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庆霞
摘要:无论从新课程的新理念,还是从高考作文命题的新变化和评卷标准的新调整来看,优秀的考场作文,无疑是具有个性风采、关注社会、联系自我、有文化内涵的文章。把握有生活、有个性、有自我、有文化内涵的作文标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考场作文的信心,从而获得满意的成绩。
关键词:考场作文 时代精神 自我个性 文化内涵
每年的高考必是全社会最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全国各地的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考后必然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教育最终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看,材料展现和写作要求不僅具有对考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测评功能,更具有育人意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浸润考生,强调爱国、责任、法治、创新等思想,这样的命题导向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指导性。在这一背景下,引导学生写“四有”作文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考场作文写作的明确性。
一、有生活,充实作文材料的源泉
唐代魏徵说:“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就考场作文而言,其“源”就是我们自身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广泛的阅读,从中获得深刻的认识和思想,有了生活之源,下笔自是得心应手,从而形成顺畅通达的“流”。作文素材,首先应该来源于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写作者才能真正有倾诉的欲望和写作的激情,并真正给自己和他人启迪、教益和感染,从而打动评卷者,得到高分。
例如在一篇写“改革开放和我家”的作文中,题目已经明确了范围,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浓缩在家庭中,从家庭中的人和事着眼写变化、写发展、写感悟,这样对材料的理解应该不难。可是很多学生依旧在文中只写国家、写社会、写历史,毫无疑问,这些内容材料绝大多数是抽象的理论知识,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旦脱离了“家庭”这个背景,就算写得层次清晰,深刻全面,也依然不符合作文要求,不仅偏离题意,也难有真情实感。
语文学习的外延几乎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考生笔下的“生活”可以是自己熟悉的生活状况,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由生活产生的真情实感,无限憧憬的未来的生活场景,不管是美好的感情、执着的追求,还是痛苦的经历,都可以通过作文反映出来,对生活体会得越真切,描写得越具体,理解得越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越有价值和意义。言之有物,细节生动,丰满充实,自然能打动阅读者。
二、有个性,拓展语言表达深度和广度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作文“千人一面”,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的个性思想往往无法表现出来。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期,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让这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就是写作的使命。个性化的作文总能脱颖而出,突破题材限制的色彩缤纷的生活画卷,突破情感限制的酣畅淋漓的细腻内心,突破题材限制的天马行空的诗意佳构,突破材料限制的哲理深沉的人文底蕴等,都能使文章灵动而新奇,“言他人之未言”“及他人之未及”。
语言上的个性化容易被大家理解,无论何种体裁都能因为作者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风格的语言。相比于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语言的个性化更多地依赖于写作者自身的努力,语文课堂上的作用实在有限,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放开思维,开阔视野,避免格式化、大众化倾向是教师的责任。别具一格的见解,全面深刻的思辨,鲜活生动的体验都是个性化的展现,而这样的个性化往往更能拓展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有些同学提出观点,举例证明,而所选的例子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就是世界名人,历史英豪,文学大家,抑或是民族英雄。可想而知,一个正常阅卷者每次会看到多少回司马迁、陶渊明和海伦·凯勒。更有甚者,从小写作文就举那么几个人的事例,直至高考,对这几个人物的感情无比“坚贞”。这些都是因为平时的阅读量少,而临近考试再来增加阅读量似乎可能性不大。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例进行一些深入探讨,细致研究,通过弥补式学习挖掘一般材料中的独特之处,在考试中展现一些以前少有人关注的点,这也不失为个性化的体现,能让阅卷者耳目一新。
三、有自我,回归高考作文最本真的目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表达提出了如下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这一点也对我们的写作有所启发。
近三年的高考作文中越来越多的材料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这就给考生提了一个醒:我们从小学习过的很多文章和我们从杂志中看到的大量“心灵鸡汤”类的文章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作文要求,站在似是而非的高度评价外界也无法高质量完成作文。因此,要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关注现实,关注自我,唤醒自我经验,写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客观审视世界,学会内窥心灵,这已经成为写作的常态。
体现家国情怀,感受时代气息,不是用第三只眼看世界,而是要把真实的自己融入社会,细心地看,专心地听,深入地想,作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例如,一学生在一篇谈论创新的作文中大谈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着眼于漫漫历史长河,纵观古今中外文明变迁,感慨创新的重要性,时而引经据典,时而铺排事例,洋洋洒洒千字之文,颇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情,可是他从头至尾没有提到自己作为一个高中生的自我感想,没有谈及自己如何看待创新、力求创新,认识远非自己的人生经历所及。这样的作文在人生阅历丰富、理论知识丰盈的评卷者看来,就缺少了最为重要的内容,无法展现真实生动的自我。
四、有文化内涵,考场作文也能成就大美格局
考场作文往往是对考生思想积淀、语言积淀、知识积淀和文化积淀的展示,其中最难驾驭的是文章体现出的文化色彩,而恰恰是这一点可以使文章与众不同,卓然超群。文化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把这个概念用于对一篇作文的评价,其实突出的是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底蕴。
这一点对写作者的要求也很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对于有足够的时间训练的学生而言,可以作为日常作文训练中有意识的一个突破点。所谓有文化内涵的作文,就是作者从审题构思开始,有意识地把话题或主旨放到广阔而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以文化的眼光发现问题,以文化的心态阐述哲理,以文化的视角评析现实,让作文兼具时代精神和传统智慧。具体到作文中,优美典雅的语言,文学经典的启示,传统文化的展示,历史精神的传承,多元文化的反思都能有效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激发作者和阅读者的文化自信。同时,这也对学生语文学习提出要求,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对文学经典的研读,丰富文化认知,了解文化内涵,对我们的学习、写作、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考场之上一篇作文从审题立意,到布局谋篇,最终文字呈现,给考生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学生倘若没有精心的准备和丰盈的知识储备,单凭理论认知,就很难把各种标准落实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近三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研究命题背景,提前指导学生加以训练,把标准或技巧内化于学生之心,如此,学生方能胸怀十足信心,坦然直面考场。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