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艺术特性 启迪振兴思路

2019-10-14 15:43李盼
艺海 2019年8期
关键词:振兴传承

李盼

〔摘 要〕渔鼓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说唱艺术样式,源自“道情”的湖南渔鼓,自唐至宋,历经元、明、清朝走到现代,在湖南各地广为流传。对于深深扎根于湖南民间的湖南渔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研究探讨其独特的历史传统、艺术特性,然后走出一条传承、创新、振兴的发展路径,是传承振兴湖南渔鼓的必然思考。

〔关键词〕湖南渔鼓;艺术特性;传承;振兴

在湖南,渔鼓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说唱艺术样式,源自“道情”的湖南渔鼓,自唐至宋,历经元、明、清朝走到现代,在湖南各地广为流传。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声,紧依着湘、资、沅、澧的滔滔流水之声,湖南渔鼓以其富有浓郁湖湘特色的艺术风格,深受人民群众喜好,与湖南众多民间曲艺形式一道,在湖湘的土地上生根开花,传承发展。

对于深深扎根于湖南民间的湖南渔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研究探讨其独特的历史传统、艺术特性,然后走出一条传承、创新、振兴的发展路径,是传承振兴湖南渔鼓的必然思考。笔者对湖南渔鼓知之甚少,研究不够,资料尚欠,有几点浅见仅供大家指正批评,更期待能抛砖引玉,引发各路专家对湖南渔鼓传承振兴的关注。

湖南渔鼓在旷阔的三湘四水之地流布传唱,具有较显著的区域性特点,这种特色的产生与湖南多民族杂居,方言种类繁多有着密切关系,一地有一地的方言,一地有一地之民间音乐、音调,这些均对渔鼓唱腔的不同风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形成了不同的渔鼓支派,彰显着显著的渔鼓区域性特征。在湘江流域的湘中、湘南区域,是湖南的湘方言地区,在这些区域内流行演唱的湖南渔鼓,基本上是以衡州渔鼓风格为代表,这一风格的渔鼓演唱也对湘东一带赣客方言区内流行的渔鼓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流行于澧水、沅水流域,为北方官话、西南方言区域的渔鼓演唱风格,则以澧州渔鼓为代表,形成了自己独特区域的特点。渔鼓的区域性特点,不单单受方言的影响,也受区域内其他山歌、小调乃至戏曲派种的影响,不单单是演唱曲调、方法的差异,即使在伴奏乐器上也体现出相异之处。如:湘西、湘北的渔鼓除用渔鼓筒与筒板伴奏外,又加上小镲;而湘中、湘南的渔鼓则使用月琴或三弦伴奏。这种不同的伴奏形式,已约定俗成,沿袭至今。

群体性特征在湖南渔鼓的流布中,呈现出强烈的形态。分别体现在渔鼓艺人行会组织的群体性,渔鼓演唱场所相对固定集中的群体性,以及湖南渔鼓所面对受体的群体性几个方面。如:民国20年(1931年)改组的“长沙市渔鼓弹词业分会”,就始于清朝末年的“永定八仙会”;衡阳渔鼓艺人行会组织“果老会”,云集四方的渔鼓艺人,时常聚会演唱渔鼓,通宵达旦;类似的渔鼓艺人行会组织“化愚堂”“湘子会”“老郎会”,遍布于湖南渔鼓流布区域,活跃于三湘四水之间,充分体现出渔鼓艺人在组织上、艺术上的集结意识。湖南的渔鼓演唱场所与渔鼓服务的受众群体,也充分表现出湖南渔鼓群体性特征。湖南渔鼓的演唱场所,同其他曲艺形式一样,有固定与流动两种类型。据志书记载,我省长沙坡子街火宫殿、衡阳大众渔鼓皮影场、邵阳下河街渔鼓场、县西街渔鼓坊、澧县曲艺馆、常德东门口茶馆等诸如此类的演唱类场所,不管是在城在乡,不论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均为基层百姓、劳动群众以及层次不同的市民阶层,集中汇聚听唱湖南渔鼓的群体性传播场所。

湖南渔鼓的总体演唱艺术风格,以及各地不同分支流派的演唱艺术特色,之所以能够稳固地保持自身风格特色不变,这与其所具有的传承性有着密切关系。湖南渔鼓的传承方式不仅是由于口耳相传、代代相传的师承关系,当然也还蕴含积淀着湖湘文化心理、审美欣赏习惯的因素,但是,其传承的主要途径自古至今,起主要作用的外在形态还是前者。有关资料记载,有力地反映出湖南渔鼓的传承性特征,从师徒传承考察,清代知名艺人邵阳杨天禄师从渔鼓艺人陈师傅,而后又授徒赵泽生、岳银生等门徒;澧州马开地师从陈天桂;衡阳彭金山,人称彭派,授徒四十余人,成名者有伍嵩臬等,这样的师承关系,只需翻阅资料,不胜枚举。另外,从湖南渔鼓音乐唱腔的因承相袭,也多与师承关系相连,一个师承系统的基本腔、变化腔的含义与唱法、名称,都各有特色和独特技艺,很难为其他支派的藝人所理解知晓。湖南渔鼓的传承性特性客观上维系着这一曲艺艺术的稳固和延续,也成为发展创新的可靠前提。

湖南渔鼓源于道情,道情源为道教音乐,湖南道教的传入,始于两晋而流行于湘,历唐、宋、元、明、清,道情演变的渔鼓,在湖南民间广为流传。道情是以道教之扬道教思想,多为劝世内容,而在发展过程中,湖南渔鼓的作品内容大多为历史故事加民间传说,如《三国志》《水浒传》《西游》《封神》《七侠五义》等古典小说和传说故事改编。但是,在长期的流布进展中,同其他民间文艺形式一样,湖南渔鼓原创性的演唱传统也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早在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曾作《愚鼓词》二十七首,以供演唱,自叙情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渔鼓艺人自编自演渔鼓节目,宣传革命、抵抗外敌,据记载,有《对日绝交》《饥荒歌》《红军大战十万坪》等曲目在民间演唱。新中国成立之后,湖南渔鼓的原创性随着时代的步伐,日益拓展,作品迭出,如《廖仁福的互助组》《抢渡大渡河》《歌唱齐昌栋》《小红军》《智取炮楼》《军民鱼水情》《找妈妈》《草房红灯》《送亲人》等,这些渔鼓创作节目,其内容现实,主题积极向上,热情讴歌新社会,形式短小精悍,表现手法多样,在一定的范围内体现了湖南渔鼓服务时代、服务人民的原创性特点。

湖南渔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区域性、群体性、传承性、原创性等艺术特征,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传承振兴湖南渔鼓,个人认为,立足于四大特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强化拓展,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一是强化群体性特征,充分发挥湖南群众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群众文化活动风生水起的文化态势,培育成立以湖南渔鼓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群众渔鼓爱好者团队,对他们进行培训辅导,为他们提供演出场所,组织他们开展湖南渔鼓的各类创作、比赛、展演、评选活动,以发扬湖南渔鼓的群体性优势。二是强化区域性特征,湖南渔鼓历史上就有地域性风格特点的显著区别,对这些渔鼓分支流派的鲜明艺术特质,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探讨其风格特点的进一步强化,深入挖掘这些分支流派的传承曲目、典型音乐、演唱技法技巧,在传承之中巩固发展,以形成更鲜明的特色。三是强化传承性,加大对湖南渔鼓传承项目的发掘力度,切实做好对传承项目、传承人的非遗保护工作,让湖南渔鼓的传承得到切实保障,为振兴发展创造厚实基础。四是强化原创性特征,由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群艺馆、文化馆定期举办湖南渔鼓创作班,培育创作人才,扩大创作队伍;组织人员深入调研、挖掘、整理各分支、各流派的湖南渔鼓经典性文本、音乐、演唱、表演资源;开展湖南渔鼓新编新创节目比赛,给从事渔鼓演唱的专业、业余人员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在各类大型文化活动、演艺交流、节庆庆典活动中,在节目安排上有湖南渔鼓的一席之地;组织创作人员采风活动,围绕一定主题进行专题创作,充分发挥渔鼓的创作、演唱优势,为现实题材创作拓宽渠道。

我相信,湖南渔鼓是扎根于潇湘大地的一株民间曲艺的奇葩,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其艺术特性,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不懈的耕耘,必定会谱写出振兴的新声。

猜你喜欢
振兴传承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途径及创新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谈东北机械工业振兴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菲谈“振兴”五大领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