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伟 谢姿媚
摘要:对分课堂(PAD)的核心理念是实时课堂和非实时课堂的对分和统一,其核心教学目标是深度学习。通过这两个核心的有机连接,对分课堂得以在形式和内容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既突出教师-学生双主体灵活切换的交互式教学过程,还着重培养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运用与创作的深度学习能力,对分课堂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关键词:对分课堂;实时课堂;非实时课堂;深度学习
对分课堂作为国内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推陈出新,作为一种更为系统和科学的教育新模式,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同行达成共识,并在教学实践中施行,成了教育改革新的风向标。对分课堂由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提出,主要分为三大教学过程,分别是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 PAD Class,其核心理念是教學时间的一半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则是学生的自主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由此而来。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留白,翻开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和哲学等人文领域,大量著名的作品都使用了留白,正是留白的使用,让优秀的文艺作品与受众之间保留了一块地,作品化身为一粒种子,任由受众的想象力和情感将其浇灌,作品才具有了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留白在对分课堂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于所教授知识的框架引领,和各个阶段对于问题的讨论部分。其中包括生生讨论,师生讨论,甚至可以包括师师讨论。
对分课堂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个是实时课堂与非实时课堂的有机结合,实时课堂具有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即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包括最初的教师讲授的第一阶段和最后的师生讨论的第三阶段;而非实时课堂则是师生不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活动,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是教与学分开的阶段,对应的是对分课堂的第二阶段,即内化吸收阶段。对分课堂的第二个特点是深度学习,不仅仅让学生达到识记和理解的浅层学习,还要深入到实例分析、灵活运用和创作的深度学习当中。
一、对分的有机统一——实时课堂与非实时课堂
实时课堂具有延续性,有序性,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进程,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往往是固定的,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计划和任务,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比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非实时课堂具有阶段性,学生主体性,时间和地点的宽松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自己在私底下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很多基础性的问题在这一阶段就能得到解决,对于知识的难点可以在实时课堂中集中反馈给教师,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能宏观把握学生对于知识点在理解层面上的阻碍,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更能有的放矢。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大致有以下三个过程,首先是教师讲授阶段,这属于实时课堂,教师在其中是主体,根据教学大纲讲授全新的知识点,并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这一阶段教师担任知识传播者和问题引导者的作用;其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非实时课堂阶段,学生以小团队的形式被分成若干小组,就第一阶段各抒己见,表达个人认知,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学生在深入交流过程中,可能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根据知识理解的递进层次往前推进,这是教师们最喜闻乐见的情况——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理解旧问题,产生新问题,再想办法去解决新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该阶段是学生的内化吸收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与教师实现互动的阶段,同时也是实时课堂与非实时课堂在时间上的有机结合,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教学形式的演化和推进,来到了最重要的总结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者关系,在这里,两者既是对分,也是统一的关系。在对分课堂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具有时间性和规律性这一特点,围绕音响-音乐结构-情感阐发层层推进的方法,对应对分课堂的三个阶段,来合理规划实时课堂与非实时课堂的分配。
二、对分课堂的内涵——深度学习
美国深度学习的学者指出,“深度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掌握核心学科只是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学会学习、学习毅力等六个纬度”。总体而言,传统的教学目标基本就是能让学生理解所教授的知识内容,并在脑子里形成记忆点,在需要的时候能将知识点调度出来,以回答问题,解题等的方式来呈现。而对分课堂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式,基本包括了四个教学目标,其中分别是复制、理解、运用和创造阶段,要求学生不仅仅具有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尤其注重知识的再生能力,也就就是运用和创造阶段,将所学知识迁移到一个新的情境,着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从而能够对于类似的问题举一反三,形成较为系统的创新能力。对分课堂基本包括了深度学习的六个纬度,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突出音乐知识运用和音乐创作的核心能力,简而言之,深度学习是学生对音乐相关问题的系统思考和音乐创作。
比如在和声学课程中,有一个三音跳进的知识点,教师在结束讲授三音跳进知识点后,学生逐渐形成了一个记忆点,这是复制和理解的基本阶段,对分课堂的目标在于后两个阶段,也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和创作新的和声写作行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随即给出抛出问题,为以下的旋律做三音跳进,下图给出旋律与解答:
通过对分课堂前两个基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形成几个关键的记忆点和理解的基础——第一,三音跳进是两个原位和弦的前一个和弦与后一个和弦三音到三音的跳进;第二,将两个和弦的共同音保持;第三,三音跳进一般出现在旋律音和次中音;第四,最后一个音做平稳进行。那么接下来就到了运用阶段,以上是 C 大调的一小节旋律,前两个音形成四度跳进,从 E 音下行跳进到 B 音,基于知识点的演发,如果把第一个音做主和弦,第二个音做属和弦,那么就形成了旋律声部的三音跳进,这两个音满足三音跳进的条件。接下来就是学生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两个和弦都是原位和弦,它们具有共同音,那么把共同音 G 保持,低音是 C 进行到 G,最后一个声部做平稳进行,出现在次中音声部从 C 进行到 D,二度的平稳进行。
在这段实例中,学生通过对前两个阶段的理解和吸收,掌握了三音跳进的知识重点和方法,并运用在实际的和声写作中,慢慢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运用的能力,那么在遇到类似的和声写作时,即使旋律音和调式调性不一样,也能举一反三,灵活创作。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个 F 大调的包含两个旋律音的小节,节拍、旋律音、调式调性等与前一个都不一样,那么如何解决这一小节,非常考验学生第四阶段的创造能力。对于类似或相关问题,学生能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演化出对于更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这是讲究深度学习的对分课堂最看重的教学目标,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重要特征。首先,我们在分析两个音的时候发现,这小节满足以下条件:1.跳进出现在旋律音,形成向上四度的跳进;2.如果把两个和弦判断成主和弦到下属和弦的进行,那么基本满足两个原位和弦的三音跳进,具有共同音 F。其次,根据分析的可行性,进入到三音跳进的实操过程,便得出 F 大调的和声创作。
这是一个成功的和声创作的实例,分析合理,运用得当,当学生在反复的实践当中更加熟练地运用三音跳进时,便可以更加灵活的解决相关的复杂问题,比如上例的第一个和弦若改成开放排列,也能得出与密集排列不一样的正确的和声编配,这就使得学生在和声创作时,根据自己想要的音响效果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基于以上案例,我们得出了完整的对分课堂四个阶段的教授过程,学生能从行为上展示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并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学会了在实践中解決真实问题,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注重运用和创作的能力,这便是深度学习的秘密。
三、结语
对分课堂与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相比,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和双方交互式讨论的教学过程,自由切换实时课堂和非实时课堂在不同阶段的主体分离和有机统一,教学活动的双主体并行展开与传统课堂有了质的飞跃,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教与学既对分,又统一,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双主体的功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分课堂在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前景,并将对高校的音乐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是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种探索和有力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卜彩丽,冯晓晓,张宝辉.深度学习的概念、策略、效果及其启示——美国深度学习项目(SDL)的解读与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5):75-82.
[3]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5):653-658.
[4]张思琦,张文兰,李宝.国外近十年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引文分析及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35(2):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