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双重乐感”这把钥匙,启动中西乐舞文化交流盛世

2019-10-12 01:18谢雯雯
艺术大观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中西

谢雯雯

摘要:新形势下,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始终面临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冲击,而乐舞则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代表。“双重乐感”理论体系体现了一种将音乐理念和音乐实践结合起来的突破性的思维方式,利用這条有效途径将会实现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上创造性的飞跃。“双重乐感”促进了中西乐舞文化的交流,随着相关领域内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类实践也将为基础乐舞教育工作的优化改革带来新思考。

关键词:“双重乐感”;中西;乐舞文化交流

我国传统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始终面临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冲击和挑战,如何在这巨大的压力下实现将我国侧重的传统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形成完美的融合和对接,是一项艰难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双重乐感”的提出者是新疆师范大学张欢教授,他打破了传统的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的单语教学模式,成为了21世纪以来音乐界中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基础性问题,给我国以及我国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培养了一代代有深厚音乐文化素养的人才,为保护和传承新疆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障,为促进中华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向。

一、乐舞理念的基本概述

乐舞的理念来自于音乐与舞蹈原本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它们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最基本的元素之一都是节奏,它们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共同表达人们源于生活的情感。音乐和舞蹈在艺术上的相通之处遵循了艺术的自身规律,也是乐舞理念产生的必然趋势。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更新、各个民族的迁徙和融合、各个王朝的兴衰与更迭,人类历史面貌经历着各种发展变化,甚至有的文化河床改道或消失。但乐舞却能够穿越时间隧道,以内在的真实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于民众之中,留下一种恰似基因图谱的精神印记。正是这类印记,使我们看到了胡琴与艾捷克、秦腔与新疆民歌、燕乐大曲与木卡姆之间的文化链接。可以说,乐舞是探求曲折蜿蜒的文化古河道、追索其原貌和源头的线索,乐舞也是开启丝绸之路中众多神秘文化现象之门的钥匙。只要采用合理的形式,拿起这把钥匙,就将启动丝绸之路千年的文化基因,继承来自大地深处的智慧,重现丝绸之路开放、文明、包容的历史盛景。

新疆,其乐舞艺术的成果是在漫长的岁月历史中经过不断的交流和汇聚得来的,也是开放、包容、尊重的丝绸之路文化不断发展的千年结晶。如何实现让新疆乐舞走向现代化、融入新世纪,实现新疆文化的再创造和再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新疆的乐舞要向走向世界,就要不断地扎根脚下土壤,挖掘本民族本地区的乐舞特色,兼容并蓄、自觉自信地进行系统化的体系建设,以开放、文明、包容的态度走向世界艺术文化之中。[1]

二、“双重乐感”的基本分析

“双重乐感”之所以推崇的这么成功,也是因为教育理念获得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托,“双重乐感”也称双重音乐能力,用多元化的音乐视角审视自己和他人,通过自身的参与实践去理解他人文化的音乐基础,最后利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该音乐。二十世纪末以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逐渐盛行,而“双重乐感”也是最初强调培养音乐家的研究能力进一步拓展到整个音乐领域的教育中来。“双重乐感”教育强调在音乐文化环境中的培养和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训练和表演,即包括了探索和实践两个角度。

“双重乐感”的音乐教育理念以新疆的独特多元音乐文化历史为背景,坚持文明多样性、文化多元论、认知全员论等理念,在民族音乐教育和文化体验的实践平台上,强调对音乐文化本身的一种身心体验,希望通过身心体验来感悟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别,同时尊重并欣赏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力求实现文化间的平等和包容,最终目标是实现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以及人类社会的美好和谐。“双重乐感”教育理念获得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中西教育”指导两个方面。[2]

(一)文化间的相互尊重

民族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区域的风土人情和区域文化特征,而音乐正是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组成因子,反映的是其所属文化体系的内涵特征,音乐及其所属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进行各种音乐学科研究的基础和根基。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基础的,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因子,其所承载的信息、内涵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同平台的交流和理解,才能正在的实现音乐的共享、共知。有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才能更好的理解、交流和融合。因此,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是“双重乐感”教育理念获得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中西教育”理论指导

“双重乐感”的基础就是音乐中的“中西教育”,它既不局限于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学,也不排斥西方音乐的教学。“中西教育”主要研究的是第一语言的形成和第二语言的获得,其研究理论对“双重乐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双重乐感”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发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其所属音乐的节奏组合序列、审美观念、音高运动方式等是其乐感形成的重要因素。而节奏组合序列、审美观念、音高运动方式等因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的不同的听觉效果,这种听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作用。[3]

在认知发展方面,当学习者已经具备能够整体把握母语音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曲库能力,即其母语音乐或者第一音乐语言达到了常模水平时,第二音乐语言的学习不仅不会动摇和削弱其第一音乐语言的系统根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其分辨性的语言学习能力,形成更强大的音乐分析和音乐表达能力。但是从负面作用来讲,如果学习者的音乐母语或第一音乐语言没有达到常模水平,那么第二音乐语言的学习就会干扰和动摇第一音乐语言的根基,同时第二音乐语言根基的建立也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减了音乐中“中西教育”的作用和效果。[4]

三、基于“双重乐感”所展开的乐舞教育

世界音乐文化缤纷多彩,音乐文化上的认知越多,成见和冲突也就越少。不同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不仅可以催生出新的音乐文化形式,也豐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新疆地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丝绸之路中端,是世界音乐文化的缩影,其本土音乐涵盖了世界三大音乐体系的架构,是开展多元音乐文化研究的资源之地,因此也是“双重乐感”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最佳场所。作为新疆地区的乐舞教育工作者,我更有义务用作品用文章来向世界宣传我们的正能量,尽自己的力量去实现我们艺术的高质量传承及良性发展。[5]

开展具有“双重乐感”的乐舞教育,首先需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内涵。乐舞首先就是需要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新疆地区的学生虽然先天的条件较好,但都具有较好的节奏感和协调的肢体表达,因此想要培养高素质的乐感学生,音乐感觉的培养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学生需要做到的就是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主要从音乐素养的方面加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理论、音乐听觉、视唱能力以及音乐欣赏能力等,在平时的乐舞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在完成自身的专业课后进行一定程度的音乐欣赏,这样在日后的表演技能中才能更加深刻的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与寓意,才能进一步通过肢体动作将其表现出来。其次,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后,可引导学生将内心的感受、乐曲的情感、意境通过肢体更加合理的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对身体、节奏、音乐、造型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理解并在这个基础生进行框架的架构,以期获得最佳的演出效果。[6]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更加注重学生自主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笔者就以下几点对中国新疆的乐舞教育提出思考。一方面关于学生抽象审美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增强乐舞作品的丰富性和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作品、印象派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抽象艺术以及其表达手法,有助于学生在音乐和舞蹈学习过程中最大程度的激发自身与作品的共鸣,最大程度展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是关于自我表达权利的探索。舞蹈是身体的艺术,舞蹈家是身体的思考者。舞蹈是舞者将身体作为媒介向观众表达思想、传达意境的过程。在乐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仅仅从原有的程式化规则中进行创作和表演,而是更大限度的探索乐舞艺术的表达方式。因此对于自身的探索,对于乐舞学习者来说是有用且必要的。新疆地区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在乐舞创作和表演中应充分发掘自身特色与独创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对发展新疆乐舞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7]

“双重乐感”促进了中西乐舞文化的交流,随着相关领域内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类实践也将为基础乐舞教育工作的优化改革带来新思考。作为新疆地区的乐舞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向全世界展示我们新疆的正能量,传承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金秋.外国舞蹈文化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纪维剑.浅谈古代中韩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交融[J].人民音乐,2008(07).

[4]杨伟林.新疆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乐舞发展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2016(02).

[5]陈永.百济音乐舞蹈源流、研究现状及当代研究的可能性取向[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O1).

[6]孙晶岩.新疆的诗乐舞[N].光明日报,2014-9-26(13).

[7]吕艺生,彭吉象.舞蹈学科建设对话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6).

猜你喜欢
中西
中西结合呼吸康复训练对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欧式花边的中西宫廷时尚表现
艺术家笔下的中西差别
中西结合
P图技术哪家强,中西结合好配方
中西古代小说比较
中西声乐艺术的文化价值探讨
丰子恺的中西艺术观念
百年中西文论的融合与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