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倩倩
〔摘 要〕威利·洛曼作为《推销员之死》的男主角,一直被认是小人物“美国梦”破灭的代表者,他倾尽一生的力量最终却走向了死亡。这一结局的出现是否就证明了威利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呢?其实不然。我们再次研读剧本,回归到人物,可以发现威利的一生并非像众人所说的那样,即便是小人物,他依旧实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威利;推销员;美国梦;成功
《推销员之死》作为阿瑟·米勒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创作于1949年。该剧把目光聚焦到推销员威利·洛曼身上,讲述了一个关于“美国梦”破灭的故事。无论从故事的内容还是技巧方面来说,都使这部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从该剧诞生起,威利便被贴上了失败的标签。然而,成功和失败该如何定义?这是衡量我们剧中人物非常关键的一点。当我们重读剧本,从人的角度出发,而非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出发,则会发现,威利的一生并非失败的一生。当我们与剧中人物平起平坐、互相凝视时,则会重新认识到一个新的威利。
一、直面当下
当了一辈子推销员的威利·洛曼像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心中一直怀有一个美丽的“美国梦”,为了这个梦想的实现,他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可是,故事的结局却和他的努力没有成正比,一切事与愿违。年老的威利惨遭解雇只得靠着借钱维持生活,曾经两个引以为荣的儿子最终一无所成。当这一系列无情的打击摆在他的面前时,威利毅然选择了死亡,以此来换取两万块的福利让妻子和儿子能够过上好的生活。
人生不过是一场空忙,通过威利的悲剧结局,我们看到了在当时美国社会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威利之所以走上死亡的道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来自威利自身,更有着来自社会的因素作為推动力促使了威利的死亡。就威利自身来说,他确实存在着许多性格方面的缺陷,比如他盲目自大、爱慕虚荣、自负等,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来否认威利,认为他是一个失败的人。
第一,从戏剧作品中对人物的设置要求来看,只有具备了这些才是一个真正具有了完整人物性格的人。第二,放眼当时的美国,我们看到的威利具有的是大部分成功的美国人所共同具有的特征,可以说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极具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威利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成为了今天的他,而这样的他并不是失败的他。
威利作为整部戏的贯穿人物,从第一幕中的出场,作者就给予了他丰富的前史,随着他与妻子之间常态生活对话情节的展开,威利的人物性格逐渐明晰起来。我们可以从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对话之中嗅到隐藏在其背后的异于平常的危机感,紧接着是多日没有回家的大儿子比夫作为一个“闯入者”的出现,把人物关系迅速纠葛起来,戏剧冲突蓄势待发,带给读者更多的心理期待。
作为一家之主的威利处于整个关系网的中心位置,他的一行一动都牵动着每一个人物的命运起伏,整部戏的节奏也随着威利的行动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可以说,威利一家的故事是当时处于美国社会底层的多数家庭的一个写照,而威利本人正像是一面镜子一样,映照出所有像威利一样在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的内心,引起共鸣。就算在当下社会中,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威利这个人物也是有着现实意义的,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能从威利的身上多多少少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作为局外人,我们在俯看剧中人物的一切行动,寻找自己影子的同时,我们可以嘲笑威利的盲目固执以及他的老年窘境。可是当我们仔细分析威利的一生,虽然说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他的死亡却是有价值的,这么说来,威利真的失败了吗?
二、回首过去
(一)事业成功
阿瑟·米勒运用了很多高明的戏剧技巧来交代故事的前史,或是人物的回忆或是剧中许多象征的物象的出现,都让我们看到了年轻时威利的辉煌。例如从威利和霍华德的一段关于回忆的谈话中:
威利:你出生那天你老太爷来找我,问我取霍华德这个名字怎么样,愿他安息吧。
威利:(擂桌子)1928年,我平均一个星期挣一百七十块!你老太爷就老找我——换句话说,我当时就在这间办公室里——恰好就在这张办公桌上——他伸出手来搭在我的肩膀上——
再如在妻子林达的口中,我们也可以得知:他过去一天可以在波士顿接连跑六七家商行。
所以说威利曾经是十分成功的,他怀揣着希望从来没有懈怠过。“拥有希望”——这是威利身上一直都具有的一点特征,贯穿了他的一生,也正是因为这一动机使得人物的一切行动显得有意义。虽然他没有获得像大卫·辛格曼一样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他却一直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一个向着美好希望不断奋斗的人当然不能说是一个失败的人。只是他没有看清楚那个时代,导致了最后悲剧的结局。当然,威利的结局不是突发的,而是在他没有看清楚现实的每一天中一点一点酝酿而导致的。他明知道自己的处境,却依旧在为改变这种生活而做着努力,一个坚强有理想的威利,一个怀揣着希望的威利是幸福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与威利相比,在剧中成功的“代言人”是威利的大哥——本。他年轻时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生财之路,是美国梦的实现者,在当时的价值观来看,本的人生是令无数人向往的,毕竟像本这样的成功者还是少数。若说金钱乃身外之物,本的人生似乎除了金钱之外一无所有,相比之下威利却是富有的。虽然他一直在寻找成功的秘诀,殊不知他一直都是成功的,因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只是金钱的重量。
(二)爱情成功
在剧中和威利人物关系最紧密的人是的他的妻子林达,这个“脾气经常很好”“十二分地爱他、钦佩他”的女人。其实,爱情也是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努力的一个重要支撑。从他和妻子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在他们婚姻生活的三十年中他和林达之间的感情是十分融洽且彼此恩爱的。
在第一幕中威利的一段和林达有关的回忆中,交代出是林达先看上威利的。年轻的林达颇具姿色,肯定不乏追求者,林达之所以在众多来来去去的推销员中选择了威利,足以证明威利的优秀。他们后来结婚并且一直生活在一起三十年多年,林达一直还是认为威利是他心中的“天下第一号美男子”,并且一直相信威利给予她精神的支撑。从这一侧面可以充分证明威利的魅力所在,他拥有一份坚实的爱情,拥有一个别人没有的美丽贤惠的妻子。相对于那些只有金钱而缺乏感情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威利是富有而令人羡慕的。
(三)友情成功
我们再来看威利的友情,也就是他和剧本中查利这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查利事业有成,是作为威利的对比形象出现的,虽然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融洽,但是多年的友情还是一直存在的。查利每周都会借钱给一无所有的威利帮他维持形象,并且在他惨遭解雇以后答应给他安排一份优差。在那个利欲熏心的社会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左右人们的一切,在威利被别人像橘子皮一样无情抛弃的情况下,查利对他的感情更显得尤为珍贵。
(四)亲情成功
另外,该剧的一条重要的感情主线是威利与两个儿子的关系。围绕这条线索带来了一个重大秘密的揭晓,即大儿子比夫失败的原因。早年的威利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威利一直把两个儿子当成炫耀的资本,相信他的两个儿子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而他的两个儿子也把威利视为崇拜的对象,就像林达所说“像你这样受到自己孩子崇拜的人很少”。
所以说,早年的威利不仅拥有爱情、友情,而且还拥有亲情和家庭的温暖。虽然,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和两个儿子的关系恶化,尤其是在大儿子目睹了威利对妻子的不忠所犯下的错之后,是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致使以后的生活中矛盾成为他们关系的主导,但是潜藏在矛盾之下的爱却没有消失。通过威利和林达的交谈以及比夫偷偷把威利准备自杀的橡皮管拿掉这些细节的设置,都在为故事的结尾处威利和儿子之间的矛盾化解起着伏笔作用。重获亲情也是促使威利快速走向死亡的动力之一。为了证明他对儿子的爱,为了给予儿子创业的资本,他选择了他唯一能做的一件事,那便是死亡。
死亡,这个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痛苦的字眼,可是对此刻的威利来说这却是一次爱的表达、一次勇敢的壮举,他是怀着对儿子和家庭的爱、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而死去的。当汽车的发动声响起并全速开走时,此时威利的内心情绪都外化为这一强烈的外部动作,也就是在此时,威利的人物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升华,成为一种爱的化身。这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次选择,所以,他的死亡并不是痛苦的。
结 语
虽然在故事的挽歌部分是冷清的,但是这些对于威利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在他选择了死亡的那一刻已经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一家人的自由這才是威利人生价值的最大意义。
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像威利这样的小人物是多数的,但是能像威利一样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梦想实现的恐怕只有威利一人。像大多数人一样,威利的“美国梦”破灭了,但是威利却不是一个失败者。相比大多数人而言,威利拥有令人羡慕的爱情,拥有查利这样在困境中依旧对他不离不弃的朋友,他还拥有两个崇拜他并且爱他的儿子,所以说,威利的一生是富有的。正如作者阿瑟·米勒自己说的一样:“我一直在琢磨这部话剧为何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历经这些年,我突然意识到,原因大概在于一种深深隐藏着的爱。剧中的每个人都爱威利。唯一不爱威利的人就是威利自己。也许这就是原因吧,那种流露出的深深的爱。”梦想的破灭并不等于人生的失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除了金钱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爱,威利拥有着别人所苦苦追求一生而不一定能得的爱。由此看来,威利是富有的,威利的一生并不是失败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美]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央戏剧学院.
[2]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
[3]喻红.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根源.四川戏剧.
[4]张轶.《推销员之死》的创伤解读.文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