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教师比较重视的一般都是对于学生技术的传授,很容易忽略了对于学生审美的培养。其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发展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所以教师就可以以音乐为载体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师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进来,然后在之后的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于美的认知。最后,教师也可以使用音乐去解放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可以比较全面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中职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其实不仅仅是听或者是唱出来,而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可以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放松,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美品味美,进而去创造美。丰富中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所以,针对这一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巧妙地用音乐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去亲身经验和感受音乐,使学生的情绪得到放松,审美得到提高,让学生可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
一、选择合适的音乐教学内容
在以音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感知学生审美能力的时候,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教师讲课的过程中来。另外,教师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自己班级里面学生的喜好,知道现在比较受到学生欢迎的是那一种音乐。为了能够让音乐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有更大的吸引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投票选择出来自己最喜欢的音乐,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上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中職的音乐课本《中外民歌》一个章节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外的一些比较著名的民歌。在学习到了这一个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不拘泥于课本,因为民歌之间的特质共通,课本中所举的例子虽然都比较经典但是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当学生学习到不感兴趣内容的时候,就很难深度地投入到教师的讲解中,自然也无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音乐的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音乐上的共鸣,只要是学生能够在某个音乐中找到了共鸣,就说明该学生已经理解了作者创作这一首曲子想要表达的意图,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在中职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对针对某一个作品带领学生开展一次深度的赏析,让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不仅仅是浮于表面,而是由表及里,可以深入地去赏析作品每一个层次的情感的体现。这一种赏析的手法不仅仅拘泥于音乐,也可以是图画或者是文章等任意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的审美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提升。
例如,在中职的音乐课本《送别》一首歌曲中,最主要的就是表达了一种离别的情感,是比较有名的一首歌曲。所以,在学习到这一首曲子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来自己对于这一首歌歌词的理解,明明是写的送别,但是在歌词一开始的时候,为什么要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样的一个画面呢?等到学生说出来了自己的赏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继续去品味其中的旋律,当歌词和旋律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等到了学生说完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时候,只要是学生的解释合情合理,教师就不能否认学生,因为每一个人因为生活经历和性格的不同,所以会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时候,重点要在于让学生能力上的提升,而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形成统一的审美。
三、使用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实有着比较强的想象力,但是随着年龄的长大,这一种想象力在渐渐地消失,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我们想象力的发展,对学生的个人审美能力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所以,为了能够让这一种现象得到改善,教师就可以使用音乐去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音乐是一门从来没有边界的学科,有着很大的自由行,学生可以在音乐中去体会一些抽象的感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的欲望,让学生可以有一个个性化的成长。
例如,在中职的音乐课本《百鸟朝凤》是一个十分壮阔的曲子,所以在学习到了这一首曲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肢体动作去配合这一首曲子,或者是用笔画下来自己脑海中所感受到的画面。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自己在听到音乐时候的一种感受,因为情感的积累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时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说出来这一种感觉才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记忆,让学生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使用音乐为载体去培养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在释放压力的同时提升自己对于美的认识。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去注意一点,不能过于着急想要看到成效,而是要留给学生适应的时间,在生活的点滴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简介:王闻思(1987.11-),女,汉族,籍贯湖北十堰市,本科,初级,十堰市高级技工学校,研究方向为中职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