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

2019-10-14 07:44于迎春邓涵杰梁素萍郑景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19期
关键词:亚组等位基因银屑病

于迎春 邓涵杰 梁素萍 郑景辉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银屑病是常见的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红斑、斑块、鳞屑的慢性炎症改变〔1〕。银屑病患者不仅有皮肤及关节受损的表现〔2〕,常易并发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3,4〕,治疗过程长久,且效果差,病情易反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定位于17q23号染色体,由26个外显子和25个内含子组成,可以将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不仅能升高血压,且是一种有效的促炎调节剂〔5〕。研究表明〔6〕,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ACE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也有研究发现ACE基因的插入(I)和缺失(D)多态性影响血清ACE水平〔7〕。本研究拟探究ACE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 利用计算机分别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VIP)7大数据库,全面搜集关于ACE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以来至2019年1月。其中英文检索词包括:ACE,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polymorphism(s),variation,allele,genotype(s)AND psoriasis OR psoriatic disease,case control等。中文检索词包括:银屑病、牛皮癣疾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基因型、病例-对照等。

1.2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研究类型均为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中的研究对象均经临床医师明确诊断为银屑病的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人群;结局指标主要为银屑病的发病风险;能提供ACE基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频数分布;对照组的基因分布规律符合哈迪-温伯格(HWE)遗传平衡定律;文种限于中文和英文。排除标准:重复发表的文献;不能提供有效数据者;不能获得全文的研究文献。

1.3对文献的筛选、资料的提取及偏倚风险的评价 2位研究者分别根据1.2中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内容。所提取的文献资料一般内容主要包括:作者资料、研究地点、发表时间、病例组及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基因型检测的方法、对照组HWE情况。对纳入研究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量表进行评价,NOS评分总分为9颗星,≥6颗星为高质量研究〔8〕。最后2位研究者将结果进行相互核对,如果存在分歧,对相关分歧的地方进行再次核查,并通过讨论解决。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比值比(OR)与其95%置信区间(CI)为效应进行分析统计量。利用Q检验和I2统计量检验所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如果I2≥50%,表明各研究结果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反之则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最后用Egger法与Begg法检验发表偏倚。Meta分析检验水准α=0.05,若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经全面检索后,初步搜集相关的文献共98篇,经严格筛选后,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其中11篇为英文〔9~19〕,1篇为中文〔20〕。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1。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Pubmed(n=35)、Web of Science(n=28)、EMBase(n=10)、CNKI(n=5)、万方数据库(n=7)、CBM(n=6)、VIP(n=4)。所有纳入研究的文献基本信息见表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D:插入基因;I:缺失基因

2.2Meta分析结果

2.2.1I vs D异质性检验结果 纳入研究间有中度异质性(I2=78.4%,P<0.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最终分析的结果表明,银屑病的发病风险与携带I等位基因与携带D等位基因人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01,95%CI(0.831,1.206),P=0.989〕(图2)。对纳入研究文献中,对人种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亚洲人群中,银屑病的发病风险与携带I等位基因与D等位基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49,95%CI(0.744,1.209),P=0.670〕;在欧洲人群中,银屑病的发病风险与携带I等位基因及D等位基因人群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OR=1.097,95%CI(0.775,1.553),P=0.602〕;对亚洲人种中的中国人群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也同样表明,银屑病发病风险与携带I等位基因与D等位基因人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45,95%CI(0.663,1.347),P=0.755〕。

2.2.2II+ID vs DD异质性检验结果 纳入研究间有中度异质性(I2=67.2%,P<0.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携带II+ID等位基因和携带DD等位基因人群的银屑病发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01,95%CI(0.831,1.206),P=0.989〕(图3)。亚组分析显示,亚洲人群中携带II+ID等位基因与携带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72,95%CI(0.646,1.177),P=0.370〕;欧洲人群中携带II+ID等位基因与携带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51,95%CI(0.639,1.417),P=0.806〕;对亚洲人种中的中国人群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群中携带II+ID等位基因与携带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OR=0.832,95%CI(0.507,1.366),P=0.467〕。

2.2.3II vs ID+DD异质性检验结果 纳入研究间有中度异质性(I2=68.1%,P<0.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携带II等位基因与携带ID+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24,95%CI(0.846,1.462),P=0.384〕(图4)。亚组分析显示,亚洲人群中携带II等位基因与携带ID+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00,95%CI(0.723,1.383),P=0.999〕;欧洲人群中携带II等位基因与携带ID+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34,95%CI(0.953,2.158),P=0.083〕;对亚洲人种中的中国人群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群中携带II等位基因与携带ID+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OR=1.056,95%CI(0.695,1.604),P=0.798〕。

图2 ACE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关系的森林图(I vs D)

图3 ACE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关系的森林图(Ⅱ+ID vs DD)

2.2.4ID vs DD异质性检验结果 纳入研究间无异质性(I2=43.4%,P=0.054),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携带ID等位基因与携带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05,95%CI(0.792,1.033),P=0.139〕(图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中携带ID等位基因与携带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87,95%CI(0.760,1.035),P=0.127〕;欧洲人群中携带ID等位基因与携带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32,95%CI(0.623,1.112),P=0.215〕;对亚洲人种中的中国人群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群中携带ID等位基因与携带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OR=0.789,95%CI(0.534,1.165),P=0.223〕。

图4 ACE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关系的森林图(II vs ID+DD)

图5 ACE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关系的森林图(ID vs DD)

2.2.5II vs DD异质性检验结果 纳入研究间有中度异质性(I2=74.2%,P<0.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携带II等位基因与携带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61,95%CI(0.737,1.527),P=0.750〕(图6)。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中携带II等位基因与携带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06,95%CI(0.575,1.429),P=0.672〕;欧洲人群中携带II等位基因与携带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00,95%CI(0.740,2.285),P=0.361〕;对亚洲人种中的中国人群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群中携带II等位基因与携带DD等位基因人群银屑病发病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OR=0.926,95%CI(0.472,1.815),P=0.822〕。

2.3敏感性分析 本文对上述5个基因模型的合并效应量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以I vs D等位基因模型敏感度分析为例,在逐一排除纳入文献后,Meta分析结果变化不大,说明结果可信度较高(图7)。

图6 ACE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关系的森林图(Ⅱ vs DD)

图7 ACE基因I/D等位基因模型敏感性分析

2.4发表偏倚分析 Begg漏斗图结果显示未见发表偏倚(图8)。Egger回归法量化检测也未见发表偏倚(I vs D:P=0.311;II+ID vs DD:P=0.760;II vs ID+DD:P=0.363;ID vs DD:P=0.945;II vs DD:P=0.299)。

图8 Begg漏斗图发表偏倚分析(I vs D)

3 讨 论

ACE在保持皮肤正常功能、创口愈合和疤痕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还可刺激瘢痕疙瘩的形成〔21,22〕。研究发现〔15,23〕银屑病患者血清ACE活性升高,或使用ACE抑制剂治疗银屑病可诱导或加重银屑病的表现〔24〕,提示ACE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联。目前ACE的I/D多态性与银屑病发病风险关系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但有许多研究探讨ACE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的关系,且得出的结果存在一定争议。研究表明ACE的II基因型和I等位基因可能增加中国人群对银屑病的易感性〔18〕;也有研究结果表明ACE的I/D多态性也显著增加了中国人群银屑病的发病风险〔19〕;但刘晓红等〔20〕研究未发现银屑病患者与对照组间ACE基因多态性有显著差异。虽然此三项研究人群均来自中国,但得出的结论却不相同,可能是刘晓红等〔20〕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的原因。在非亚洲人群中,Elneam等〔13〕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的ID和DD多态性较健康人群更为常见且D等位基因在患者中明显过高;Tanhapour等〔15〕的研究结果表明,同时存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中A1166C的C等位基因和ACE的I等位基因的人群患银屑病的风险是对照组的6.42倍;Coto-Segura等〔11〕研究结果表明ACE多态性与银屑病无相关性。由此看出不同国家地区所得出研究结论有一点差异,甚至相反的结果,可能与种族和所在地区等因素有关。

虽然Liu等〔25〕也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ACE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ACE多态性与亚洲人患银屑病的风险有关的结论,尤其是I/I基因型和I等位基因。但近年来又有大量关于ACE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相关的高质量文献发表,所以有必要再次进行Meta分析对ACE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到更加可靠的结论。本次研究最终发现ACE基因D/I与银屑病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亚组分析、欧洲人群、亚洲人群分析的中国人群均显示ACE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风险无相关性。在本次的研究中,有4个基因模型存在中度至高度的异质性,1个基因模型存在低度异质性。为了寻找异质性的来源,本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与亚组分析,结果发现,当去除Elneam等〔13〕的研究时,研究结果间异质性可明显降低,提示可能该文献为引起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当我们对亚洲、欧洲人群进行亚组分析时发现,在亚洲人群组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然而在欧洲人群中,3个遗传模型均未发现明显的异质性,说明在不同人群的研究中可能会产生异质性。

本次Meta分析存在局限性:首先纳入文献较少,且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对照组人群大部分来源于医院对照,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其次本次的研究只纳入相关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并没有检索其他文种的相关文献,导致本研究可能存在一定发表偏倚。因此本次研究得出的相关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所有本研究的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猜你喜欢
亚组等位基因银屑病
个性化健康教育实施在银屑病护理中的应用
不同煎煮方法及时间对炮附子配伍大黄治疗阳虚型便秘的效果及对心脏的影响
亲子鉴定中Penta E稀有等位基因28的确认1例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微小RNA-145、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mRNA水平变化及诊断价值研究
血浆Lp-PLA 2水平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
亲子鉴定中男性个体Amelogenin基因座异常1例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广东汉族人群Penta D基因座off-ladder稀有等位基因分析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贵州汉族人群23个STR基因座的OL等位基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