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呢喃
摘要:“民族化”是中国动画在全球化趋势冲击下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动画自觉的发展趋势,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结合现代制作技术,才能避免中国动画被外来风格和审美意识同化。吴道子是我国唐代著名绘画大师,从动画创作的角度来看,他的人物角色塑造、场景构图和背景搭建,都是今天探寻中国二维动画“民族化”绘画方法和追溯民族气韵本源的首选艺术家。吴道子的绘画思维和用线技法对当今二维动画制作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吴道子;莼菜条;传统线造型;二维动画
唐代是我国人物画发展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物画从审美意识、作品数量、绘制水平和绘画题材等方面都大大赶超前代,吴道子就是伫立在这一繁盛景象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绘画作品和思想对之后的绘画风格和传统线造型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吴道子的绘画思想和技法对当代中国传统线造型动画创作和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吴道子作品中蕴含动画思维和语言
吴道子又名道玄,是我国绘画历史上的“画圣”。擅长画壁,绘画题材众多,描绘对象各异,尤其精于道释人物画,其笔下的人物灵动,往往带有仙人气质,衣袖衣带犹如迎风飞舞,被美誉为“吴带当风”。他取民间画风之精华,并充分接纳外来风格,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吴家样”新民族画风。他的“莼菜条”画法更是中国古代线造型的典范。他的“吴装”设色清淡素雅,更加突出線条的韵律之美。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将唐代人物画推向巅峰,其作品中蕴含的动画思维和绘画语言对当今二维动画制作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送子天王图卷》中的动画思维和语言
吴道子的人物画中,道释人物画最为精湛,不论是光怪陆离的《地狱变相》,还是气势飞扬的《五圣图》和《天龙八部图》,都能让人感受到他用笔用线的老练飘逸和讲述大事件的严谨和逻辑性,体现了作为五圣之一的艺术家所特有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强大气场和超凡表现力。
《送子天王图卷》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的内容是:释迦牟尼出生后,净饭王协同摩耶夫人怀抱释迦牟尼来参拜大自在天神庙,众神见到都赶紧起身礼拜释迦牟尼的情景。画面从整体来看,条理清晰、生动形象、紧张有序,完整的展现了故事的发展过程。
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从右至左,我们可以当作动画长镜头中一个平移镜头来看,随着镜头从右向左横向平移,可以看到众神依次排开,这应当是净饭王与摩耶夫人一行人从进入大自在天神庙参拜众神的开始到最终从画面左端走出天神庙的顺序,他们每走到一个天神面前参拜,这位天神都会因为感受到这位小释迦牟尼的威严而匍匐下跪。净饭王抱着释迦牟尼先是经过了一只看守前门的神龙面前,神龙惊喜不已,高兴得蹦跳起来甚至想要跟随他们而去,最终被两位力士左右施力才勉强拉住,可它还是难以平复兴奋之情,挣扎着望着释迦牟尼他们离去的方向不肯罢休。随后他们又经过天王和他的众臣面前,从天王凝重的表情来看,大约是净饭王一行人虽然已经经过了他们的面前,但是天王等人还是因为释迦牟尼的到来而激动惶恐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他身后的臣子正在奋笔疾书地记录刚刚发生的一切,同时可以看到两侧持蛇天神脸上惊恐的表情还没有收起。跟着释迦牟尼他们的路线继续向前,一路参拜天神并被天神参拜。随着镜头的移动,就在快要离开庙宇的时候镜头终于跟上了主要角色,净饭王一行人将要走出庙外。这时本应立于庙后门的一位三头六臂、手持法器的天神迎面而来,虽然净饭王还未到达他的面前,他也赶来匍匐于释迦牟尼的脚下,大自在庙里众神的卑躬屈膝凸显了净饭王怀中婴儿的地位确实如他的父亲所说“我子于天神中更尊胜,宜字天中天”,是最尊贵的天神。
虽然这是一幅人物画,但是按照主要人物移动趋势和人物主次关系来看,如果将次要人物(大自在庙里的众神)视为背景,那么主要人物(净饭王一行人)则为前景或是镜头跟随的对象。我们也可以将这幅画看作一幅移动视点的作品,整幅画将不同时间不空间点所产生的角色动态发生的瞬间,压缩于一整张画面之上,与动画制作中的多维度思维十分相似,这种思维要求动画制作时要将事件发生前后的时间、空间及人物在某一节点的动态和运动状态统筹考虑,再进行整合剪接,使得最终在镜头中呈现的蒙太奇镜头是符合故事逻辑和视觉规律的。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卷》,按照观者第三人称的视角,用平移的全景镜头完整的讲述了净饭王一行人参拜大自在天王庙的过程,符合动画镜头的运动规律。展现了早在中国古代,中国艺术家就已经萌生出了多维结合的动画思维。
(二)民族动画借鉴古代绘画思维的实践
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制作的动画片《九色鹿》就是改编于北魏时期的一幅壁画《鹿王本生图》(敦煌莫高窟257窟),是成功借鉴古代美术作品的成功范例。
《鹿王本生图》也是一幅运用移动视点来讲故事的作品。它讲述的是释迦牟尼生前为九色鹿王,好心施救于一个溺水之人却被此人出卖给国王的故事。整幅壁画由两端向中央发展,使情节的时间与空间连贯起来,在画面的中心将故事的结尾推向高潮,这里也是整幅画面的视觉中心点。将一个时间上有纵深性、空间上有变化性的复杂故事平铺在一整张画面之上,突出了善恶报应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种图像叙事的构建方法和逻辑同样蕴含着动画语言。
这部动画从内容上将鹿王本生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将故事情节以直线型描述。大致将壁画内容归纳为三幕制展开,第一幕讲述九色鹿遇到弄蛇人遇险并将他搭救;第二幕讲述国王从波斯商人那里得知九色鹿的消息并布告悬赏;第三幕则讲述的是弄蛇人利欲熏心假装落水引诱九色鹿未成而受罚及九色鹿利用神力脱险的故事。整部动画情节连贯,故事引人入胜,内容富有教育意义。屡次获得国际大奖并收获国内外一致好评,是将传统艺术融入传统二维动画的经典之作。
二、吴道子绘画思想和技法对当今二维动画制作的启示
从动画创作的角度来看,吴道子的绘画不论是人物角色塑造,还是场景构图和背景搭建,都是探寻中国二维动画“民族化”绘画方法和追溯民族气韵本源的首选艺术家。
(一)用线的借鉴。“吴带当风”是吴道子表现道释人物画的重要特点。这得益于他老练圆润的用笔方式。从《八十七神仙卷》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他对于柔软布料的衣物在风中动势的准确把控。从整张画面来看,人物几乎占据了大部分构图但却不显得拥挤杂乱。原因就在于所有人物的行动趋势都是统一的向左行进,远远望去就形成一种统一和谐的浅灰调色块,而画面的留白就行成画面中的白色调色块。两种颜色互补成一个稳定的平面构成图形。
近距离观察这些圆润有致的“莼菜条”式线条,从画面中柔软材料飘动轨迹和云雾方向来看,不管是飘动的旌旗还是衣带起伏,其形状是有规律的、舒缓的。证明人物是统一逆风而行,并且行进速度一致,缓步行进的神仙与和徐徐吹动的微风为本来静止的画面带来有节奏的韵律。可以说,吴道子是用有形的线条捕捉了无形的风。
动画是造梦的艺术,二维动画则是在二维的平面上用各式各样的线条搭建想象的世界,吴道子在他的二维世界里用“静止”的线条表现“动态的情状”,让二维的画面“动”起来,再加入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物理特征:服饰的完整、角色的逼真、道具的精致、造型的严谨,让人感受现实世界里见不到的情境,吴道子先生具备了现代动画原画师所需的思维方式。
吴道子“莼菜条”极赋韵律感的线条从接受美学上完成了赋予人物灵动和给予作品生命力的使命。将“莼菜条”的用线结合到二维动画的原画轮廓线的绘制中可以拓宽线条在二维动画中的运用方法。更加适合二维动画在有纸绘制阶段的作画风格和方向上的统一。以吴道子的笔风入画,有助于动画绘制小组的原画师与中间帧绘师的配合,以吴道子的中晚年用笔特征为例,“莼菜条”圆中有方、粗细有致、圆转自然,可以作为原画制作的统一衡量标准。结合二维动画特有的以线造型为基础表现动势的优势,能更好地突出中国绘画以线造型为主的审美特点。
(二)与现代软件的有机结合。现代二维动画风格普遍以美日风格绘画为导向,中国动画在表现传统题材的角色设计上,采用“吴带当风”表现衣物和柔软材料的方法。结合中国传统平面式图像表现方式,在有限的帧数中增强运动感,可以避免对美日动画焦点透视法绘制风格下形成的运动规律的模仿,减少经费在帧数上的预算。
我们在有纸阶段绘制好人物的动作部分,结合动画软件Retas将单帧文件进行扫描、“2值”化,这样就能在电脑中进行填色。配合Retas Painterrman的“2值”功能将铅笔线条颜色加深,光滑。更加贴近了“莼菜条”的圆润遒劲,一笔而就。
吴道子的绘画将吸取外来与本土人物画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吴家样”,其风格设色淡雅,能够减少色彩在整个画面中的比重,有意将观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迎风起舞的线条上。从而增强画面的张力,给人造成一种画面似动似静的錯觉。
传统的二维动画全部采用有纸绘制,上色采用赛璐璐片层层叠加,操作过程繁复,成本高昂。如今,中国动画紧跟国际潮流,已经进入了无纸绘制阶段,虽然加入了计算机和软件的应用使工作效率提升,大大减少制作成本,却形成了绘制风格单一,上色过于炫目,特效过于华丽的商业画风导向,很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动画人既要传承吴道子的绘画思想和技法,又要与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把我国古代先进绘画艺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让中国古人留下来的笔墨丹青焕发第二次青春,将中国二维动画推向新的高峰。
三、结语
虽然吴道子的真迹在今天已经尽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他绘画技法、“守其神,专其一”的专注态度和“灵彩飞动”的艺术思想像沙海中的明珠一般,历尽千年而不朽。研究借鉴吴道子为代表的古代绘画艺术,多元化运用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推动新时代民族化动画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袁有根.吴道子研究[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2]黎炳声.图像构建——以米歇尔图像理论为基础[J].艺术品鉴,2016(8):145-.
[3]李美月.浅析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画坛的影响[J].南北桥,2011(9):13-14.
[4]娄淑芬,李明.中国动画“民族化”之思考[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1):115-118.
[5]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朱清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动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4):57-66.
[7]于向东.传统壁画的继承与创新——申古博先生的岩彩山水与白描人物[J].民族艺术,20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