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共艺术的历史观——广东地域公共艺术研究》的解读及启示

2019-10-12 01:01谢淑怡
艺术大观 2019年19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摘要:笔者在通读本书之后重点选取广东近代公共艺术的萌芽章节论述。通过跟随本书的学术脉络和推演架构,笔者在知悉近代广东地域公共艺术经历过的变革以及面貌形成的缘由后受到启示,给予新的认知:在国家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以及重点发展经济的背景下,涌现出一批展现积极进取,欣欣向荣面貌的公共艺术;然而,城市的历史文脉,物质文化等被城市前进疾速的步伐忽略了,造成人们逐渐进入精神危机状态等后果。在广东地区,就拿笔者居住的广州为例,公共艺术主题很少以本土文化根源,尊重集体记忆方面出发。本文以原作者的学术脉络为蓝本,并伴以本文笔者对相关问题的认知进行阐述与解读。

关键词:广东公共艺术历史观;文化脉络;经济发展

本书以严谨的历史观角度贯彻论述的逻辑——从历史角度切入,通过分析历史背景,循序渐进地推导出近现代的公共艺术现状;得益于这样的论述特色,在阅读完本书以后笔者对广州的历史文脉及随着城市形态改变而转变的公共艺术有了大致的掌握。由于本书罗列的框架清晰,从社会环境,经济规律,政治制度,民族宗教等方面详细描述广东公共艺术发展起来的内外因,让读者更全方位了解每一个推动公共艺术出现并且形成地域特色的原因。

一、对“广东近代公共艺术萌芽”的认识

我精读的章节为<广东近代公共艺术萌芽>。西风东渐和新艺术—岭南画派的背景铺垫让读者了解到广州在殖民文化形成以来艺术和人文思想方面带来的变化。本书遗憾的是3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间的记载是空白的,其中可能是历史问题,也可能因为在浩劫期间没有任何公共艺术和思想形成;在阅读两个章节间带来的跳跃性发展,读者能从建设的思想和风格上明显感受到深刻的文化断层。

广东近代公共艺术的萌芽的论述从新城市面貌景观的成型开。自民国统治之后,清末剩余的古代城镇景观被半殖民地式的城市文化景观替代,这段历史在周详的《广州城市公共艺术空间形态及其演进》一书中也有详细研究;章节论述的内容是在民国接管统治之后,城市空间的改造及建筑风格的形成。无论从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美学观念上都开始了深刻且温和的转变。每一个转变都从充分尊重在地文化的前提开始。例如骑楼的形成与当地通商文化和生活习俗有关。

在新的城市面貌形成后带来最大的改变是公共空间的创造以及公共生活和公共意识的萌芽。本章节从广州第一个建设的纪念性场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从历史事件,纪念人物和构筑物风格方面做了详细叙述。章节内容包括越秀公园内的伍廷芳等民国政府优秀高官的纪念陵墓,近代民主革命广东各区域公共艺术构筑和广州地区最突出的大形公共艺术策划中山纪念堂的建立。从这样的论述顺序来看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规律,即民国政府统治时期对人民精神塑造以及重振国民信心和爱国精神的重视,这样的公共艺术没有居高临下,宏大叙事的空洞感,反而是为了达到真诚的纪念价值。

随后进入80年代后广东地区的公共艺术。时间跳跃性较大,这样的跳跃性反而能帮助读者看到两个不同时期的公共艺术状态。八十年代刚刚进行改革开放,整体上无论是城市公共空间还是公共艺术品,其形成的状态和面貌都可以归咎于当时强有力的思想方针: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经济发展 排在所有因素之上。随着经济改革发展,广东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叙事方式”——展现新生事物,形成充满现代气息的艺术风格。

二、广东现代特区城市中的公共艺术

本书还进一步详述了广东现代特区城市中的公共艺术。这时期的公共艺术完美地呈现了当时社会忠于发展经济的热度,例如《开荒牛》,《友谊泉》,位于深圳世界之窗的《世界文明》壁画等公共艺术。非常写实式地反映了那个时候的思潮——经济发展,国际化,开放,文化交流等;这一时期出现的公共艺术虽然在艺术价值上并不是特别高,但是它们却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和社会思想。

这种表达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公共艺术主题对鼓励人们干劲和支撑建设精神具有正面作用,能达到社会经济效益发展的目的。然而,笔者认为好的公共艺术是灵活的,属于未来的,它们在憧憬未来的同时是和地区历史,文明有联系的。

我们不能在肯定广东近代公共艺术成就的同时忽略其对地区历史文脉的漠视而造成的空白。在经济迅猛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给予更严谨的态度对待。笔者的观点是,仅仅以折射时代干劲精神或者圖腾化地域文明为基础的创作出发点是完全不足以构成有效的公共艺术的。文化艺术的地域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自然形成和长期孕育而成的,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社会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企图完整地保存和真实再现一个地区或城市原有的风俗,文化形貌及特有的资源,已经不可能。艺术的本真是触动生命和体验,公共艺术更应如此。

参考文献:

[1]林蓝.公共艺术的历史观——广东地域公共艺术研究[M].海南出版社,2003.

[2]翁剑青.景观中的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谢淑怡,女,籍贯广东省开平市,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