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颖 王智薇
摘要:手语是语言的另一种特殊表达形式,也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传播。手语是聋人表达思想、表达自身情感表达自身需求的进行交流的一种特殊工具。手语学习有利于加强健全人与听觉障碍者之间的沟通。根据网上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语言听障类的残疾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7%, 也就是说在60个人里就会有一个聋哑人,看似比例占的很少,但是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尤其是人流量密集的地方,机场,火车站,旅游景点,商场等地方。我们对如何多元化的普及传播手语展开了调查和研究,本文研究的意义就是希望通过我们对手语符号的创意和完善,来达到对手语普及和宣传的目的,更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宣传手法让人们更加重视周围弱势群体,重视现阶段手语语言的发展,让中国手语能更加完善更加严谨。
关键词:手语;聋人;多元化
一、项目开展
从成立到选择以手语传播立项再到项目活动的开展调研,对手语的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深刻认识打破了我们对手语浅薄的理解。 让我们认识到想要取得成功我们需要从很多方面去进行,要利用新时代新媒体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还要把它实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让我们的项目在聋哑人群体中有明确的实用性。面对不断发展的21 世纪 ,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中国手语的推广和完善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光是国家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一个当代青年的责任,作为一个新青年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现有的能力,能为社会残章人士做一份贡献,增加社会幸福感和责任感。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地区和对象
调查涉及成都地区和四川周边,调查对象包括: 聋哑学生家长、社会健全青年、在校聋哑学生群体,社会聋哑人群体和聋哑教育工作者。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我们的调查采用是通过对手语一个表面的了解进行编制的问卷,问卷主要从四个方面的进行考察,一是填写者的自身基本情况,二是对手语的认识认知程度,三是是否愿意接触手语,四是对手语推广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
(三)数据处理
我们的问卷调查累计收集 150份,其中我们的有效问卷有 150份,我们的无效问卷是 0份。 线上数据58份,线下数据92份。 数据收集完毕后做了统计和分析。 调查对象的年龄基本分布在9~40岁。 其中9~18岁的大部分为在校聋人学生。 30~40的大部分为聋人学生的家长和老师。
三、手语在社会的普及程度
(一)手语普及层面不多
本次调查是对答题者对手语的认识和当地手语的情况做一定的了解。因为可以通過人们对手语的认识反映出人们对手语的关心程度和手语在当代社会的普及程度。显然的是,熟悉聋人手势,能与聋人进行手语交流的一般都是社会聋哑人最多,还有聋哑人的家人和聋哑语言学校的教师,这都是最正常的结果。
(二)语言差异无法正常融入社会
当聋人开始步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时候,仍会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不光是聋人自身与健全人的语言差异问题,每个地区的手语还存在着差异,在交流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语言沟通问题聋人工作范围受限,一般都处于社会底层从事工作。
四、现如今手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手语词汇量匮乏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在2018年以前,中国发行的手语词汇书只有《中国手语》上下册,此书常被作为聋哑语言学校的教材使用,但是其中录入的手语词汇的表达形式并不能让大部分聋哑人认可,仍有待改进。汉字的数量大约有十万个,《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录词语大概有6.9万个。但是《中国手语》中却只有5000多个词汇的手语表达手法。2018年7月后增加了约3000多条手语词汇,改动手语动作的词汇就高达3000多条。在研究修改的时候,聋人占课题组成成员总数的四分之三,体现了手语第一使用者——聋哑人在研究中占的主体地位。并且,在《通用手语》从官方层面上提出了中国手语的语法与句式。
(二)手语动作不一致以及带来的困难
手语的不一致和不能统一的现象都较为普遍,因为手语存在地域性的差异和教科书式的编写错误让很多聋哑学生无法看懂。 而且普遍的聋哑学生表示自己生活中的所实际用到的手语跟课堂上老师所教的手语经常存在着差异。 因为聋人学校的教师都是从语言学校进行学习,而语言学校所传授的手语教学都是最官方的形式,教科书式版本。 没有更多的生活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手语的不断创新和增加,所以存在着很多差异。手语的不一致的现象已经给聋人的交流和聋哑语言学校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根据网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大概约80%的聋校师生认为,彼此之间的手语不同已经影响到日常的交流和传授教学的效果。同样,当聋人们之间的手语不一致不统一时,他们也会感觉到交流会有压力有困难。还存在着手语和有声语言表达顺序不一致的现象,中国手语与汉语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语言表达。两者在表达一句话时,不仅有表达形式有所区别,在语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聋人而言,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对于手势汉语的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强。但是对于社会上的聋人来说,理解文法手语就相对来说比较困难。
(三)手语教育行业人才匮乏
深度调查中发现很多手语翻译员通常面对专业性的词语不知如何翻译,此外还有这样的情况:手语翻译员翻译出这个词语,聋哑人并不能明白这个词汇所表达的意思,这时,需要手语翻译员进行深度解释,适当地运用意译法传译。专业词汇匮乏的重要原因更多的是因为我国缺少更多高层次的聋哑人人才,中国手语是中国聋哑人的母语,他们同样也是手语的创造者。希望随着我国的教育发展,我国可以有更多高层次的聋哑人人才,早日解决词语翻译匮乏这个问题。
五、重视手语的必要性
(一)手语是一种特色语言
手语是一门学科,而且它并不完善,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中国作为世界上聋哑人人口众多的国家,我们应该建立具有属于我们中国特色的手语体系学科。不可否认的是,直到现在我国的手语研究水平还是处于相对比较中等偏下的水平上。对于手语表达形式和语法的研究,手语制定的动作标准和少数民族手语,比较专业性的手语词汇匮乏问题还有待系统的科学研究。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手语的工作完善和发展;在保持遵循客观的规律下,追求完善的手语体系发展。
(二)便利与残障人士
普及手语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和聋哑人沟通,为了聋哑人更好地便利的生活在这个社会,所以这可以说是社会公益性质的,可以增加社会幸福感。现在大多数的聋哑人都是在社会底层生活,因为自身的缺陷让他们无法有更多的选择,重视并普及手语,可以让他们在社会中多更多种可能性。
(三)手语更具有感染力
手语,并不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手语还会让更多的残障人士对一些情感,一些事物还有一些人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比如,我们在听一首歌的时候我们通常都是用耳朵来感受歌词的意思,用自身的想象来理解歌词的含义。 但是当我们用手语讲它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是用我们的身体去感受,这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感觉,用身体去感受歌曲里面的真情实感,而且手语的表现手法更加具有感染力,让人更加感动。通过调查发现中国手语和中国口语的差别就是主要在于语音这个问题上和聋哑人是否与我们思维一致。很多语言学家根据口语的语音特性认为手语是一种符号传播,而并非是语言;很多手语教育方面的专家还有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聋哑人本身根据手语的特性认为手语同样也是一種语言,只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
(四)弱势群体形成的特殊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的本族言语,对我们中国这样孕育着强烈的民族感情的国家来说。聋哑人人群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是以自身缺陷在感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民族,为了融入这个社会,为了和这个社会进行交流让他们产生了特殊的语言——手语。 手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是听障人士的民族语言,他们对手语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
六、新媒体时代多元化传播的发展趋势
(一)新媒体传播速度更加快
新媒体发展下信息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我们现在了解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从以前旧报纸到现在的手机、电脑、海报和电台等等越来越多的传播形式。有了这些高级的发展,我们了解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快。以前我们想要传播信息还要靠写信的方式,费时间还低效率,现如今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消息。新媒体的信息的传播便捷,为新时代媒体的传播拓宽了渠道。让我们能随时随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做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外界的信息。
(二)新媒体时代促进产业发展
也是这些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新行业岗位,也同时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甚至因为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解决了很多行业的产品呆滞的问题。而且现在新媒体时代也在不断创新,就像现在的短视频平台,让很多用户都能参与其中感受新媒体带来的乐趣,让人们发现更多种可能。
(三)多元化下普及传播手语
在福利多元化的社会影响下,助残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不光是国家的义务,也是我们每个社会人的责任。 所以我们在手语的传播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我们自创了一支公益小组,主要就是围绕着如何传播普及手语而成立的。我们在手语的图形上做了创意改变,但不改变它其本身的含义。利用我们的专业技能去给手语进行创新,选定一部分生活中最常用的手势,用海报宣传、logo设计、手语文创产品和手语动态短视频等多种多元化的传播形式进行设计创新。再通过多元化的形式进行传播,让简单的手语不光成为聋哑群体的专利,也可以服务于大众,服务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让手语语言体系也顺应着当代潮流的发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我们可能无法准确定位残障人士的需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一起为这个社会增添一份力。接纳一个群体的前提就是我们要接纳这个群体的语言和文化,一门语言就承载着一种文化,手语便是聋哑人的文化根本。希望通过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化的传播发展让手语更能面向大众, 聋哑人群体虽然是少数的存在,但是他们的数量也足以形成一个民族,他们也应该感受到这个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创设一个无障碍的沟通环境,无论是从职业化还是专业化,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挑战,一同推进聋哑人福利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小英.对《中国手语》修订意见的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3(3):28-32.
[2]杨军辉.中国手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初探.中国特殊教育,2002(1):23-27.
[3]刘艳红,顾定倩,程黎,魏丹.我国手语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J].语言文学应用,2013(2):35-41.
[4]侯文龙,范娇娇,王显豪.手语传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