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影留诗迹,格物识梅韵
——梅花审美及文化浅析

2019-10-14 03:11伍文忠吴妙薇郑钰旦邵锋
园林 2019年8期
关键词:咏梅梅花

伍文忠 吴妙薇 郑钰旦 邵锋*

梅花原产于中国,为蔷薇科李属落叶观花小乔木,有时可长成灌木状,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有“花魁”的美誉,别称有枬、朹、春梅、青梅、干支梅、酸梅和红绿梅等[1,2]。清初·陈淏子《花镜》载:“梅,一名柟,一名䕩,叶、实、花俱以杏差小,而花独优于香……梅本岀于罗浮、庾岭,喜暖故也……早梅冬至前即开,晚梅春分时始放,如多植,则相继而开最久”[3]。梅花在百花凋零的隆冬傲雪先叶开放,玉骨冰心,集色、香、韵、姿于一身,以其疏影横斜的造型、清逸高雅的气质和不畏严寒的精神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4],因此这也使梅花逐渐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独特民族文化象征[5]。

1.‘朱砂’梅(杭州西溪)

2.‘宫粉’梅(杭州孤山)

3.‘绿萼’梅(杭州孤山)

1 梅花的观赏特性

1.1 花期之早

梅花因花期早,有“花魁”之美称,还被誉为“百花头上”“东风第一枝”和“五福之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6]。花期早这一特点也是自古文人咏梅最原始的内容之一。如梁·萧纲《梅花赋》:“梅花特早,偏能识春”;南北朝·王筠《和孔中丞雪里梅花诗》:“水泉犹未动,庭树已先知。翻光同雪舞,落素混冰池。今春竞时发,犹是昔年枝。唯有长憔悴,对镜不能窥”。花期早是梅最显著的自然属性,早春芳树也是其最直接易感的“物色”特征,如南北朝·萧绎《咏梅诗》曰:“梅含今春树,还临先日池。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宋·陈师道《和和叟梅花》:“百卉前头第一芳,低临粉水浸寒光。卷帘初认云犹冻,逆鼻浑疑雪亦香”,都集中体现了梅花开放于岁尾年头,傲雪报春,飘香而送暖的特点。

1.2 花香之清

梅花的花香是略带寒意的冷香,清而有韵,幽而有格,在品种的描述中常见有浓香、淡香、甜香、异香、清香等,尤以绿萼型、江梅型、玉蝶型、黄香型梅花花香为最,朱砂型梅花略具粉香、甜香味,香味极淡,且很快挥发[7]。梅香带给人的愉悦享受,是感观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正如南北朝·顾野王《芳树》:“上林通建章,杂树遍林芳。日影桃蹊色,风吹梅径香”。自宋以来,梅花香气就成了描写吟咏的主要对象,如北宋·李之仪《次韵梅花·其一》:“风来仿佛逢荀令,月下分明见寿阳。开遍漫夸千种韵,天然别是一般香”;南宋·文天祥《梅·其二》:“香者梅之气,白者梅之质。以为香不香,鼻孔有通窒”;南宋·陈亮《好事近·咏梅》曰:“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词中月华如水,池边的岩石上布满青苔,淡淡的幽香径自传来,俨然一幅静谧无争的画面。元末明初·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白梅的香气不同于桃李的芬芳,一夜花开,清香便传遍天下。

4.‘玉蝶’梅(杭州西溪)

5. 四色梅花图(近现代·齐白石 源自网络)

6. 疏影横斜(杭州西溪)

1.3 花色之繁

梅花花色繁多,有紫红、粉红、纯白、淡黄、淡绿等(图1~4),其花红的热烈、白的清雅、黄的高洁、绿的富于生机,花色美不胜收[8]。近代画家齐白石就绘有不同颜色的梅花图(图5)。在各色梅花中,古人惟对白梅情有独钟,认为白梅的冰清玉洁与冰雪相和谐。如南北朝·阴铿《雪里梅花诗》:“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通过对梅花与冰、雪的异同比较揭示梅花的色泽形质,如唐·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诗人疑梅为雪,叹赏了梅花的莹洁无瑕。

红梅艳而不俗,妩媚可人,亦为人们深深喜爱。如宋·苏轼的《红梅三首·其一》:“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诗人将雪里红梅比作醉酒少女,娇憨之态跃然纸上,更突出红梅的花色之美和可爱。而宋·王安石《西江月·红梅》:“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东阁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可花疑。惟有青枝不似”。赞红梅的颜色像是天赐的胭脂一样一点点从雪中渗透出来。

1.4 形态之美

古人重视梅花的形态之美,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形即形态和姿态。梅的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态分直立形、歪斜形、曲虬形。古人则用“疏”“瘦”“古”来概括梅的形[9]。

“疏”是指梅枝疏朗淡雅的神韵(图6)。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南宋·陈亮《咏梅·其四》:“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香”,将梅花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梅花突破了一般春花的凡姿俗态,展现其疏枝之美。

7. 清瘦雅致(杭州西溪)

8. 唐梅(杭州超山)

“瘦”是指梅清瘦雅致的美态(图7)。北宋·朱熹的《墨梅》:“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南宋·尤袤《次韵尹朋梅花》:“江北江南天未春,阳和先已到孤根。斜枝冷落溪头路,瘦影扶疏竹外村”,写出了梅花未开之时梅枝的清瘦之美。

“古”是指梅花的枝丫遒劲,历尽沧桑而又威武不屈之态(图8)。如南宋·韩淲《梅下》:“虽只霜浓春自浓,野梅无处不为容。半依古渡迷芳草,独与荒山对老松。绰约花房宜戏蝶,崔嵬枝干若游龙”。南宋·卫泾《忆环谷古梅·其一》:“百花头上春光到,雪压霜欺意更奇。岁岁倚栏相望处,水边竹外最南枝”。岁岁年年,梅花在雪肆风欺的历练中依旧傲然开放,展现出古梅的苍古老态之美。梅花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摧残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2 梅花的实用价值

2.1 食用价值

梅花之美,不仅赏心悦目,更可娱乐口舌,在人们欣赏梅花的同时,被广泛用来做成各式各样的饮食,如梅花汤饼、梅花汤、梅花露、梅花脯、梅花粥等[10]。宋·林洪《山家清供》就有记载梅花汤饼:“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尝作此供。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分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后留玉堂元刚亦有如诗:恍如孤山下,飞至浮西湖”[11]。还有一种名叫汤绽梅:“十月后,用竹刀取预开梅蕊,上下蘸以蜡,投蜜缶中。夏月,以热汤就盏泡之,花即绽香,可爱也”[12]。因其幽香四溢,又名暗香汤。梅花不仅可以入茶入汤,还可做成梅花露。据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海澄人善蒸梅及蔷薇露,取之如烧酒法,每酒一壶滴露少许便芳香”[13]。古人根据芳香油与水的沸点不同,利用分馏技术将植物芳香油提取出来做食品添加剂。

梅实(即梅子)最早记载是作为菜肴的调味品,直至后来加工制成各种蜜饯和果酱,如青梅、乌梅、白梅、梅酱等。据《尚书·商书·说命下》载:“王曰……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14],这是殷商高宗任命傅说做宰相时的一段训谕,意思是说,宰相的地位好比造酒用的曲料,做肉羹用的盐与醋;以“盐梅”之于“羹”来比喻宰相相对于辅佐君王成就大业的重要性,可知在此时梅子已用作调味品,其功能相当于后世的醋。古人烹调食肴因时节、原料不同,调料也各有所宜。据《礼记·内则》说:“凡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兽用梅”,这说明梅在当时主要用来烹调兽肉,殷墟铜鼎中梅与兽骨同在,也是这一烹调手法的有利佐证[15]。

此外,周时就有对梅实进行风干处理用作祭祀物品的记载。《周礼·天官·笾人》云:“馈食之笾,其实枣、栗、桃、干䕩、榛实”[16],这里主要讲祭祀用品。笾是一种盛果实的圆底高脚竹编浅盘;“干䕩”指干梅,一种梅实制品。还有通过盐渍日晒等将梅实制成梅干、梅酱等的详细记载。《居家必要》载:“取大青梅以盐渍之,日晒夜渍,十昼十夜,便成白梅”,或“熟梅十斤烂蒸去核,每肉一斤加盐三钱,搅匀,日中晒,待红黑色收起”,这是梅酱的做法,“用时加白豆蔻仁、檀香、些少饴糖调匀,服凉水极解渴”[17]。

2.2 药用价值

梅还是传统的中药材。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梅花冬蕊春开,其花不畏霜雪,花后发叶,得先天气最足,故能解先天胎毒”[18]。其根、叶、果、核皆可入药,但性质用途有所不同。

梅根:可治疗风痹、霍乱和痢疾。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治风痹”。大明曰:“煎汤饮,治霍乱止休息痢”。与桃、李根同煮还能预防幼儿患热疮。崔氏纂要曰:“初生小儿,取根同桃、李根煮汤浴之,无疮热之患”[19]。

梅叶:古时梅叶功效甚多,既可做药,煮其汁液可治休息痢及霍乱。大明曰:“休息痢及霍乱,煮浓汁饮之”[20]。梅叶之汁可用于洗衣服,衣服经久耐用,还能除去衣服上的霉点,可见是生活的必需品。陈藏器《本草拾遗》曰:“嵩阳子云:清水揉梅叶,洗蕉葛衣,经夏不脆。余试之验”[21]。李时珍曰:“夏衣生霉点,梅叶煎汤洗之,即去甚妙”[22]。

梅实: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梅实味酸平,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23];《名医别录》曰:“去痹利筋脉,止下痢,好唾,口干……水渍汁饮,治伤寒烦热”[24]。且梅实品种不同,其药用功效也各有不同。李时珍认为乌梅能“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磺毒”,白梅则“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梅肉揩擦牙龈,涎出即开”[25]。

核仁:梅核仁既可明目,补益气,还可消除烦闷燥热。吴普曰:“明目,益气,不饥”。孟诜曰:“除烦热”。亦可泡醋治疗手指的肿痛。李时珍曰:“治大指忽然肿痛,捣烂和醋浸之”[26]。

3 梅花的文化内涵

3.1 高逸脱俗之清雅

“清雅”是梅花形象最基本、最核心、最主要的审美内涵。如宋·释文珦《咏梅·其三》:“怪怪复奇奇,照溪三两枝。首阳清骨骼,姑射静丰姿”,写出了梅花幽姿疏蕊之清;宋·曾慥《调笑令·清友梅》:“清友。群芳右。万缟纷披兹独秀”,写梅花先春独开之清;宋·向士璧《梅花喜神谱》后序:“梅视百花,其品至清”[27],写梅花整体之清;描写梅花“香清”的唐·顾况《梅湾》:“白石盘盘磴,清香树树梅。山深不吟赏,辜负委苍苔”;唐·崔道融的《梅花》:“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这样总结整体形象神韵的诗句,所体现的是花树的清雅气质和韵度。

历代以来的文人多有咏梅佳句,并产生了个人独特的梅审美意趣。如宋·苏轼的《红梅三首》及同期前后其他一些咏梅诗表明,他欣赏梅花这样一些特征:首先是清新娟俏之美。如《红梅三首·其三》:“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秾香已透肌。乞与徐熙画新样,竹间璀璨出斜枝”;《梅花二首·其一》:“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其次是素雅自然之美。如《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七》:“洗尽铅华见雪肌,要将真色斗生枝。檀心已作龙涎吐,玉颊何劳獭髓医”。梅花的高雅脱俗,既是文人学士称赞吟咏的内涵之所在,也是他们自身所追求的品质,所标榜的气度。

3.2 冲寒而发之傲骨

强调梅花凛然不屈的气概和节义的当属宋代陆游的咏梅诗,如《落梅·其一》:“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描写了梅花凌寒开放的气节。又如宋·王柏《和无适四时赋雪梅·其一》:“最是爱他风骨峻,如何只喜玉姿妍。小园应怪无佳句,未放幽香到酒边”,描写了梅花疏枝挺劲、老干屈曲的姿态,表达了梅花气节懔然、骨格老成之美。宋·李清照的《满庭芳》:“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赞美的是梅虽饱经风霜的折磨,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富有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此外,许多诗人以梅花傲骨风姿自比,也留下许多名作。如唐·韩偓《梅花》:“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唐·陆希声《阳羡杂咏十九首·梅花坞》:“冻蕊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梅花的风骨被赋予傲视流俗的人格态度,诗人透过梅花的品格来表达自己闲隐绝俗的生活方式和人格理念。陆游的《卜算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又是诗人对自己的一个真实写照,梅常植于桥边、驿外、崖缝,是那么的孤傲,那么的高洁,而诗人陆游便是这样一种性格之人。

3.3 早春先发之生机

梅花被古人称为“东风第一枝”,象征了一种春回大地,阳和开新的气息[28]。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古时人们咏梅首先着眼的就是其迎寒报春的特征。如南北朝·吴均《春咏诗》:“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唐·朱庆余《早梅》:“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在唐人看来,梅能暖率先知、早春独步,体现着一种不寻常的秉性生机。

宋·程大昌《万年欢·硕人生日》:“岁岁梅花,向寿尊画阁,长报春起”。诗人借梅花的生机意象,代表春意永驻、长生不老;宋末元初·于石《早梅》:“一气独先天地春,两三花占十分清。冰霜不隔阳和力,半点机缄妙化生”;元·周权《满江红·叶梅友八十》:“试问梅花,自逋仙后知音少。还又向、石林深处,结清边友。心事岁寒元不改,一生清白堪同守。历冰霜、老硬越孤高,精神好”。这些虽然主观上洋溢着诗人仁者乐物的情感意趣,但客观上牢牢抓住了梅花为春色先气、阳和新景的物色特征,突出了梅花引领万物的博大生机。

4 结语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梅花已是传统名花,其植物文化蕴含了一段社会历史时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其“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的傲然风骨、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赏梅品梅,既可赏其色、香、姿的外在美,又可品其丰富的食用、药用价值功效,亦可升华到植物文化的吟赏。同时梅花具有被固化的丰富美好的植物意韵,也使其成为高逸人格象征与古人美好情感的寄托,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及具体梅花景观营建中,要合理利用梅花花色、花香、果实以及树姿所具有的美学特性,在设计中加以体现,产生独特的景观效应与审美价值,同时还要与梅花的实用价值、植物文化相联系,将梅花的清雅脱俗、凌寒不屈、勃勃生机从景观中体现出来,从而营造出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美意盎然的现代梅花园林景观。

猜你喜欢
咏梅梅花
浅述“水洗(刻绘咏梅)”的创作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梅花绝句·其一
点绛唇·咏梅月
梅花颂
梅花
梅花引
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