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遗产地可持续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
——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龙尾巴村为例

2019-10-14 03:11李璟昱
园林 2019年8期
关键词:武陵源遗产地世界遗产

李璟昱

1 理论背景

1.1 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

201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通过了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项目,2016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将中国张家界武陵源作为试点进行了该项目的推广。研究表明,精心设计和管理的旅游业可以创造体面的就业机会和贸易机会,为社区提供“旅游生计”,带动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

社区居民是遗产地可持续旅游的核心,社区发展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成果。可持续旅游对于当地社区发展具有多重价值,包括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振兴当地文化、传统工艺和习俗,支持农村基础设施,避免或减少当地人口向外移民,使当地居民意识到保护环境以及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必要性,改善身心健康,促进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和谐,促进人们交流思想、习俗和生活方式[1]。

1.2 世界遗产地社区治理理念

成功的遗产保护必须涵盖社区参与,即需要协调相关方的利益,不能忽视社区利益或将社区排除在外。2003年UNESCO在荷兰召开的关于“连接世界与地方价值:管理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未来”的会议上明确了突出普遍价值和地方价值是连续统一的,不存在等级差异。《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具有生态可持续性的人类活动是可以同自然区域突出的普遍价值一致的[2]。

居民没有直接创造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物质实体,但是其自身发展深受遗产价值文化影响。发展过程中与遗产价值相互协作,形成稳定的良性循环,这种关系促使遗产地价值不断产生、传播、发扬光大。应该识别与延续遗产对当地居民的价值,将遗产的地方性价值可以与遗产价值一起展示,以适应性的管理系统保护动态发展的地方价值。2007年世界遗产公约战略目标由“4Cs”上升为“5Cs”,通过了第五个战略目标,即“社区”(communities),强调了社区参与、能力建设以及建立伙伴关系的重要性[3]。

1.3 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作为一种遗产类型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沿研究。《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于2017年被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所采纳。乡村景观的日常的、遍性的价值逐渐受到重视。从文化景观遗产的分类来看,乡村景观属于有机演进的景观,是人与自然互动结果的典型代表,记录着居民传统生活方式及生存智慧,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都不容忽视。近年来,遗产研究的重点从特殊单体转到对日常的、普遍性遗产价值的关注,保护对象从过去的名胜古迹、宗教纪念地拓展到历史城镇、工业遗迹和乡村建筑与民俗文化等[4]。自然遗产地内的乡村景观也是应该保护的对象。

1.4 自然遗产社区协同发展原则

要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完整性,需要和当地社区建立协同关系。首先,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底,也是不能突破的底线;其次,世界自然遗产OUV是生态环境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价值,遗产地发展要将自然资源和空间的利益限制在OUV保护的范围内,为区内社会系统提供发展条件;再次,社区发展要限制在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并且要和风景区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协同;最后,文化在各个环节都扮演重要作用,是遗产与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居民是遗产文化结构完整性的一部分,要充分认识当地居民对保护区的作用,鼓励所在公众的积极参与。当地居民可以为遗产地提供资金、劳动力、能力、自然和文化资产以及生产所需的其他活动,要使居民价值成为遗产可持续保护、保存、管理、展示的必要条件。

2 武陵源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社区发展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以其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而闻名,1992年,经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以满足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标准(vii):“包含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独特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的地区”登录世界遗产名录。1992年武陵源登录世界遗产后,世界遗产保护、社区与旅游发展一直存在剧烈冲突。

2.1 遗产名片带来社区经济效益

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武陵源当地居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口结构、乡村风貌和土地利用模式。武陵源当地社区居民从原有产业积极转向旅游业,“世界自然遗产”的名片帮助当地社区在旅游市场的狂潮中赚到了第一桶金。武陵源登录世界遗产后,龙尾巴村村民就积极参与到了景区的旅游发展中。凭借在核心区内邻近水绕四门景点的独特区位优势,村民纷纷到水绕四门经营酒店、客栈,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收入。

1. 龙尾巴村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中的位置

2.2 社区发展不当威胁遗产价值

在旅游经济的刺激和冲击下,外来居民数量增多,社区建设规模和建筑密度不断增加,传统风貌被进一步改变。此外,由于居民对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知之甚少,保护意识不强,一味地追逐经济利益,导致过度的建设和旅游经营活动动对遗产地的价值产生了威胁。在1998年的一次反应性监测中,武陵源因为景区“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受到了IUCN的严重警告。龙尾巴村居民参与建设的水绕四门景点附近的接待设施严重威胁了遗产地美学价值,因而被拆除。

2.3 保护政策局限产生负面社会影响

世界遗产的保护沉重打击了核心区内原住民的淘金梦,严格的社区搬迁和保护管理政策使得景区内的村子的建设发展停滞,位于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内的居民不被允许经营旅游接待服务。然而,保护政策并未让保护事业一帆风顺。许多“一刀切”的保护政策忽视了居民基本需求和社区发展,得不到居民的支持,由此引发了当地居民与遗产保护的对抗。

3 龙尾巴村与遗产地保护发展

3.1 龙尾巴村概况

武陵源区协和乡龙尾巴村位于武陵源世界遗产核心区范围内(图1)。武陵源风景区梓木岗门票站位于村内,将该村划分为两个部分,两个村组在门票站内,三个村组在门票站外。全村共有耕地面积约34.87 hm2,主要依靠原始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等粮作物,基本能够自给自足。村民除务农外,还有行政事业单位就业、外出务工、自主创业等就业形式。

3.2 武陵源保护发展对龙尾巴村的影响

乘着世界遗产带来的旅游旺势,龙尾巴一度成为了武陵源区收入最高的村子。而后也成为世界遗产在保护过程中第一批被控制发展的村子,目前,龙尾巴村面临“一村两治”局面,即对位于门票站内核心景区的两个村组的建设活动进行严格管控,禁止建设旅游接待设施,不能翻修住宅。导致门票站内的农田凋敝、民居建筑得不到该有的保护和修缮(图2),基本生活需求难以满足,而门票站外居民可经营家庭客栈,农业生产活动也能顺利开展。事实上,位于门票站内的村组区域内并无地质、生物多样性资源,这一管理政策导致了景区门票站内外经济发展悬殊,不公平的发展限制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

在上述背景下,依托龙尾巴村建立的世界遗产研究、交流、培训协同中心加强了当地社区与遗产地的协同发展,为遗产展示、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居民参与风景区发展提供了机会。协同中心从三十多户村民手中以租赁方式流转土地约6.67 hm2,统一规划为游客体验基地。首先,流转出的土地采取完善的生态保护措施,包括统一使用有机肥,将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雇佣当地居民为护林员等。其次,协同中心将农民返聘在其自己的土地上进行耕种、农副产品加工(图3、4),通过协同中心这一平台解决部分农产品销售。因此农民收入比之前单纯的务农收入有所提高,除了土地租金,还有基本工资和收益分红两方面的收益。另可解决当地村民在协同中心就业,其中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长期从事客服,文化程度较低的部分从事保洁,或经过岗前培训参与服务。此外,协同中心与农户合作,协助农家乐改造,让游客在农民家里做客体验农家饭,由农民自主经营,按照劳力、出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协同中心统一管理,统一定价,保障菜品质量。在协同中心的带动下,龙尾巴村年轻人返乡增多,包括大学生返乡创业,假期回乡实习,外出打工人口返乡打工等。

3.3 龙尾巴村社区发展问题

2. 龙尾巴村门票站内民居

3,4. 居民参与共建协同中心

在遗产保护政策的限制下,龙尾巴村居民居住、就业、经济发展需求均未得到充分满足,农业发展不充分,不同村组经济发展不平衡。此外,虽然景区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但村内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外出务工。通过访谈发现,虽然大部分居民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解决其生计就业问题,但居民参与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的机会少,层次低;一方面,因为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导致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另一方面,景区就业岗位多供给外地人,为本地人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导致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此外,当地社区文化保护面临挑战,传统民居建筑和乡村文化景观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位于门票站内的部分传统民居破败不堪,没有作为建筑遗产进行保护。门票站外居民点功能欠缺、风貌不佳,有的房屋布局杂乱、舒适度低,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住房需求;有的房屋质量虽好,但多采用现代建筑材料,缺乏设计,盲目跟风求洋、求奢,丢失了传统风貌特色。

4 遗产地社区协同发展途径

4.1 居民发展限制和保障相对等

要使社区满足与遗产地保护要求,并与可持续旅游协同发展,必须在限制居民发展的同时,保障其基本经济来源和生产生活需求。对于为遗产保护作出牺牲的部分居民,须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和就业保障。在不威胁遗产价值保护的前提下,对于具有重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和民居建筑,须保护其原始建筑形态和功能,允许世居农民从事传统农耕活动,以保护自然遗产地的完整性。

4.2 鼓励居民参与股份合作

除了基本的经济补偿和就业保障以外,可以采取原有村集体占股或农民个人利用房屋拆迁款入股经营的形式,鼓励和推动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方式入股企业。尽可能地优先安排入股农户参与到各类经营主体,让社区居民分享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往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虽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由于资金、能力有限,旅游服务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内容上较为单一。实行股份合作制不仅可以更大程度地保证居民利益,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实现利益最大化。

4.3 加强居民能力建设

遗产可持续旅游发展强调社区能力建设。为了提高居民在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受益程度,更好地为遗产保护作出贡献,应注重村民在旅游服务业、相关制造业、文化产业中的能力培养,吸纳本地区居民就业,把本地区经济收益外泄减到最小。参照龙尾巴村协同中心案例,可以建立由能力突出的社区居民带动社区大众的能力培育机制,对居民进行必要的相关技能培训,注重培养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服务素质。可以对居民进行导游、解说等技能的培训。对有潜力成为管理人员的居民进行管理经营能力、外语、市场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加入景区管理团队。另外可实行社区居民经营准入机制,使居民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教育三方面享受遗产保护带来的惠宜。

除提高就业技能、增加经济收入外,应对当地居民加强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宣传,协助村民小组制定有关保护和旅游服务的村规民约,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价值,树立居民的遗产保护意识。可以定期对社区居民开展环境意识教育的活动,建立社区居民旅游教育和培训机制,以加深和强化社区居民对保护资源与环境的认识,提升其旅游文化知识,培育其地方、社区、景区等归属感。

5 结论

要使遗产地可持续并发展,必须将社区发展纳入保护与发展的框架,依据遗产保护需要,对居民权利进行限制的同时,不能忽视居民基本权利与需求。可持续旅游是带动遗产地社区发展的重要工具。通过保障居民基本需求、鼓励居民参与股份合作、加强居民能力建设,能够让居民在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发展与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发展相协同,从而达到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武陵源遗产地世界遗产
武陵源印象
中国的“世界遗产”
武陵源区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纪红建新作《家住武陵源》首发
武陵源秋色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