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琐记

2019-10-14 01:14
海燕 2019年9期
关键词:林莽白洋淀诗集

林莽的书

我和林莽是几十年的朋友了,关于他,我写过一篇《谈谈林莽》的文章,已经说了很多话,这里来谈谈他的赠书。

林莽是张建中的笔名,我们这些老朋友还是习惯叫建中。更年轻的诗人们不知道他的原名,都叫林莽,或叫林老师。

先说说《林莽的诗》与《林莽的诗》。有一年在江苏太仓沙溪聚会,见到陶文瑜,他约大家给他主持的《苏州杂志》写些短文,并说写什么都可以。我就想起了林莽的两本同名书,于是写了以下文字:

沙溪雅集,重逢林莽,一天会议,两次彻夜长谈。归途,不知怎么想起了两本《林莽的诗》,到家后立即翻检。一本,1990年出版,书印得还算干净,只是前后无衬,有些简陋。林莽讲过,他对这本书的设计不太满意。最初书稿是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那里要排队,还不能保障出版,去出版社要回书稿。回来路上巧遇中国妇女出版社一位熟悉的编辑,那位编辑说“干脆就在我们社出算了。”林莽是个好说话的人,当时就同意并把书稿交给了那位编辑。另一本,1998年7月重新设计印制的。这回书的前后都加了单衬,林莽在白色的前衬上题写了一段话——

洪波:此书早就送过,再版我改了封面,好坏是自己画的,更有保存的价值吧(一笑),再送此书,补充封面一张。

林莽是老友、兄长,我书架上堂堂正正站立着十五六本他的书。几十年来,他帮助朋友、文学青年以及出版社出版过不少书籍,都做得很讲究,而他自己的书大都是出版社“公事公办”,装帧设计难免有几本略显粗糙。这让我想起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有个木匠三哥,他给村里人做了许多家具,谁都夸他活儿干得漂亮,可他自家连个像样的板凳都没有。

第一本《林莽的诗》1990年3月19日赠给我的,第二本《林莽的诗》1998年7月29日赠我的。

《我流过这片土地》(新华出版社1994年10月版),1995年5月17日签赠。这本诗集前面有林莽一篇作为代序的文章《心灵的历程》要细读,有他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作为书名的长诗《我流过这片土地》,写于1979年4月至7月间,1969年至1973年的一些旧作占领了诗集的前一大部分,用林莽的话说:“它们记述着,一颗心所走过的真挚的情感历程。”

1996年4月4日,林莽赠我诗集《永恒的瞬间》(新华出版社),诗集的前面有他一篇文章《寻求寂静中的火焰》,是一篇谈艺术的好文章。他说;“时间会考验每一位艺术家,当那些瞬间的喧嚣沉淀下来,艺术史留下的是那些不断地会被人们重新发现的好作品。”他还说:“有时,我似乎感到了一种趋向性,一种希求与世界融为一体的神往。”

《滴漏的水声》(一本自印的诗集,中英文对照),1998年10月10日送我的。诗集前面有苇岸的一篇短文,其中写到:“在当年朦胧诗的核心诗人之外,有两个相对不太显著的、特异的诗人,一个是田晓青,一个是林莽。前者的诗让我想到的是火、历史、宗教、智慧;后者的诗让我想到的则是水、自然、人伦、心灵。”是的,林莽的诗平和、自然、澄澈,与他的为人是一致的。

2001年6月,林莽送我《穿透岁月的光芒》(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版)这是一本编排独特的书,它有诗、散文、随笔、诗论、访谈,还配有作者自己画的插图;又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它是作者从几十年的生活里摘取的有关人生命运、艺术追求和心灵历程的深度记载。

这本书由“乡野的风”“生存与绝唱”“寻求寂静中的火焰”三辑诗文以及作为附录的两篇访谈组成。其中“乡野的风”可视为作者人生长途中最为难忘的一段历程,虽然是优美动人的散文和诗,但如果仅仅把它们当作美文或好诗去欣赏,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浅层的阅读了。事实上,这一部分诗文放在全书的前面,是因为它们是这本书不可缺少的背景资料(或说相关资料)。而“生存与绝唱”也不能仅仅看作是写朋友、写往事的一般意义上的忆旧诗文。林莽作为“白洋淀诗歌群落”的成员之一,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新诗发展的见证人之一,他的这些追忆对于以往和今后都显得十分珍贵和重要。另一辑“寻求寂静中的火焰”则是艺术实践中的真实体悟,但它不是教训人的,文学圈里圈外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受益。最后的两篇附录,一篇是牛波访谈录,一篇是郑敏访谈录,涉及到了当代美术和诗歌,话题比较大,谈得却很具体深入,实实在在,随着时间和当代美术及诗歌的发展,这两篇访谈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会越来越清澈。

我当年为这本书的出版写过一篇书评,还把林莽发表在一张报纸上的文章剪下来夹在了这本书里,那是一篇谈艾青诗的文章。

2005年9月,林莽的散文集《时光转瞬成为以往》由华文出版社出版,11月,林莽赠书。书中写到了自己的童年,写到了许多朋友,写到了那些以往刻骨铭心的岁月。当然,也写到了白洋淀,写到了白洋淀诗歌群落。也就是在得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策划的《林莽诗选》在我们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选的前面有林莽的《几句简单的话》,他说:“这本诗集共选入132首作品,其中有一些长诗和组诗。有些作品因为多种原因,整理的时候没有找到,不过这也算较为全面了。”书的后面放了一个《林莽创作年表》,请我们的好友刘福春整理的。林莽在书的扉页上给我写了几行字:“洪波老友:我们共同为诗努力多年,这本书的出版也是我们友谊的见证。”作为出版人,迄今为止,我对这本书的编辑制作还是很满意的,感谢我们出版社的老编辑魏洪超,他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下了很多功夫。

2009年7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林莽的诗集《秋菊的灯盏》,这本诗集中的诗都是几年内的新作,40多首。林莽在自序中说:“那些只有进入了人生的秋天,才能真正成熟起来的生命经验,是可以照亮自己的。我希望我的生命也会发出自然的光芒,为自己也为他人,提一只秋菊的灯盏。”送我这本诗集的时候,我们正在黑龙江伊春林区参加《诗刊》的采风活动,那次活动也是林莽组织的,他把李琦、柳沄我们几个东北的诗人都叫去了。

2009年是林莽诗歌创作40年,他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并印制了一本《林莽诗画集》。新年伊始,我得到了这本诗画集。林莽自幼学习绘画,作画已经有年头了,画画是他一直挥之不去的情结,在白洋淀插队的时候,他参加过县文化馆的美术学习班,有过水彩画和油画的练习。白洋淀水乡安新县有个油画家赵冰爽是林莽的好友,我陪林莽去白洋淀时见过他,有一次还到他家里去过。他们都是当年县文化馆美术学习班最年轻的老师,看得出,林莽和老赵的感情很深。

2012年7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林莽诗歌精品集》,是“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丛书”之一。书中有一页林莽的手迹,是《星光》一诗结尾的那一节:

阳光需要温和下来

海需要沉下来

星空静憩于头顶

这时,你走过沉沉的夜之大地

把逝去和向往的组成情感的河流

一切都跃然于脑际

闪闪如夜空的星斗

这本书的后面还有叶橹和张磊磊的评论文章。前勒口上有一段话:“作为朦胧诗和白洋淀诗群主要成员的林莽,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中国新诗发展的见证人……”

2015年10月,林莽赠《林莽诗画》(漓江出版社,2015年6月版)这是一本诗与画的合集,均系1969年至1975年林莽在白洋淀时期的诗作与画作。诗16首,画31幅,包括油画和水彩画。附录离开白洋淀以后写的与白洋淀相关的诗文,其中2006年7月写的《五月的鲜花》一诗,让我想起多次陪同林莽回白洋淀的情景。

安新县西面有个安州镇,这个镇可有年头了,战国时期的葛城就是它的前身。安州镇的北何庄,就是林莽插队的地方,我陪同林莽去过多次。村子里有一户李家是林莽插队时的邻居,与林莽关系密切,李家兄弟五个,我见过几位。老大李小延,曾在内蒙古乌梁素海打渔,春天还冷,穿着皮衩在水里,被冻成了严重的关节炎,我第一次见他时,腿脚还不方便,后来再见到他,情况好了许多。善良、真诚、能吃苦、爱惜兄弟的好大哥。老二李栋人,在县上当过领导干部,直率、坚决、头脑清晰、敏捷、政治素质高,是一个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人。老三我没有见到过,老四老五每次去都能见上。这个家庭不一般,他们的父亲是当年的交通员,林莽的《五月的鲜花》就是写这位老交通员的。有一年我们在李家,铺开宣纸,我写下了“五月的鲜花”几个大字,林莽用小字把一整首诗写在了上面,同去的王迦樑、李卫东、阿民等都在上面签名留作纪念。我还现场为李家忠厚堂写了一幅字:“白洋淀上生豪气,忠厚堂里出英雄。”林莽当年就在北何庄那个村上教书,我们到那个老房子看过,当年的两棵小榆树已经长成了大树,李家老四李栋世还是林莽的学生哩,说起来,老四当年连作文都写不好,现在到了兴头上还要把自己写的诗朗诵一下呢。林莽当年住过的土屋,已被当地文化部门保护了起来,还挂了“诗人林莽(张建中)白洋淀插队旧居”的牌子。

《记忆》(作家出版社,2015年5月版),这是林莽1984年至2014年的诗歌作品选集,体现了林莽在艺术上的一贯追求和不断的进取,他的诗正步入成熟的金黄岁月。

2016年6月,山东青岛良友书坊文化机构、青岛文学馆为林莽搞了一次画展。我在平度参加一个文学活动,正好赶过去。这个画展的名字是《诗之淀——林莽白洋淀习作展》,展出的作品画幅都不大,那个年代在白洋淀的乡村,不可能有条件画大幅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完整地保留下来已经不易了。青岛的臧杰还策划出品了一本《良友》画刊,这一期是林莽的画、诗、文章。臧杰还撰写一个前言,说林莽是为诗歌的奔走者,白洋淀时期的画是“隐秘的梦想”。晚上,在青岛文学馆搞了一个林莽诗歌朗诵活动,露天的。听到大家在朗诵林莽的诗也听到了林莽在朗诵自己的诗,听得我眼睛潮湿。我后来写了一首诗发表在《青岛文学》上,诗的题目是《听朋友们朗诵林莽的诗》

六月青岛,啤酒即将洋溢成花朵

文学馆院落虽小

却飘逸着旧日远方,那些诗

大家朗读着一个特殊年代

朗读着一个青年张建中

思想,善良情怀以及晨风和雨季

我想起白洋淀北何庄

想起村庄里那所小学校

还有忠厚堂几代英雄

五月鲜花之后李家众兄弟

渔家小屋低矮潮湿

淀冰易裂,1972年那个寒冷冬季

一大片又一大片芦苇……

我已经泪眼模糊

林莽声音缓慢向大家致谢

仿佛划着小船出现在芦花中

我知道他此刻想起了什么

我听到了远处大海在涌动

看见白发闪烁着岁月光芒

夜色里,他目光坚定

我能听得到他内心律动

那声音绝不随波逐流

2018年5月,在河北廊坊召开了林莽诗歌创作研讨会,谢冕、吴思敬等一些评论家都出席了研讨会。大家对林莽的评价很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还编印了厚厚的一本《林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我把这本集子留作资料了。还有,《白洋淀诗歌群落研究资料》(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白洋淀文化》(白洋淀文化发展研究会)等,都值得留存。

罗继仁的书

我最初和罗继仁老师有联系,还是他在沈阳市文联《芒种》杂志任诗歌组组长的时候。那时候,罗老师主持着一个当时很有影响也使很多青年诗人都向往的栏目“青年与诗”。我当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写诗还没有多长时间,1982年底,给《芒种》投稿,寄了一组写森林题材的诗,很快罗老师回信告知留下备用了一首30多行的诗《中国有这样一片森林》,后来发表在1983年第3期《芒种》“青年与诗”栏目的头题。从此,与罗继仁老师有了联系,直到今天没有断过。

我这里存有几本罗老师的书:

《大森林之恋》(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版),罗老师寄给我两本,一本是平装的一本是精装的。罗老师在后记中说,这是他学诗27载出版的第一本诗集,这本书的诗,写了森林、写了土地与江河、写了故乡、写了亲人、写了生命与思想……有一些诗我读来特别亲切,是写于我的家乡延边的,如《金达莱》《亮兵台》等。

《爱之路》(延边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版)这是罗老师的第二本诗集,短诗三辑,单复序。读罗老师的后记我才知道,延边是罗老师青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那么,我们应该是老乡了。说来也巧,多年后我从冀中调回家乡工作,第一个工作单位就是延边教育出版社,汉文老编辑,也就是当年给罗老师这本诗集当责编的徐文渊老编辑我还见过几面,每次见到徐文渊先生,都会一下子让我想起罗老师,想起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诗集《爱之路》。罗老师追求诗歌的短小精致,他的诗灵秀而多画意,短小而蕴藏大道理。都是从生活中打捞出来的干货。

《罗继仁抒情短诗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版),这是罗老师的第三本诗集,张雪杉作序,精装本。封面摄影和装帧设计是郑文华,是不是陕西的那个郑文华呢?我还为其摄影作品配过诗呢。罗老师在后记中写到:“我一向追求诗的简洁、隽永,语言的抒情美。”

记得罗老师还出版过诗集《远方有爱》罗老师没有送我。

还有一本合著的《现代诗新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我几次搬迁,一下子找不到了。

《诗潮耕耘录》(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李万庆、邓荫柯分别作序,书后附有作者后记和《罗继仁文学创作活动年表》,这才知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老师曾在吉林市文联主办的《江城文艺》担任过诗歌编辑,在吉林电力职业学校担任过语文教师,1962年参加吉林省作家协会组织的部分诗人赴长白山体验生活,写了一批反映边疆生活,描写抗联的抒情诗。李万庆评介罗老师的《诗潮耕耘录》,评价罗老师的诗歌批评时说:“‘现象描述’使继仁兄的批评有了历史感,‘兼容并蓄’又使他的批评有了宽容精神,建立在历史感与宽容精神基础上的批评,必然是一种具有‘稳健’品格的理论。”

我主持《诗选刊》下半月刊时,要做罗老师一个“人物介绍”,想来想去,觉得高深先生那篇文章的题目很合适,最后就把这一辑的题目定为《罗继仁:北国诗坛的拓荒者》。他是一个孜孜不倦的耕耘者,从《江城文艺》到《芒种》到《诗潮》到退休后一直在倾注心血的《中国诗人》,他没有离开过诗,没有离开过刊物。罗老师1937年出生,现在已是高龄,我几次到沈阳都要和罗老师一聚,看到他健康,看到他还在忙碌,就看到了诗歌的力量,看到了什么是老当益壮!

宫玺的书

宫玺先生1932年出生于山东即墨,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的时候,我才刚刚出生。宫玺先生初中没毕业就响应号召参加了军干校,年轻的时候当过兵,在空军度过多年军旅生活,出版过多部反映空军题材的诗集,1978年转业到上海文艺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末我开始与宫玺先生有书信往来,并互赠书籍。

1994年3月,宫玺先生寄来他的诗集《宫玺自选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宫玺先生在“题记”中说:“篇目编排基本上依写作先后为序,这样便于读者检点我的思想感情的轨迹。”收在这本集子里的诗,实际上均是1980年以后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

1998年8月,宫玺先生寄来《宫玺诗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版),这本拥有200多首诗的集子是宫玺先生创作40年的一个结集,不是选本,但他各时期创作风貌都有了展现。书印制得干净、设计得稳健得体,是他的老同事姜金城责编的。

2000年2月,我把自己刚刚出版的诗集《生命状态》寄给了宫玺先生。5月,他回赠一本他的诗集《冷色与暖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1月版),并附信:

洪波:

您好!大作《生命状态》收到,印制装帧极佳!谢谢。为您高兴!现在出书不易,黑龙江能为您出书,难能可贵。您回东北之后,还是颇活跃的,好像策划过少年文丛吧。

我寄上这本拙作,还是12年前的旧账,当年他们主动约稿,后来发排征订过两次,而后便消息全无,一晃12年过去。去年我找版权保护协会帮忙才有着落,让我重新编选过。其中1988年前所写乃旧稿部分,另有一部分我淘汰了。总算出来了,意外收获。

不尽 即祝编撰双安!

宫玺

2000年5月13日

这本诗集由公刘先生《冷暖君自知》一文代序,由宫玺先生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一段话代自序,书的后面还有他的《我与诗》一文代跋。这本诗集算是宫玺先生与出版社的结账纪念品。

2006年12月11日,我和好友郎宝君在上海,上海朋友张罗晚饭。请来了宫玺、张烨、张健桐等上海诗人,宫玺先生带来了他的散文集《青青河畔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版)送我,宫玺先生在书的扉页上写了“张洪波诗友正之。宫玺2006.12.11.于上海晤面时”。这本书不但可以读宫玺先生的随笔、杂文,有的还可以当编辑随笔读。其中有一些篇章记录他组稿、编稿的过程。如《初见冰心》和《迟到的慰藉》,是谈出版《冰心文集》的,再如《何其芳是最后一本诗集》等。这一天,宫玺先生还送我一本《宫玺诗选》(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4月版),蔡其矫致宫玺的一封信代序了,信写得真好,谈得中肯,对其他诗人也会有启发。2011年10月9日,我陪李晓桦到上海看望姜金城和宫玺两位编辑家,并共进晚餐。这次见面聊了很多,先是聊李晓桦的《蓝色高地》当年的出版,继而聊他们上海文艺出版社当年出版的那些好诗集,如牛汉的《温泉》、蔡其矫的《双虹》、舒婷的《双桅船》等等。这次见面,宫玺先生送我他的《人生小品》(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版)并在书上题写了:“小草也有小草的悲欢,张洪波好友留念。宫玺,2011.10.9.幸会于上海。”

2012年3月,宫玺先生寄来一本自印的诗集《庸诗碎·感念那两只蝙蝠》,诗集前面有一个短短的《题记》:

《庸诗碎》,感念那两只蝙蝠,书名已示鄙意,勿须赘言。

敝帚自珍。晚年编选未曾结集的余稿,聊慰私心罢了。

自印100册,不售。

宫玺

2012年2月

宫玺先生的诗每首都有巧思,都有深入的推敲,每首诗里都暗藏着他几十年诗歌创作的老道功夫。我经常翻阅他的赠书,每每都有新的体会。

彭国梁的书

彭国梁,湖南长沙人,诗人。他还是个藏书家和编书的高手,长沙近楼楼主。彭国梁多年蓄着胡须,人称彭胡子。我和国梁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联系,那时他在编长沙市文联的文学刊物《创作》,还与江堤等人鼓捣“新乡土诗”。

2004年6月,他从长沙寄来一堆书,每一本上都有题签:

《闲文闲画》画/何立伟,文/彭国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情文情画》画/何立伟,文/彭国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

《痴文痴画》画/何立伟,文/彭国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怪文怪画》画/何立伟,文/彭国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

《色拉情话》画/何立伟,文/彭国梁(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版)

《第三只眼看家》画/何立伟,文/彭国梁(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盼水的心情》彭国梁著(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感激从前》彭国梁著(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年9月版)

国梁和小说家何立伟合作,何立伟的漫画,彭国梁的文字,趣味横生,散发于各报刊,还出版了一些图书,深受读者欢迎。前6本就是这样的作品。何立伟说:“我和彭胡子的合作始于《家庭》杂志,每月一专栏,整整一版,没成想受到小小的欢迎。后又延伸到其他几家报刊上,同样是专栏。”立伟还说:“这是漫画与世界的关系。始于有趣,终于有趣。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讨厌无趣。”《第三只眼看家》的作品大多是选自《家庭》同名专栏的作品。这些作品,太有乐儿了!

《盼水的心情》是一部诗集,“潇湘诗丛”之一。评论家沈奇读后文章《纯驳互见,清韵悠远》代序。这一本诗集有不少是彭胡子他们搞“新乡土诗”时期的作品,这些意绪,会点燃我们对许多往事以及众多情境的回忆。

《感激从前》是一本散文随笔,读了这本集子,就知道彭胡子与人是如何交往的,也知道了彭胡子对一些朋友都是咋看的,更知道了彭胡子的好玩儿之处。

彭国梁的《书虫日记》自2007年4月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出版好几本了,后面的几本均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他赠给我的已经到了第四集了。这个书虫,藏了那么多的书,一栋楼的书,还要有日记,相当于有了时间档案。他藏书、读书、写书、策划出版书,这个书虫可不是一个一般的书虫,他是一个富有的人。我去过他的近楼,在几层楼的书中,听他随意的介绍,你会突然觉得自己缺了不少东西。去过近楼,国梁会要求你给写一幅题为《上茶》的字,我去近楼的时候,刚刚学习书法,就给他写了一幅顺口溜:

长沙三月登近楼

清茶一杯伴书读

写过新诗玩小品

与世无争得自由

他参与编的书也有送我的,如《老报刊中的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读了,跟着书充实了自己。

2011年4月,胡子送我《长沙沙水水无沙》(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这是他写的一本关于长沙城市文化的书,取长沙白沙井一名联的一句做书名,胡子在此书的序言中说:“我以为,用‘长沙沙水水无沙’七字作书名,无论身在何处的长沙人见了都会感到亲切的。当然,我更希望更多的非长沙人都来喝一喝长沙水。喝了长沙水,其前程无量是肯定的。”

2012年7月,胡子赠书《趣趣留心:写作真的很好玩》(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8月版)8月出版的书怎么会7月赠送?那时胡子提前从出版社拿回了几本样书,让我赶上了。这是一本谈作文的书,却在里面大量地谈读书、介绍书,是啊,不读书,不知道书,还能写好文章吗?

2016年,胡子又送我一本《胡思乱想——彭国梁原生绘画》(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一本钢笔画,线条在胡子的笔下细致地流动,有的地方甚至极其复杂,把人物的五脏六腑和内心想法都一股脑地画出来了,那些原生的欲望和追求毫无隐蔽地走出来,接受世界的认可。我喜欢这些作品,不仅仅喜欢其中的技法,重要的是喜欢彭国梁毫无拘谨的思想。

坐拥书楼的彭胡子,不知道最近又有啥新的策划?

朱雷的书

朱雷,我和他有通信联系的时候还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他在长白山下通化地区文联编一本叫《长白山》的文学刊物,他编发过我写森林题材的诗。见面是在1986年的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上,我是河北省代表,他是吉林省特邀代表。那几日我们常在一起聊天。

1986年7月间,我在冀中收到他寄自东北的诗集《春的四重奏》(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版),这大概是他的第一本诗集。诗写得清新自然,充满了边疆、草原和林地的味道。

朱雷原名叫朱济兴,1947年生于吉林省白山市(原浑江市),祖籍是山东蓬莱,他们通化地区山东人很多,闯关东的人多。他高中毕业后下乡当过知青,1970年招工进厂,当过7年热处理工,1971年开始文学创作,凭着自己的文学成绩,到市文化馆后又到地区文联工作。

2002年6月河北省作家协会《诗选刊》杂志社转来朱雷寄我的书和信,他在友人处见到一本《诗选刊》,看到刊物上面编辑人员名单里有我的名字,就寄信和书来了,可是他不知道我已经回到吉林省工作了。

朱雷寄来的书是他的一本诗集《北方图腾》(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书的前面有公木先生写给朱雷信件的影印,是公木先生建议他出版《北方图腾》的,也有朱雷说明出版这本诗集的文章《作者说明:东中华路×号》,长春市东中华路×号,是诗人公木先生的家,朱雷曾多次来这里拜访。还有胡昭和王肯的文章,胡昭在《给朱雷》的诗中称他:“上辈是山东汉子/这辈是关东汉子。”

2012年9月,我专程到通化,目的是要看望朱雷,在通化和朱雷拥抱在一起,喝了不少酒,还结识了一些新朋友。我那时正在主持《诗选刊》下半月刊(彩版),并拿到长春来办,我向朱雷组稿,希望能早些在《诗选刊》下半月刊介绍他,做他一个小辑。不久,他寄来了我要的文字稿件和图片,还寄来了他的诗集,这本诗集是《诗刊》编的“诗人丛书”第4辑之一,诗集的名字是《绿色风》(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8月版),还有一封信:

洪波:

近好。

还是以我的习惯,把这些稿子直寄给你吧。

你可以任意处理。

稿分这么几个部分:

一、前辈眼中的朱雷:有王肯先生、胡昭先生、王世美先生写我的文章。三位先生皆是我的恩师。另寄公木先生、胡昭先生给我信的手迹复印件二份,一为悼念,二为可以活跃版面,因为我寄的照片不多。

二、朋友眼中的朱雷:有朱光雪先生、高光先生、赵培光先生三篇文章,光雪、高光是我同学,培光是我好友,他们皆对我了解。

三、一篇评论文章,是陈增福教授写的。陈教授2006年申请到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关东诗人朱雷研究”,组织人写了六七篇评论文章发表。本来有一篇文章可选,但太长,只好选他一篇短文。

四、我的一篇自述,是《朱雷诗集》的后记。

五、一组诗。本来以《北方图腾》为题还有一些诗但只选这一组吧。

就这些,只供你参考,只供你选择,你可以删,可以舍,可以重新组合。

我认为胡昭师文章引我诗处使文章稍长,高光文章谈人之处议论稍多,你斟酌。

九月末你驱车来通化,我知道你是来看我,那一晚,我酒喝得多,只因逢知己,话投机。你说到的当代诗坛的一些人、一些事,与我心意相通。你干的这些事,比只做一个诗人好多了,强多了,有用多了。

你可以影响当代诗坛的走向(指所主持的《诗选刊》下半月刊)。

再说一遍,文章你可删。可读、有趣,不必篇幅拉得太长。

我不想让与本文无关的人的照片发出,因此比别人选送的照片少,只好麻烦你们了。

只求两件事:

不管用与不用,最好把照片寄回。

如果可能,多寄几本杂志,好分给有关朋友。

祝好!

朱 雷

2012年10月29日

朱雷的小辑以12个页码的篇幅、以《朱雷:执著于关东地域风情的抒情》为题,在2012年11月号《诗选刊》下半月刊头条推出这对朱雷来说,是一次总结,是一次亮相。当然,也是我们友谊的见证,是《诗选刊》下半月刊的荣幸,可能也是他在期刊上最气派的一次亮相了。

朱雷说还要送我一本《朱雷诗集》,可惜一直未能见到。

2014年4月15日凌晨,诗人朱雷因患胃癌医治无效,在吉林通化逝世,享年67岁。他生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通化市作协主席,《长白山》编辑部副主编,编审。作品曾获吉林省政府首届长白山文艺奖、吉林省作协首届吉林文学奖、吉林青年文学奖、第二届《作家》杂志奖。

自朱雷去世后,我再也没有去过通化。

猜你喜欢
林莽白洋淀诗集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美丽的白洋淀
想起两本《林莽的诗》
从白洋淀逃荒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