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前沿与展望:《残疾人研究》2011—2019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9-10-13 06:17
残疾人研究 2019年4期

赵 森 洪 明

前言

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给予特别关注。残疾人生活、发展水平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1]。学术期刊作为研究的重要载体与信息交流平台,具有传播学术信息、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功能。早在1989年,为反映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状况,方便残疾人相互沟通理解,指导基层残联组织工作,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中国残疾人》和《三月风》等杂志应运而生,并成为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信息交流的平台,更成为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刊。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些期刊已无法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2],日益不能适应我国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需要。为解决残疾人问题在我国医学、人口学、社会学、公共政策等学术领域被关注的程度普遍不高的问题,同时为相关研究人员打造一个交流平台,2011年,定位为学术期刊的《残疾人研究》杂志正式创刊,该期刊在我国残疾人研究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残疾人事业领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专业性刊物,2017年开始先后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扩展版收录期刊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扩展版收录期刊等。截至2019年9月,《残疾人研究》共出版35期,为了解该期刊近九年来在学术领域的主要关注聚焦点与该期刊的发展概况,本研究以《残疾人研究》杂志刊发的文章作为基础数据,主要从发文基本特征、期刊被引等指标、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研究人研究和专业期刊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有价值的建议。

1.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本文借助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策略,出版物输入“残疾人研究”作为检索词,选择“精确检索”。除去卷首语、会议通知、专题介绍、启事、书讯等非研究类文献,截止到2019年9月底,共得到有效文献659条。导出Citespace支持的Refworks格式,进行数据转换后,对其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对杂志从2011—2019年的载文量、主要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基金资助来源、作者类别等指标进行量化统计,并对合作状况进行分析。第二,运用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对杂志的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期刊相关指标的规律,为期刊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第三,运用文献计量学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关键词突现图谱,以便于进一步探讨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好的思路。

2.期刊发文基本特征分布

2.1 刊文量分布情况

单本期刊的刊文量主要取决于该期刊的出版周期与每期的版面,杂志创刊伊始,便定位为季刊,每年四期。图1显示了2011—2019年每年出版的研究类文献的数量,从图中可知,该刊的发文量趋于稳定,每年出版的文献保持在75—80篇之间,但存在小幅度的波动,究其原因,与每期的版面相关,2011—2016年,每期页码为80页,2017至今改为每期96页,每篇文章字数上限由不超过8000字改为不超过16000字,同时为方便阅读将字体和排版等也做相应调整,每期的文献数量由约18篇改为约15篇,其余版面用来刊载残疾人相关学术会议综述等。需要说明的是,截止笔者研究时,2019年已出版三期,与近三年的发文量趋势相近,无大幅度变化。

图1 2011—2019年《残疾人研究》刊文量变化柱状图

2.2 主要发文机构

利用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统计出《残疾人研究》发文量前五的机构。由表1可知,目前关于残疾人研究的机构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各级残联。中国残联及地方残联自成立起就将开展残疾人的状况调查、数据统计、成因分析及工作推进等作为主要的职责和使命,因此开展学术研究和为学者提供基础数据的服务就解释了其作为代表性核心研究阵营的主要原因。第二类为高等院校。自2007年起,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深度合作,相继成立了国家级和地方级残疾人事业研究院、研究基地等,近些年来,各高校残疾人研究中心依托自身的多学科研究特色和平台优势,在各级残联和地市级人民政府的支持与协助下,对我国残疾人就业、教育、社会保障、残疾预防、无障碍环境等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这两类机构已成为我国残疾人研究的两大核心阵地。从发文来源机构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以52篇发文量位居第一(包括合作文章),其次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分别以36、31和24篇发文量列第二至四位。从总被引频次来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进入前三,与其发文总量呈现正相关关系。

表1 残疾人研究发文量前五的机构

2.3 主要发文作者

统计作者的发文状况,可以找出该研究领域贡献较大的学者。根据知网引文数据库统计出如表2所示的前五名发文量作者。从发文量来看,北京大学的陈功教授以19篇发文量位列第一,陈功教授曾代表北京大学参与编写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国家调查报告,起草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残疾人事业的相关文件。从 2011年起,陈功教授每年都参与残疾人的政策以及统计报告的研究。其2012年以及2014年发表的《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分析》一文的被引频次分别高达25次和35次,说明关于残疾人研究的调查报告是研究的基础性文献。排名第二的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厉才茂,主要关注国内残疾人事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此外,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陈新民、中国人民大学杨立雄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邓猛等人以8篇的发文数量,分别列第三至第五位。从合作来看,陈功、吕庆喆、陈新民合作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多,主要发布《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等。其余作者也分别从残疾人的就业、教育等事业发展领域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表2 残疾人研究发文量前五的作者

2.4 基金资助来源分析

社会科学基金对于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中央与地方各类省部级资助项目共同构成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较完整的资助体系。通过知网数据库检索,残疾人研究的基金支援主要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达到67项,所涉及的学科主要有社会学类、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自然科学基金按照其申请代码来看,主要为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地球科学。从基金来源的地区分布看,江苏省位列第一,基金数量为四项。其次,山东省、四川省、福建省、黑龙江省各占一项,反映了地方基金对于残疾人事业的资助覆盖面和力度还远远不够,且东西部差距明显。从高校的支持来看,仅有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两个单位分别有一项资助,反映出我国高校自身课题对于残疾人相关研究的支持度也不够。总体来看,我国对于残疾人研究提供的基金支持不够理想,特别是近几年的基金数量不足,这是今后相关部门、单位应加强的方面。

2.5 作者类别特征分析

对不同作者类别的统计,可以更好地了解残疾人事业领域各研究作者的分布比例特征和关注内容。笔者对样本数据进行逐一阅读记录,除去部分作者信息不全的文献,共统计第一作者490名。从学历看,本科占的比例最低,仅为7.76%,博士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40%,可见《残疾人研究》期刊高学历的发文作者充足,足以保障研究的质量水平。从职称看,具有讲师职称的比例为9.39%,副高为15.1%,正高为21.43%,合计为45.92%,比例接近一半,因此《残疾人研究》作者的职称分布较为均衡。从年度的变化特征来看,本科学历比例的作者呈下降趋势,硕士学历的作者保持平稳状态,博士作者的数量在逐年稳步增长,可见《残疾人研究》杂志办刊水平的提升,不断吸引高学历作者踊跃投稿。

2.6 引用与被引用期刊分析

为了更好地展现《残疾人研究》的关注领域和期刊刊载全貌,我们借助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在去除自引165次后,整理出《残疾人研究》杂志前10名引用的期刊目录和频次指标。《残疾人研究》主要引用的期刊分别为《中国特殊教育》(165次)、《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81次)、《中国残疾人》(43次)、《现代特殊教育》(37次)、《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2次)、《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次)、《人口与发展》(18次)、《社会学研究》(17次)、《人口研究》(14次)和《中国康复》(14次)。从学科属性看,主要有教育学、康复医学、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

2.7 期刊的主要指标分析

通过分析期刊的出版、基金资助和被引情况,可以跟踪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从而揭示期刊间的互引关系,了解期刊的价值[3]。从篇均被引率看,2011年的被引率最高,高达10.69,除去2019年,自2012年起,篇均被引率呈缓慢下降趋势,2016年降为4.17,2017年有所回升,为7.74。从各年的被引量看,自2011年创刊起,每年的引文量逐渐上升,由2011年的5次增加到了2018年的745次。从影响因子来看,近五年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较为稳定,维持在0.750左右。综合影响因子波动较大,除2014年和2016年为0.277和0.276,其余年份在0.400左右,近五年的引文量为500 —700次。从来源的地域看,主要为我国的发达地区或省份,北京市以被引1296次位列第一,其次为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区,内蒙古、广西、新疆、江西、云南等地区的发文量和被引次数均较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残疾人研究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

3.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作为学术论文的凝练与精华,分析其高频关键词信息,可以找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所在。本文利用中国知网导出原始数据并转换格式后,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年份设为2011—2019,时间切片设为1年,阈值设为Top50,其他参数默认,运行软件后,得到残疾人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和关键词与主题词聚类图谱(图3)。

图2 残疾人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Citespace绘制的图谱中,圆圈的大小表示节点在网络中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则表明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共现关系,连线越粗表示共现强度越大[4]。根据图2并结合软件后台导出的参数表(限于篇幅,省略)可以看出,残疾人出现的频次最多,高达147次,这与本文所选的数据有关。此外,残疾人事业、残疾人联合会、残疾儿童、就业、康复、农村残疾人残疾预防、无障碍环境、研讨会、融合教育、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表明当下残疾人研究主要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展开,是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仅从对关键词词频的统计还难以准确把握当前残疾人研究的热点。笔者运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关键词与主题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残疾人研究主题词共现聚类图(见图3)。高频关键词与主题词共现聚类图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当前研究的热点。

图3 残疾人研究关键词与主题词聚类图谱

3.3 主要研究热点

从图3可以看出,目前残疾人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大方向。分别为新时代、残疾人体育、残疾预防、农村残疾人、残疾儿童、融合教育、发展历程、康复服务等。结合图2关键词共现图谱综合分析后,得到国内残疾人研究的主要热点。

3.3.1 残疾人现状调查研究

对残疾人现状进行调研可以准确地了解残疾人的普遍状况和个别残疾人家庭的生活状况,从而根据残疾人的需要,提供有针对性且更加精准的帮助。现有研究发现,文化适应性是扶贫政策问题的深层原因,对于全面深刻地认识、解决农村残疾人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5]。还有学者发现,当前残疾人生存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弱于男性[6]。提高残疾妇女社会参与能力和提高残疾妇女的家庭地位,是改善残疾妇女的生存发展状态的主要突破口。婚姻状况、性别、工作状况、文化程度等因素对肢体残疾人的社会支持情况产生主要影响[7]。残疾人的收入在社会同行业内偏低,文化程度、技能等级、行业分布等是影响残疾人工资歧视的主要因素。针对残疾儿童的家庭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存在消极心态,且在儿童的就学就业、未来发展等方面存在担忧,在康复知识、家庭干预等方面有较大需求[8]。现有研究主要从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心理情况、就业与薪酬、教育情况进行调研,针对问题提出对应的政策与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3.2 农村残疾人帮扶研究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与深入,农村残疾人已成为不容小觑的重点关注对象。一直以来,农村残疾人发展滞后问题尤为突出,农村残疾人的贫困问题和发展能力问题是目前要解决的两大主要难题[9]。现有研究表明,农村残疾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主要体现为就业、家政、法律、文化、教育等五个方面,年龄、残疾类别、在业状况、月收入和家庭收入水平等是影响残疾人需求的重要因素[10]。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一直是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关注的焦点。加快农村贫困残疾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其住房问题重要举措[11]。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尽管农村残疾人基本生活和生产状况已得到有效改善,但与社会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土地是农村残疾人最基本的生计资本,这也是农村残疾人区别于城市残疾人的重要标志,随着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工作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目前部分地区土地流转的随意性、盲目性以及补偿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不利于改善对农村残疾人生活状况[12]。反思农村残疾人反贫困研究,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残疾人扶贫领导体制、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扶贫人员专业化水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

3.3.3 残疾人融合教育研究

我国关于残疾人教育政策保障政策的制定始于20世纪90年代,同时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规划[13]。经过20多年的发展,残疾人教育已然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是人类权利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残疾人其他相关权利的重要基础。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这一源自西方的概念,也有国内学者翻译为“全纳教育”[14]。近些年融合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我国在融合教育理念方面的实践,主要体现为随班就读的教育模式。有学者分析了2005—2006年国内融合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认为融合教育改革、现状与对策、国外融合教育比较、融合教育教师与课程、残疾人融合与终身教育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方向。当前,融合教育已然成为特殊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有学者指出,国外残疾人研究主要围绕融合教育政策、融合教育态度和信念、融合教育教师培养、融合教育实践以及融合教育质量评价进行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教师专业水平不高、融合教育整体质量较低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15]。

3.3.4 残疾人康复服务研究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我国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仍然很高,而康复服务的利用比例较低[16]。通过对各国社区康复服务进行分析后发现,英国、日本、加拿大社区康复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方式针对性强、专业人员配备完善,认为我国应进一步扩大社区康复服务覆盖面,学习贯彻国内外优秀管理理念。今后应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康复服务供给质量、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服务等方面进行完善。从康复服务对象上看,残疾儿童和老人是关注度较高的两大群体,残疾儿童的康复服务对医疗诊断、康复器具、运动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有较大需求。老年人主要对运动能力评价与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及训练、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存在较大需求[17]。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及残疾人医疗需求的增加,康复医学在残疾人当中应用的价值逐渐凸显。康复医学在当前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发挥的作用和在基层康复服务实践的重要意义应引起重视。

3.4 关键词突现分析

分析某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对该学科领域研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可使研究者及时准确地把握领域研究前沿和最新动态,还有利于预测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未来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重要问题[18]。借助 Citespace 提供的突变词(Burst Words)的探测功能,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名词短语从大量的主题词中识别出来,依靠词频的变动趋势,来确定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运行 Citespace 软件,利用 Burst功能得到残疾人领域关键词突现图谱(图 4)。

图4 残疾人研究关键词突现图(Top22)

图4显示,残疾人研究突现词分为三个时间段,最早开始于 2011 年,最晚结束于2019年。第一个时间段为2011—2014年,出现的词分别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盲人服务体系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服务、人道主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服务、现状、日本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词从侧面反映出自2011年以来,国内残疾人研究主要围绕残疾人保障与服务体系、残疾人现状调查、国内外残疾人优秀经验借鉴等展开。第二个阶段为2015—2017年,该阶段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启示、建议、就业、残疾人、影响因素等,说明我国学者对于国外优秀经验的研究开始增多并持续关注,旨在为国内相关服务和工作的开展提供国际经验与参考。另外,关于残疾人的就业等微观话题也是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影响残疾人发展因素背后的原因和机制进行探析,说明我国残疾人的研究逐渐纵深化。第三个阶段为2018—2019年,该阶段出现的关键词为支持性就业、无障碍环境、残疾人就业、融合教育以及研讨会。随着残疾人研究问题的升华,关于残疾人自身需求更好的发展的研究,比如融合教育、就业待遇等问题的研究开始增多,这得益于近两年来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我国先后修订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以及颁布实施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和推进融合教育的保障措施,残疾人教育问题已升级为近几年学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4.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残疾人领域权威级别的学术性专业期刊2011—2019年的刊文分析,主要从刊文量变化、主要研究机构、重要研究作者、期刊引用情况进行特征的识别,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对目前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现有研究现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4.1 已形成核心作者与机构,多学科合作与研究力量有待加强

通过上文对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残疾人研究核心力量主要集中在残疾人联合会以及部分综合类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大学等机构,近些年对我国残疾人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研究作者看,北京大学的陈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立雄教授以及山东大学葛忠明等多人从创刊起,一直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与残疾人保障体系建立的研究,但纵观全局,有关残疾人研究的力量仍有待加强,来自残联作为研究机构的仅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而其他省市地区的残联尚未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若地方性残联相关人员能参与本土残疾人研究工作中,不仅可以壮大研究的机构群体,还可以与地方高校进行交流,在数据共享、社会服务、扶贫攻坚等多层面进行广泛合作,积极推广本省市残疾人工作的优秀经验与成果,以便更好地助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对作者而言,大部分只是阶段性和短暂性的研究,未能持续和长期关注,研究生命周期普遍较短,这样不利于后续研究的深入和可持续性,应积极鼓励更多青年学者参与研究,如适当鼓励硕士、博士研究参与研究,定期举办青年学者论坛,在课题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等。在学科领域,残疾人研究作为社会学领域的范畴,目前涉及学科有康复学、人口学、教育学等,而在其他学科研究较弱,如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今后应加强多学科的合作与研究,从而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4.2 研究视角开始从宏观转向中观,融合理念逐渐深化

经过梳理近九年的研究成果,我国的残疾人研究在视角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初多集中于政策体系、保障系统、权利制度、组织建设等宏观问题探讨。这与我国“十二五”期间,针对残疾人事业面临的形势,提出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有关[19]。随着残疾人事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的铺开,我国残疾人研究逐渐从宏观的顶层设计过渡到较为细化的中观层面。近些年,有关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受教育情况、就业与民生保障、残疾人创业等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在很长时间段内,残疾人长期处于“隔离”的困境,基本权益难以保障。随着2006年国际《残疾人权利公约》的通过,2008年5月在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正式生效,确保残疾人享有与健全人相同的权益作为公约的核心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如何更好地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成了共同面临的问题[20]。同年,“消除障碍·促进融合”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十年之后,“共享”理念下残疾人社会工作与融合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无锡召开,这两场大型会议的召开时间间隔较久,并非表示我国有关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研究和关注有所减弱,而是我国的国情发生了新的变化,自然对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工作提出新的高度和挑战,随着融合理念的不断深入,今后有关残疾人的融合教育、融合就业、融合性发展将持续受到关注。

4.3 依据不同类别残疾人的研究较少,实证类研究应进一步加强

对于残疾人的分类,国内外有不同的标准和分类,我国于2011年颁布了《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该标准作为残疾人领域关于残疾种类和等级划分的首个国家标准,残疾人残疾分类、定义、分级及代码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分为视力残疾、听力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六种[21]。按残疾程度分为四级,其中,残疾一级为极重度,残疾四级为轻度。不同程度的残疾人在生活需要、学习工作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研究者应根据其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调研或考察,以便于提出精准的解决策略与思路。而目前,关于残疾人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则以“残疾人”这一统称作为研究对象的表述,或者简单按照“残疾儿童”和“老年残疾人”二分法进行区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随着扶贫攻坚工作进入到新的阶段,“农村残疾人”成为残疾人群体中关注的重点对象,精准扶贫的前提就是要对残疾人的类型和等级进行准确的摸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此外,目前我国残疾人研究的方法也较为单一,文章类型主要有思辨类、调查类、综述类、比较借鉴类、个案分析类等。大部分文章主要为“问题+对策”类研究,实证研究作为搜集和处理社会信息的研究范式,已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趋势,随着实证研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以及社会科学相关研究的工具的成熟使用,今后有关残疾人的实证类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