅H2b成立。对此,本文认为股权集中度提升,尽管会导致大股东更加关心企业业绩,但也更容易导致大股东与管理者进行合谋,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如通过盈余管理和在职消费两个方面分别提高大股东与管理者的利益。陈文强等[20]指出现阶段我国上市企业主要是第二类(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问题,而不是第一类(大股东与管理层)。因此,股权越向前几位股东集中,内部控制质量可能越差,导致费用粘性加剧。而管理层持股比例不存在调节效应,本文认为主要是持股比例过低,并未直接构成管理者的激励机制。经计算,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中位数是0.019%,有2/3的企业不到1%,这也导致企业利益与管理层利益很难达到利益趋同,也对内部控制与企业费用粘性的关系不产生调节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企业存在费用粘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管理者与企业的利益冲突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如何降低费用粘性成为学者和企业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通过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可以约束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但现实中企业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重大经营决策需要得到股东批准时,管理者往往会美化报告或业绩,使得在业务量下降时股东更愿意接受企业革新。此时管理者可能会优化治理效率、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但也容易导致个人薪酬、在职消费、销售投入等增加,反而加剧费用粘性。基于此,本文选择2008—2017年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并观察企業股权结构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确实存在费用粘性,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能显著降低费用粘性。此外,股权结构会对内部控制与费用粘性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具体的,股权集中度会弱化内部控制的抑制作用,而股权制衡度会强化内部控制的抑制作用,管理层持股比例则不产生调节作用。

结合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由本文分析得到内控质量的提高能抑制企业费用粘性,为此应通过改善薪酬控制体系、办公费用管理体系、销售费用控制体系等优化企业期间费用支出,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缩减业务量下降时的成本支出。(2)应设计相关监督监管体系,加大对大股东与管理者联合损害企业行为的监管。本文分析表明,股权集中度会弱化内部控制对企业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间接说明高集中度会降低内控质量,为此应优化董事会治理,提升其他股东制衡强度,规范大股东行为,防止大股东与管理者的利益勾结。(3)可以采取奖金激励的方式代替股权激励,促进管理者更加积极、高效地参与企业治理。

【参考文献】

[1] COOPER R, KAPLAN R S.The design of cost management systems:text,cases,and reading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1.

[2] ANDERSON M C, BANKER R D, JANAKIRAMAN S N.Are 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Stick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1):47-63.

[3] 牟韶红,李启航,陈汉文.内部控制能够抑制成本费用粘性吗——基于信息视角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15(2):118-129.

[4] 韩岚岚,马元驹.内部控制对费用粘性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管理者自利行為的中介效应[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8(1):131-144.

[5] 王珏,王明丽.成本粘性、企业成长性与企业价值[J].财会通讯,2017(24):35-37,42.

[6] CHEN C X,HAI LU, SOUGIANNIS T.The agency problem,corporate governance,and the asymmetrical behavior of 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1,29(1):252-282.

[7] BANKER R D, BYZALOV D, CHEN L.Employment protection legislation,adjustment costs and cross-

country differences in cost behavior[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3,55(1):111-127.

[8] 谢获宝,惠丽丽.代理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成本粘性——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14,26(12):142-159.

[9] 梁上坤.股权激励强度是否会影响公司费用黏性[J].世界经济,2016,39(6):168-192.

[10] 李国芳,罗文波.内部控制、税收激进和企业成本粘性[J].财会通讯,2018(33):77-81.

[11] 石善冲,王晋珍,林亚囡.内部控制、产权性质与费用粘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2):32-41.

[12] 赵立凯.股权结构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3] GUPTA P P, NAYAR N.Information content of control deficiency disclosures under the Sarbanes-Oxley Ac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closure and Governance,2007,4(1):3-23.

[14] KIM J B,et al.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the asymmetrical behavior of 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J/OL].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2019-08-17.

[15] SHLEIFER A,VISHNY R W.A Survey of Corporate[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2):737-783.

[16] ASHBAUGH S H,et al.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Accounting Review,2008,83(1):217-250.

[17] 穆林娟,张妍,刘海霞.管理者行为、公司治理与费用粘性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3,28(1):75-81.

[18] 于浩洋,王满,黄波.内部控制质量、供应商关系与成本粘性[J].管理科学,2017,30(3):122-135.

[19] 梁上坤.股权集中度与成本费用粘性[J].经济研究,2013(1):144-155.

[20] 陈文强,贾生华.股权激励、代理成本与企业绩效——基于双重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框架[J].当代经济科学,2015,37(2):106-113,128.

猜你喜欢
调节效应股权结构内部控制
万科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分析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对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抑郁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服刑人员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人格特质P的调节作用
股权结构与信息透明度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中国上市金融企业的股权结构绩效分析
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基于沪市江苏省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