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风流”审美意识在朝鲜民族舞蹈中的体现

2019-10-12 01:36刘雨晓
艺术大观 2019年18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风流舞蹈

刘雨晓

摘要:现实生活中,“风流”指一种超脱于世俗伦理和行为规范的风度和气质。当这种具有自由精神和反叛色彩的风度和气质脱离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以一种个性的方式直接寻求某种内容的充实时,“风流”就会上升为一种超脱的艺术或美的境界。本文选取具有鲜明艺术性和地域性的朝鲜民族舞蹈作为考察对象,把现实的文化现象、文化问题同对历史的深入思考结合起来,从其历史源流切入,解读朝鲜民族舞蹈中所蕴涵的“风流”的审美属性。

关键词:朝鲜民族;舞蹈;“风流”;审美意识

首次对“风流”这一内涵进行阐释说明的是新罗时期文人崔致远,在《三国史记》中记载,崔致远《鸾郎碑序》曰:“国有玄妙之道,曰风流。设教之源,备详仙史。实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鲁司寇之旨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竺乾太子之化也。” 崔致远认为,韩国有一种“玄妙之道”即“风流”,其具体内容记录在《仙史》上。它既不属于儒、佛、道,却又包含了儒、佛、道三教的思想和理念,“接化群生”意味着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能被教化。

风流道是韩国传统思想与儒教、道教、佛教相结合地结晶,它与三教思想的关系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配合,在风流审美意识中,儒教的“天然合一”、“顺应自然”;道教的“阴阳互化”、“无为”理念;佛教的“自我超越”、“变向轮回的时空观”三种思想的精髓都从中有所体现。

一、“亲地文化”与圆道之美

正如上文所言,公元四世纪,朝鲜文明大量吸收中华文明,许多中国的宗教思想、哲学观念传入朝鲜后,成为朝鲜民族精神世界的支配。也给该民族的文化观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阐释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互相对应的“阴阳学说”对其影响最为深刻。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界限明确,但双方必须相互回合,才能成立。加之朝鲜民族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民族,因此极具东方色彩审美理念的“圆文化”和“亲地文化”的思想和内涵,也被朝鲜文明所接受。这种独特的审美理念在朝鲜民族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一)亲地文化

与西方基督教信仰的文化背景有所不同,朝鲜民族由于受到儒教文化的影响,及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因此造就了他们喜爱亲近大地的特征。而西方文化中信仰的基督教,所追求的是一种向上飞扬、脱离地心引力的美,所以西方的文化背景造就出了哥特式的尖顶建筑以及古典“芭蕾”舞蹈。在芭蕾舞中,所有的动作都是极其程式化、规范化的,舞蹈的身体形态大都是呈“放射状”,舞者肢体运动的轨迹,一直是围绕着十字架的结构在做运动,在芭蕾舞蹈中,女舞者的动作基本全部是在“releve”(半角尖、足尖动作)的舞姿基础上完成的,“直立”与“向上飞扬的状态”是他们所追求的美,可以说是一种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的审美活动。而朝鲜民族舞蹈所追求的含蓄、内敛,恰恰与西方芭蕾舞所要求的“开、绷、直、立” 、向上做腾空跳跃的状态截然相反,朝鲜民族舞蹈追求的是动作最大限度的与地面接触,特质是向心的,是集中性的,所以在朝鲜舞蹈中基本不会见到舞者拼命想要脱离地心引力的动作,相反他们更喜爱与地面相处。

(二)圆道之美

在儒教思想中,所谓的“圆”从宏观层面来看,实际上就是指一种流转不息的旋转循环的运动。作为一种审美的典范,在人们的思想、日常生活、艺术创作中处处可以见到对于圆道的肯定与向往。它周而复始又恒久不歇,所以呈现出一种玄妙神奇的境界,是圆满和谐的象征。道教太极“气韵”中,包含着阴阳相交、浑然一体的宇宙观,对立统一衍生出了刚柔并济,虚实相生,对称和谐的审美原则。从太极阴阳八卦图形表象中可以看到,太极以圆和曲构成其特殊的运动规律,其中渗透着阴阳、动静、虚实、相反又相成以及反复循环的运动哲理。

受到儒教、道教的哲学观念影响,朝鲜民族对这种有趣深奥的“圆文化”情有独钟,造就了他们舞蹈中 “弧线形”的呼吸、体态以及运动的方式。

第一,呼吸。朝鲜民族舞蹈之所以展现出极大的艺术魅力,从其本质上讲,就是舞蹈中的“气”与“韵”具有独特的个性。“气息”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呼吸”,恰恰是朝鲜民族舞蹈的灵魂所在,表演者只有能够自如的运用呼吸,把呼吸与动作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舞蹈才能富有生命力,所以呼吸对于跳好朝鲜民族舞蹈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崔月梅老师 ,在教授朝鲜民族舞蹈单元课时总结出:“以心带气,气带身,身带形,形出味”的运动方式能很好的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体会。当我们在做吸气时,脚低会与地面产生反作用力,经过脚腕、小腿、膝盖、髋关节、腰部、脊椎、颈椎一直延续到头顶,仿佛沿着后背画了一条弧线,呼气时,气息又从头顶延伸出去,按刚才吸气时的順序,反方向的在身体前画一条弧线,两条弧线在身体前后形成一个“圆”,每一次的呼吸都是沿着这样一个圆的轨迹周而复始,从而带动肢体动作也是走一个又一个的“圆”。

第二,运动方式。同样是农耕文化,同样是受了儒教、道教文化的影响,同样是圆形的运动方式,朝鲜民族舞蹈与山东海阳秧歌的圆形运动方式又有很大的差别。

从外部特征可以看出,朝鲜民族舞蹈与山东海阳秧歌的运动都是在“圆”的空间下进行的,舞蹈中的提与沉、收与放、顺与逆、虚与实等等关系都是在这一圆的运动轨迹下进行的,从动作本身来说,两种舞蹈中的前进后退多半是用弧线的运动方式或是螺旋形和8字形运动方式,这是因为“圆”规定了其内在的运动规律。但不一样的是朝鲜民族舞蹈的基本动律是一个粘绵不断的动态过程,动作的终即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要求气息一直延伸到身体的各部位,呈现出的动作也是气息与身体各部位同时协作发力的结果,一旦气息出现停顿,就需要重新发力,整个动势就会断掉,所以整体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视觉感。而在海阳秧歌动作开合幅度极大,强调的是一起一落、变化多端的气息特点,和提拧中形成的动态“三道弯”体态。可见,同样是受儒道尚圆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在表达上都会有各自的理解。

第三,队形。除了呼吸及运动方式之外,舞蹈中的流动路线和队形同样喜欢用“圆形”来表现寓意。例如:《羌羌水月来》中的舞蹈队形,以及舞蹈《阿里路》中,对于“圆”的队形的处理与运用。这种圆形的意识,是一个造型母体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意识;是宇宙周而复始、有序无乱的保证和根基;是在人世的范围与限制外,游刃有余地优游。

二、余白之美

《老子》十二章节中说:“五色令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留白”的大量的使用,正是山水画集大成之典型之美,来自不同艺术门类的藝术创作手法,都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了“未完成之美”的终极意义,也就是留有余白、不满溢,这大抵就是对朝鲜民族舞蹈中“余白美”的启示。

如果说芭蕾舞的肢体是向着外在空间无限延伸出去的,那么朝鲜民族舞蹈更像是在有意的节制,留有“余白”就是留有余地,所以舞蹈中任何动作不宜做的太过太满,哪怕内在的情绪已经到达了极致,但由内在的情绪外化成肢体动作时,反倒是收敛控制了。除动作之外,朝鲜民族舞蹈中道具的使用也同样体现出 “余白之美”的审美特点。例如:妓房舞蹈代表作之一的《煞尔铺里》中纱巾的运用。此舞取材于流传于民间的巫舞,原是巫党为病人消灾驱邪的舞蹈,舞者身着白色朝鲜民族服装,手持一白色长巾而舞。动作开始安然、平静,长巾由于舞者手臂的发力被抛掷到空中,在一瞬间完全舒展后便徐徐落下,而后再由另一次的发力使长巾进入下一个空间的轨迹中,人体物质性的动作(手臂发力)是舞蹈中“实”的部分,纱巾被抛出去然后落下,在空中划过的痕迹是舞蹈中“虚”的部分,也就是留白,是由实在的动作与发力延伸而来的,这一部分在舞蹈中的出现,可以让观众根据自身的原有的经历与体验,产生出只属于自己的感悟。[1]

舞蹈是感官的一种活动,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五色令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凡是过于满溢的表达,反而会适得其反。未经节制的感官泛滥,没有留白的艺术形式,结果只能是麻痹,因此把感官延伸向未知的空白,是朝鲜民族舞蹈所追求的极致。

三、诙谐与讽刺之美

在朝鲜民族的审美观中,“优雅”绝不是衡量美的唯一标准,丑陋的、诙谐的、沉闷的等这些都包含在朝鲜民族舞蹈的美的属性中,朝鲜民族舞蹈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它丰富多变。

关于“诙谐”与“讽刺”的美学意义,最能体现出这个民族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朝鲜族百姓因社会问题,长期生活在压迫之下,但他们仍然会用一种乐观幽默的方式去寻找自我,释放心中所有的苦衷与无奈。例如:农乐舞中的“假面舞”,起初是从庶民中发展起来的,男性佩戴夸张的人物表情面具、或动物面孔的面具,以滑稽幽默的动作讽刺统治阶级的政治矛盾的表演,起到调节氛围、释放情绪的作用。事实上,假面舞在古代的朝鲜半岛甚为流行。起初以驱鬼、为死者荐度、祈祷村落安宁和丰收为目的,而后渐渐发展为嘲讽和披露贵族和庶民间的社会矛盾、宣泄底层民众苦闷和不满的渠道,也作为娱乐百姓的民间表演,他用流畅的动作和犀利的语言来讽刺贵族的虚伪和做作的形象,高明的破戒僧戏弄女人的形象等无一不在表达民众强烈的批判意识。庶民通过这种行动把抑压在自身的悲愤痛快的发泄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腐败的封建社会,和老百姓受苦难受逼迫却无奈的心理。[2]

综上所述,“风流”融合了儒教、道教、佛教思想中的精髓,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思想观念体系,已经逐渐累积为一种“文化积淀”,风流的终极思想是意味着审美主体融入宇宙自然的本体——“道”,进而与宇宙自然成为一体,身在其中尽情享受生命的无限与风流——“味”道。其象征的是人与宇宙、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朝鲜民族舞蹈,正是将这种风流意旨的审美和精神进行强化,用舞蹈的语言呈现出这个哲学观念,从“圆道之美”到“余白之美”再到“诙谐与讽刺之美”无不体现了宇宙间亘古循环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风流”思想终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蔡美花.韩国古典美学范畴——“风流”[J].东疆学刊,2013(01).

[2]向开明,严德善.太极气韵与朝鲜韩舞蹈韵律[J].舞蹈,2002(08).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风流舞蹈
轮上风流载春秋
鸡冠花
芳华不再亦风流
舞蹈课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雪地上的舞蹈
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