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麟
摘 要 《历代名画记》云: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机器很大范围内代替了人力,摄影摄像等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忽视了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列强的侵略严重打击了一部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有人开始嫌弃我们的国粹了,认为中国画不能陈腐守旧,不如油画具象,中国画应该向西方学习,折中派与全盘西化的声音不绝于耳。丰子恺便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关键词 丰子恺 中西 意思观念
中图分类号:J20-03 文献标识码:A
丰子恺1898年生于浙江省石门县玉溪镇,其父为清王朝最后一科举人(1902年),他六岁入本宅私塾,由父亲启蒙,接受了较为完整的私塾教育,1910年12岁时,国家改私塾为小学,丰子恺入小学接受新式教育,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在此期间得到夏丏尊和李叔同两位先生的教导, 1919年毕业后,应同学吴梦非与刘质平邀请担任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后于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历时10个月。归国后开始长时间任教于各处学校进行长期教育活动。直至后来“十年来我不断地在各处的学校中作图画、音乐或艺术理论的教师,一场重大的伤寒病令我停止了教师生涯”(《我的苦学经验》)。
他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经历比较特殊的艺术家之一,经历了两种不同的教学制度,有踏实的传统经学基础,又接受过正规的西洋美术教学,对西洋艺术有深入的研究。这就使得研究丰子恺的艺术观点对现当代绘画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丰子恺所处的时代很独特,那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从未受过如此大的冲击,中国人的文化自尊心从未受到如此大的挫折。受李叔同先生的影响,丰子恺是一个走在当时中国艺术发展潮流前端的积极分子。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上学的那几年,他首次全面地接触西方的绘画体系,毕业后更是只身东渡日本,加强了对西画的系统学习,身上带着一股子“洋味”,西方的写生观念,他认为描写“自然美”便是艺术(《图画教授谈》1919),从他留下的一系列的演讲文稿,以及他对素描、西洋画的学习,和对欧洲绘画的分析批评中可以看出,他有很扎实的西画功底与理论基础。在他三十岁之前的文章中,也是很少提及对于中国画的看法的。但是他的漫画作品中没有明显的西方绘画的痕迹,明练简洁,扎实的书法功底,使得简单用笔的漫画充满了笔墨趣味,简洁明了又暗合道妙。细读其文章不难发现,他在中西方绘画频繁碰撞的时代,已经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绘画改良论》中,他明显指出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六种不同之处,把二者比喻为平剧与话剧,这正是灵和肉的不同点,中国画是气的艺术,而西洋画是光的艺术,丰子恺认为二者不能分出孰高孰下,“因为健全的人,这两者必须发达”,只是两种文明的侧重点不同。“中国画高似乔木,西洋画深似幽谷”两者都不适合住人,所以丰子恺要“走在人道上”,他要选择“关于人生,近于人情”的绘画,这是他的标准,而不是折中。于是他大胆地对二者进行了结合,这便是“气与光的交融”。
丰子恺根据“采取中西两种绘画的优点,避去两者的劣点”的原则,与友人“约法七章”,即是:不避现实,不事临画,重写生,重透视,重构图,有笔墨趣,含人生味。(《绘画改良论》)这几点看似简单,却有丰子恺独特的见解在里边。“不避现实”,言现代一切景物皆可入画,但要用意好,选材好,布局好,并不是硬来。“不事临画”,并不是否定临摹古画,而是要尊重自己的“个性”,“师古”要能“化”, 对古人越深入学习,越敬畏古人,便越不敢落入古人的窠臼。“重写生”,与西洋的写生又略有不同。西洋写生太重客观,丰子恺所谓写生,“是客观的主观化,现实的个性化”,“必须模仿自然,同时又必须加以创造”。“重构图”,即是中国画中的章法,他深恶自《芥子园画谱》风行以来学者拼凑临摹谨毛失貌的流俗,并将中国古代画家对章法的阐述与西方构图法相对照,表明了章法(构图)的重要性。重笔墨趣味。这是近代以来改良中国画的画家们多数会犯的毛病,将西画素描的手段用在中国画上,既没有了油画颜料的天然质感,又失掉了笔墨本具的灵气与韵致。他认为“中国画的最大优点,是有笔墨趣。西洋画的最大劣点,是无笔墨趣。”,丰子恺是一个识货的人,他明白“中国画的笔墨趣,都从书法得来”。张彦远言“书画异名而同体也”,早已将其中的门道解释清楚了。“有人生味”,是根据西方印象派以来的绘画而定的。丰子恺主张“艺术是人格的全部表现”,他羡慕中国古人绘画中的“书卷气”,绘画中充盈着文人的气息,所谓“绘画美”应是画面的感觉美与画外的思想美二者的结合。所以他认为“与其看西洋印象派以来的画,不如看中国的题款的画”。
“人格愈圆满,艺术愈高明,这是不易之论”,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无论中西,最终还是绕不开艺术家自身的修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