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景瑄
从教三十多年来,我真切地感受到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堂上能主动提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到了中学阶段,学生上课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他们大都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缺少主动提问题的意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喜欢提问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鱼”是学生产生意识的基石,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在我看来要让学生“能问”,必须正确处理“鱼”和“渔”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既不盲目地问,也不能乱问。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着重研究学情。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第五课《人民当家作主》时,对于基本概念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要给学生讲透讲清。如果在课堂中不涉及这些基本概念,学生就不懂得公民与人民的区别,更不懂得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区别,也就无法探究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搞西方的议会制度。故,让学生能问,必须先支援学生以“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想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自然就想问了,可见兴趣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兴趣,即便再好的老师上课,他们也不想问,在课堂上必然昏昏欲睡,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逼着学”为“要着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想问的意识呢?首先,创设必要的情境。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强的人文科学,它抽象难懂,学生学习起来体会不出生动、直观的感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创设教学情境,无疑是必要的教学策略。例如,我在教授《创新是关键》这一课时,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正方:改变我国目前科技落后的状况,缩小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靠创新;反方:改变我国目前科技落后的状况,缩小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辩论赛,正反两方唇枪舌剑,各自找出了自己的事实依据,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是老师的说教课,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通过开展调查,激发兴趣,探究问题。例如,我在教授《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一课时,为探究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把学生分成合作小组,让他们调查自己所在村庄的人口情况、资源情况、环境污染情况,最后写出这次活动的调查报告和感受。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学生发现了自己生活的村庄环境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纷纷提出建议,献计献策。
学生从“不问”到“想问”、从“善问”到“会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异常重要。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核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依据,心理发展为主线,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为依托,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愉快、和谐、探究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在动脑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从“善问”到“会问。”例如,我在引导学生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当学生对我国人口状况了解后,我及时提出:人口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有说是极为不利的,有说是有利的。最后,经过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吃饭、教育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这样,通过师生的合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问,理性思维得到了训练,学生也会在多种现象中找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逐渐“会问”了。
综上所述,只有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一定会出现,教学一定会出现万紫千红的春天。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马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