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汇智聚力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山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综述

2019-10-14 05:13黄山市科学技术局
安徽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黄山市黄山高新技术

文/陆 敏(黄山市科学技术局)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端、皖浙赣三省交界,地处神秘的北纬30 度线上,是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黟、歙两县为黄山域内最早的行政建置;公元589年,隋文帝将黟、歙二县并为歙州;公元1121年,宋徽宗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休宁、黟县、绩溪、祁门、婺源六县;1987年,撤徽州地区设地级黄山市,现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总面积9807 平方公里,人口150 万。黄山市拥有一流的生态、旅游和文化资源,徽州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我国三大地方显学,古徽州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人在数学、医学、农业、建筑、雕刻等诸多领域取得成果,先后出现程大位、戴震、汪莱、郑复光等一批科技大家,为中国科技史谱写了光辉篇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黄山市插上科技的翅膀,激情抒写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美丽画卷。黄山市科技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突破,广大科技工作者从响应“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到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再到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如今步入新时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黄山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新型工业化和“旅游+”两条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创新改革动力,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

从无到有,科技事业艰难起步(1961—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山市没有成立专门的科学技术管理部门。1961年4 月,建立徽州专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要任务是负责管理本地区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1962年6 月,根据中央和安徽省委关于调整国民经济和精简机构的指示精神,撤销徽州专区科委、科协,其工作任务分别划归农业、商业局。1966—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正式科技管理机构,科技管理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73年3 月,正式成立徽州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科技小组,主要任务是编制实施科技项目计划、收集情报资料、引进推广新技术。1976年2 月5 日,成立徽州地区科技局,编制8 人。1977年12月29 日,为加强科技工作领导,中共徽州地委成立了徽州地区革委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下属单位有地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学中心化验室,代管标准计量局、地震办公室。

迎来春天,科技工作逐步展开(1978—1990年)

1978年,乘着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东风,黄山市科技工作逐步展开,相继建立了市、县(区)科技管理机构,形成了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示范推广与应用、科技管理与服务等一整套科技工作体系。1988年,建立黄山市,徽州行署科学技术委员会改称为黄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建设科技队伍。据1978年普查,黄山市有中专学历以上自然科学类专业技术人员6365 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37.8 人。1980年,自然科学类科技人员增加到8040 人。1981年,对自然科学类科技人员进行整改、评定和晋升技术职称。到1987年,全市获助理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已达14221 人,其中高级622人、中级6318 人、初级7281 人。

编制科技规划。遵照“科学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和着重加强生产技术研究”的科技发展方针,根据徽州地区山区资源特点编制了《1981—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七五”科技规划纲要》,推广一批技术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在农业方面,以茶林桑为主,开展林木良种选育、速生丰产技术研究,加快低产茶园改造,研究茶园桑园高产、稳产优质技术,提高单产和品质;在工业方面,进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及轻工机械方面的研究和试制,加快传统工艺品生产和中医药产品开发步伐。1990年,黄山市政府提出《关于科技兴市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农科教”统筹,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和燎原计划,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快电子电器、轻纺、机械、医药等行业的发展;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启动科技成果奖励。开展成果征集工作,对1979年1 月1 日—1989年9 月31 日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进行征集,将388 项科技成果纳入《黄山市科技成果汇编》。1990年11 月,制定《黄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办法》和《关于黄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工作意见》,首次开展科技成果奖励,奖励了339 项科技成果,其中一等奖17 项、二等奖70 项、三等奖92 项、四等奖78项、荣誉奖82 项。

实施科技示范工程。1989年6月,黄山市组织实施省“121”科技示范工程和市级“112”科技示范工程,7个区、县各抓1 个科技示范乡、1 个科技示范乡镇企业和20 个科技示范户,以点带面,做好农村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歙县富堨镇、黄山区和平乡被授予省科技示范乡镇,休宁流口花茶厂、黟县渔亭农机厂等6 家企业被授予省科技示范乡镇企业。

科教兴市,科技工作全面进步(1991—2005年)

黄山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为主要任务,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转化科技成果、发展支柱产业,有效推动了科技事业发展。到“十五”末,全市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8 家、高新技术产品8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 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0755 人,民办、厂办研究与开发机构36 个,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89 家。

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黄山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黄山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黄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02—2005)》等政策文件。科技组织领导体系进一步完善,1996年,黄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中得以保留;2002年,黄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黄山市科学技术局,编制15 人。市、县、乡(镇)均成立科技工作领导组或配备了科技副职,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全市有5个区、县连续3 次通过科技部地方科技进步考核,祁门县、屯溪区、歙县、黄山区、黟县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科技三项经费逐年增加,市、区、县科技三项经费、全社会R&D 投入(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分别从“八五”末的48 万元、110 万元增加到“九五”末的728万元、940 万元。

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1993—2005年,黄山市实施国家、省火炬计划项目25 项,其中“激光全息仿伪塑料复合膜袋”列入国家重点火炬计划。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45 亿元、利税2.99 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58.5%、36.5%。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金马集团为核心的车用仪表及电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永佳、永新科技园,实现技工贸收入15.6 亿元,年均增长27.5%。作为安徽省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城市,黄山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拥有省级信息化示范企业15 家、市级示范企业4 家,其中黄山市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位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被科技部授予“国家‘863’计划CIMS 应用示范企业”。

农村科技进步成效显著。1995—2005年,黄山市实施国家和省星火计划项目、农业科技成果项目31 项,其中“有机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与应用”等2 个项目获科技部重点项目资金支持。黟县建立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初步形成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开发等具有黄山特色的星火产业带。全市共建设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6个,其中歙县高效与持续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区、休宁农业科技示范园、黄山区科技扶贫高效农业示范区等7 个园区为省级以上科技示范园区。黄山区被列为全国科技富民强县(区)专项行动试点县和省首批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县(区)。

旅游产业科技水平大幅提升。黄山市加强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创新,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功移植黄山梦笔生花景点扰龙松。加强徽州古民居保护技术研究和应用,切实抓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传统工艺品、旅游商品、纪念品的新工艺、新技术的自主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日益健全。为加快黄山市专利事业发展,1995年,根据国家科委、中国专利局和省科委的要求,黄山市编委同意设置黄山市专利管理处,与黄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署办公;2004年,成立全省第一个单独设立的市知识产权局(副县级),协调管理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专利申请资助办法,为知识产权保护奠定基础。

主动作为,科技工作快速发展(2006—2015年)

黄山市科技工作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创新指标保持全省先进水平,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歙县被列入国家首批3 个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之一,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市科技局荣获全省2007—2008年度市县科技局工作考评先进奖,并获“全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得到省人事厅、省科技厅表彰。黄山市扬起科技创新的风帆,积极推进新技术和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转型升级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 万元科技专项经费,用于农业、工业、旅游、卫生、信息化建设等项目的自主创新,以增强科技创新和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到2015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 比重0.94%,较“十一五”末增长75%;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2.3%,较“十一五”末增长42.5%;发明专利授权量156 件,较“十一五”末增长113.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92 件,较“十一五”末增长3.4倍;高新技术企业79 家,较“十一五”末增长113.5%;技术合同交易额1.95 亿元。组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 家、院士工作站4 家,全社会研发人员增长到2753 人/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68.3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3.44%。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已覆盖黄山市符合申报条件的6 个区、县,专项资金支持达1300 多万元,在全省属首例。

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市41 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复合软包装功能膜绿色制造技术开发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738 个项目获国家、省2.7 亿元资金支持。科技与文旅融合成效明显,围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数字黄山”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形成涵盖宣传、服务、销售、回馈及效果分析等服务的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在全市进行应用示范。组织开展“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关键技术攻关,相继实施科技部“徽派传统民居型小康住宅技术集成与示范”“徽派古建筑群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重大项目,旅游信息化、徽州古民居保护与利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政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入。组织开展“企业家走进中科院”和以“百家企业高校行、百名专家黄山行”为主题的“双百双行”产学研系列活动,全面落实科技联络员、科技特聘员、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三员”制度,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方家熊等6 人为黄山市政府科技特聘员。连续成功举办七届黄山市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先后与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14 家国内知名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征集技术需求922 项,科技成果3139 项,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7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2.19 亿元。

创业平台建设力度加大。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支持其携带高端成果在黄山创新创业。市财政出资2000 万元设立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市本级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商业模式新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2013年,黄山市科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有限公司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稳中求进,建设创新型黄山(2016年至今)

黄山市科技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市重大决策部署,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培育科技创新动能、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狠抓落实,黄山市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黄山先后制订《黄山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黄山市众创空间备案实施细则》《关于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实施方案〉的推进方案》《关于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黄山的实施意见》《黄山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深入实施“双创”战略,2016年4 月,市政府举办了与新华网战略合作签约暨黄山创客大学项目启动仪式,全省首个新华网创客孵化教育系统暨创客大学项目落户黄山。加强资金争取,2016年1 月—2019年6 月,黄山累计获省财政资金9920 余万元、市财政资金1040 万元。强化科技金融融合,黄山完成专利权质押贷款45 笔,实际融资2.2 亿元;完成市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项目2 个,股权投资额400 万元。

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增强。黄山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98 亿元、增加值46.3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0%、14.4%。2017年,安徽省唯一一家从事光收发模块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黄山光锐通信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以永新股份为骨干企业的黄山软包装新材料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车用仪表及电器、机床工具、新型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17 亿元。2018年,52 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含重新认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已达117家。2019年1 月,黄山经济开发区经省专家认证,成功更名为省高新区。黟县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19年5 月,休宁县依托其生态文明优势资源成功跻身省首批创新型县,填补黄山市空白。黄山贯彻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三比一增”专项行动等重大决策部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行动,联合财政、税务部门推荐的43 家企业申报2019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载体建设持续加强。黄山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高层次人才团队、星创天地为载体,积极搭建创新平台。2016年,组建安徽省激光凹印制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 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黄山市高速光模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 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黄山徽梦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黄山博蓝特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获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备案批准;新认定国家星创天地2 家、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 家;全市4 家人才团队入选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获1500 万元投资,入选数和资金额分别位列全省第4 位、第7 位。2018年1 月,由市科技局牵头组建的黄山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三库”(政策信息库、专家数据库、产学研合作项目库)上线并在政务内网试运行。截至2018年底,累计有2000人次访问,手机APP 已完成开发并提供用户下载使用。

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提速。黄山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赴区、县、市经开区开展“四送一服”集中宣讲,走访调研重点企业和在建项目,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累计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和征集企业技术难题296 项,签订校企项目合作协议35 个,合作金额达2000 余万元。黄山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签署了深化科技与人才合作协议,共建“浙江大学黄山技术转移中心”。浙江大学与黄山市的校地、校企合作项目达13 项,合同经费逾500 万元,涉及新材料、电力电子、基础农业、基础建设等行业领域;落地成果转化项目6个,合同总金额497.5 万元。积极推进与“大院大所”合作,组织20 余家企业参加全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对接会,实现现场签约项目2 个。持续推进“融杭”科技合作,承办杭州都市圈第六次科技局长联席会议,并与杭州市科技局签订科技创新合作协议,每年围绕1—2 个专题开展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少于10 项,推进大型仪器设备、高层次人才等科技资源共享共用。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一轮创新大潮,黄山科技人将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以实际行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积极探索区域发展新路,着力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方面下功夫,围绕新型工业化和“旅游+”战略,为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黄山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做出“黄山贡献”。

猜你喜欢
黄山市黄山高新技术
“全家福·幸福时刻”摄影作品
——部分获奖作品(黄山市)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黄山日落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关于高中阶段函数教学的几点思考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