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家花园承载着板桥地区的历史记忆,探询更好地活化利用古迹资源的方式,可以引起民众的注意,延续当地文化。林园作为台湾保存最完好的私人园林,在保存的基础上,还要发挥其博物馆的功能,让人走进并参与。博物馆主要的功能即是展览、教育和典藏,从这三个方向明确定位,给古迹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林家花园;古迹;再利用
林家花园是台湾仅存最完整的园林建筑,林家是台湾的五大家族之一,来自福建漳州龙溪,开台祖林应寅于1778年来台,后其子林平侯来台,以运米为业开始从商。林平侯有五子,其中第三子林国华和第五子林国芳为同母兄弟,最为显能,将商号合并为“本源记”,迁至枋桥。1851年正逢漳泉械斗,兄弟二人决定建三落大厝以保护家人,后扩建形成有体系的园林,1893年完工,占地约六千零五十四坪,又称“板桥别墅”。1949年以前,林园一直疏于管理,1977年,林本源祭祀公业将林园产权捐给政府。1978年政府出资修复,1987年对外开放。
林园是具闽南风格的中国传统私家园林,仿江南留园,极具文人意味。园中主要建筑包括汲古书屋、方鉴斋、来青阁、香玉簃、观稼楼、定静堂、榕荫大池及月波水榭,回廊矮墙环绕各建筑之间,通过迂回方式让观者不断移动,拉开人与景之间的距离,增加游园时的体验感。
从周边环境看,林园位于板桥区西门街,门前道路不宽。东临文昌街,多为居民社区,人口密集。被高楼包围,楼房似乎是紧贴围墙,从园中向外看既破坏了古雅景致,又给人压迫感。从内部运营看,在第二次整修后,由新北市文化局管理、推广,每日定点提供限人数的免费导览,定静堂每日播放介绍影片。1978年台湾大学土木研究所召开会议,最终经讨论认为按原物件修建后的成果较为显著,且较为接近传统匮乏社会里对丰富感的文化要求。汉宝德先生认为保存一切值得保存的,其余的部分以追求今日生活需要的目标建造,呈现出现代人建筑水准,为现代生活留下见证。
强调古迹的活化利用,是为让古迹不仅停留在保护层面上,而且要善于运用古迹自身及周围的优势,使文化传承。林园在保存的基础上,还要发挥其博物馆的功能。博物馆主要的功能即展览、教育和典藏,从这三个方向明确定位,给古迹注入新活力。关于林园古迹保存维护及经营方面有不少研究,前人对其再利用提出不少建议,但如今调研可见很多十年前的问题依旧存在。
一、展示与讲解
博物馆中导览服务尤为重要。来林园的日韩旅行团较多,但导览只有国语,英、日语需预约,且无语音导览租借,难以满足外国游客需求。讲解只能对林园历史有初步认识,无法深入了解建筑样式和艺术价值。放映室中既无英文告知可切换语言,现场也无工作人员,放映室空间狭窄,屏幕小,视频画质模糊,时间长。今日由于古迹脆弱,建筑二楼不对外开放,人们难以体会前人登高望远的心境。以上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解决:第一,设感应式语音导览租借,可减少人力。第二,在主要的建筑附近安排定点导览,可深入讲解某一建筑的使用功能及工艺技法。第三,与科技结合,重新拍摄视频,制作VR,让人身临其境去观赏建筑。
二、活动与教育
文化资产与文化观光发展有密切联系,国际文化观光宪章提出“遗产是成长与变迁动态的参考点,也是积极的工具,每一个社区特殊遗产与集体记忆是不可取代的,是現在与将来发展的重要基石。”文化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人。从林园官网统计2019年林家花园共举办27场活动,包括亲子手工艺体验、音乐会、讲座等。可见林园活动形式多元且举办次数频繁。但据新北市旅游局官方发布资料来看,林园并非是最受欢迎的景点。林园举办活动较少针对年轻人,展览也多缺乏专业策展人。林园离台湾艺术大学如此近,应该充分利用台艺大的资源,合作发展。国画系可挑选与建筑空间相适的作品,策划主题在林园展出。国乐系可在戏台定期演奏,或进行“快闪”表演;工艺系可在节假日举办市集;视觉传达系可为林园设计文创,林园文创创新力度不够,无设计感且与林园联系不大,设计独有的文创会更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三、典藏
林家花园作为一个生态博物馆,其自身本就是最好的典藏,可以将某一建筑空间作为林本源家族的历史故事馆或是文献展示,会更好地将林家整个历史与建筑串连在一起。
林家花园多年来努力打造精致典雅的文化形象,但过于古朴有时会与年轻人脱轨,要更好活化利用古迹,还需结合不同领域,在每一方面都做到专业、精细。古迹随历史正慢慢老去,而世界日新月异,古迹要留住人,留住文化,仅是靠古迹管理者远远不够,需加强教育、加强人们对古迹的重视,让大家都更加了解从而才能热爱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行政院文化建设文源会.林本源庭园修旧工程纪录与研究工作报告书[R].1987.
[2]国立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计画室规划.板桥林本源园林研究与修复[M].台北:交通部观光局,1981.
[3]汉宝德.透视建筑[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熊凌畅,四川美术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