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 要:在体育的实践课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的练习过程中出现不顺利或练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现象,能引起这次现象的有很多原因,但我认为大多数是因为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佳而引起的。本文就是根据这一现状,提出“心理预热”一词,并结合相关教学事例,对心理预热的意思进行深入剖析,从中不断探索来改善体育课中学生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课;心理预热;身体预热
身体预热一词对广大体育老师来说都不会陌生,它是我们上每一节体育实践课中的必要组成环节,适宜而充分的身体预热对学习后面基本部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身体预热也因此一直受到体育教师的关注。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是需要不断改进更新的,想要更加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本人认为在身体预热之余,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预热”,使两者双管齐下、相辅相成,全面提高学生练习效果。下面本人就结合身体预热来谈谈自己对心理预热的理解。
一、何为“心理预热”?
本人对心理预热的观点是将它划为准备活动的一部分,与身体预热一起构成体育课的准备活动部分。两者都是为提高学生练习效果而采取的手段,唯一不同的是它们的侧重面与实现目标有区别。身体预热是通过一系列的辅助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机体活动能力,侧重于学生的身体状况,它是实现学生身体健康目标的途径之一;而心理预热则是通过不同的心理调节方法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注重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其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目标。
归纳而言,心理预热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以及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调控,使学生产生相对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
二、为何“心理预热”?
在讨论为什么要在体育课中实行心理预热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个教学事例。
事例1: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身体预热后,宣布了本课的练习内容为耐力跑,采用5分钟定时跑法,就在教师还在继续讲述具体练习要求时,学生处已传出一片“哇……”声,待教师讲完,准备组织学生开始耐力跑时,一位学生说突然感觉头晕需要请假,接着又来一位学生说突然肚子痛不能跑步、然后是第三位、第四位……。
事例2:在一节篮球定点投篮新授课中,教师按照了正常步骤开展教学,先组织学生身体预热,再进行讲解示范,最后安排學生练习投篮。练习结束后,有的学生为自己的进球兴奋不已,而有的学生却一脸沮丧,嘴上挂着一句话:“我又投不进,一点也不好玩……”。
上述的两个事例是我本人的实际教学经历。所谓目标引领学习内容,为了增强学生体质,组织了学生耐力训练,结果请假学生几乎过半;为了培养学生体育课兴趣,选择学生喜爱的篮球定点投篮作为教学内容,结果学生情绪喜忧参半。煞费苦心,效果不佳,原因何在?
我认为造成上述两种现象的根源是学生心理因素。事例1反映了很多学生对耐力练习的认识还不够,不自信,对耐力跑表现出恐惧心理;事例2中那些认为“投不进就不好玩”的学生在对练习目的的认识上进入了误区,自我期望与实际练习结果之间产生了矛盾,从而导致失望、情绪消极。
类似上述的现象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还有很多很多,如果我们按照常规的准备活动方式,只对学生进行身体预热,只强调机体活动能力,而不注意学生的心理调节,这类现象将会一直存在。要想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保证课堂练习质量,必须在课的初始,也就是在准备活动中就着手加强学生的心理调节,实行“心理预热”,效果方为明显。
三、如何“心理预热”?
现在又很多对体育课准备活动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很多是对学生的生理方面进行研究,而身体
预热方法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已经很普遍了。而有关于心理预热具体实施方法的研究却还是很少,在实践中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心理预热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集中注意让学生消除杂念
体育实践课是在大操场上课,学生是自由的个体,但是体育课的练习活动有都是不同的,外界环境干扰很大,很多学生容易上课分心,教师在上课中能否正确及时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中,对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的研究中,在如何吸引集中学生注意力方面,很多体育老师都已经设
很多体育老师都设计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如英文报数法,平时学生都已经习惯用阿拉伯数字来报数,老师可以偶尔课堂组织一次英文报数,从学生的思维中,他们从没想过英语也会融入到体育课中来,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也会马上提高;又如平时的“反口令”游戏中,从最普通的原地四面转法入手,到四面的反方向练习,学生的注意力也不得不提高,;同时也可以在克重提出一个脑筋急转弯,集中了学生注意力又开发学生智力,简单有趣又容易操作。
(二)利用内容预告来激发兴趣
体育的各项技术动作的教学,学生从对练习内容的认知、练习、掌握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从课的一开始,就已经将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告诉学生,让给学生了解这堂课要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有一个心理准备。同时,在了解接触教材内容后到真正练习技术开始前的这段时间里,学生潜意识里会出现原有的与练习内容相关的认知,这些认知可以其实就是学生对练习内容的个人经验。例如:教师向学生宣布了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篮球教学比赛,那么这时,学生会马上联想到自己与篮球比赛相关的场景,脑海里也会涌现出许多对篮球运动方面的认知,包括学生对篮球比赛规则、技战术的认识,如果教师未做其他技战术指导,学生就会根据这些原有的知识参与比赛。因此,提前告诉学生学习内容,既促使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某项练习内容的复习。
在实际教学中,体育课的很多教材内容不一定都能让学生感到很有兴趣的,事例1就是个例子。在耐久跑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运动量大,耐力练习又会比较辛苦,相对其它的体育运动项目来说,耐久跑课程比较单一枯燥,缺乏了趣味性、娱乐性,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去跑步,选择躲避、请假。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最畏惧的就是“极点”现象,害怕身体难受的感觉。我们想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耐久跑练习,只有慢慢激发起学生对耐力跑的兴趣。而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调节也应该从“极点”现象这一根源入手,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极点”现象的态度。在练习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胜、好奇心理,将枯燥的耐力练习创设成神秘科幻般的情景,在教师语言、动作和表情的渲染下,学生们都成为了勇士,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强大,他们即将接受一次挑战,每位勇士在挑战过程中都会遇到一道障碍(“极点”),成功跨越障碍的勇士将会获得一股神奇的力量(“第二次呼吸”)。面对这样的挑战,学生的兴趣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
(三)設定目标,进行心理分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老师在体育课教学中,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课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知识,在增强学生体质和技能的同时,让每位学生通过对体育练习都来体验成功的乐趣。但是,按照以前的体育课堂,课的内容有多少学生能在课堂中真正体会到成功,又有多少同学因为达不到老师要求而沮丧呢?事例中的学生在课后会感到沮丧与失望,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目标设的很高,而在课中又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而对于体育课的教学来说,学生对自己练习成绩有很高的期望是一个号的开始,但是学生对自己期望过高,也会使他们内心产生一定的压力,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通过心理暗示,让学生在心理上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在课中就应该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来进行分组,按照学生平时的技术能力,避免了初学者与“高手”相比较而失去信心,让学生在练习中享受一点一点的成功。而是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并不只有取得好成绩才算成功,能超越自己原有水平都是进步,就是成功。
(四)鼓励学生,并明确学习动机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对于之前举得事例出现这样的现象有很多很多。主要考虑到的社会想象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身子女,他们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等很多方面与我们校时候都有了较大的不同。在课堂教学的练习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怕苦、怕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为重要目标,培养他们在学生的过程中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心理学家认为:老师对学生一句由衷的赞美,可以让本来丧失信心、经受挫折的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会浓烈,对练习内容会有跃跃欲试的行动,参与的信心也会大大的提高,更能使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也更加的积极上进的来参与。增强自信,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高质量的完成练习任务。
此外,通过理论课的知识传授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现在所学的内容,对于以后参加锻炼身体的重要性,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把他们从“要我学习”的转变为“我要学习”的动机,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四、结论与建议
1.认为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就是身体预热的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在体育课中,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不仅仅是让学生参与身体机能的锻炼,同时课中还有加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想要准备活动在课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必须从学生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来把握。体育教学要贯彻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同样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实行心理预热。
2.心理预热对于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其效果,把它作为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唯一途径。心理预热虽能引导学生的情绪,但学生的心理情绪不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适时适度地做好学生的情感调控。
参考文献:
[1]徐锡杰.《课前准备活动的生理探讨》[J].体育科技,2001.3.
[2]许桂林、姜林.《准备部分的教学改革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初探》[M].体育教学,2000.6.
[3]杨贵军、张新安.《体育锻炼对心理缺陷的影响和改善作用》[J].体育学刊,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