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博 邓湘敏
摘要:从北欧的气候还有地理位置作为切入点分析气候以及地理位置对于室内设计和室内陈设的影响;在分析北欧室内设计的特点,从布局、色彩、家具、材质四点分析北欧设计中的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对天然材料的偏爱,对形势和功能的同意,对手工品质的推崇,对形势和装饰的节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一、北欧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
北欧风格是指欧洲北部国家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及冰岛等国的艺术设计风格(主要指室内设计以及工业产品设计),具有简约、自然、人性化的特点。北欧风格在使大众利益得到关注的同时,北欧设计没有缺失对小众的关怀。例如消除残障人士在生活上的不便,为其设计便捷的人性设计,实现社会公平。它们都体现了北欧风格设计对人的周全关心。北欧风特点:
第一,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就是室内的顶、墙、地三个面,完全不用纹样和图案装饰,只用线条、色块来区分点缀。
第二,在家具设计方面,就产生了完全不使用雕花、纹饰的北欧家具,实际上的家具产品也是形式多样。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一定是简洁、直接、功能化且贴近自然,一份宁静的北欧风情,绝非是蛊惑人心的虚华设计。
二、环境和气候对北欧室内设计的影响
北欧的每个国家都有经历了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房子。因为北欧冬季漫长且寒冷,所以北欧人们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首先注意御寒,房屋的墙体结构非常厚,即便经过很多年都还是那么坚固耐用。城市里面那些古老的建筑一直还在使用着,只是根据使用的需要进行内部的结构改造,面对建造得非常结实的墙体往往保留其原汁原味,所以很多建筑从外形来看显得很久,可是里面的装饰设计却是非常的现代非常时尚的。
(一)对色彩的影响
白色为主调,浅色为基础色。北欧风格色彩以白色居多,因维度高,白昼短,冬季漫长,为能最长时段看到阳光,人们在外建筑面用鲜艳的彩色来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同时设计师喜爱用白色配以提亮室内空间;另因北欧空气质量好,植被覆盖率高,白色折旧率相较之低。白色之外,北欧风格也会用一些浅颜色作为基础色。在地板和家具的选择上一般都是浅色的。搭配起来使得整个空间和谐、干净。白色,有一种空齐且明亮之感,业主干净、自持、有品质的生活方式,这种物质和精神上的极简主义和庄子的“虚室生白”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虚室”不一定是讲房间,指内心里头,“生白”,闭上眼睛身体里面一片亮光,都在光明中,所谓自性的光明发现。空白的内心,止住了欲望与繁杂的俗物这种静止状态中。北欧人的白色与东方玄学方向也是想通的。
(二)对家具的影响
说到北欧设计,我们不得不提到北欧的家具设计,北欧的家具设计是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由于北欧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拥有漫长寒冷的冬季,北欧人的活动范围会更倾向于室内,这样也使得北欧人非常注重家具,讲究功能性,设计以人为本。其家具设计师有一种征服全球的设计力量。家具设计上注重细节的完美,精益求精更好地将人体工程学与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
“讲求功能性,设计以人体为本”是家具人体功能学理念的贯穿与应用。北欧家具被普遍认为是最有人情味的现代家具。他们很在意人坐在椅子上的舒适性。以“人坐上去感觉不累”为出发点,以适合人体体型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探索。努力追求家具靠背、椅垫等部件的曲线适合人体的生理曲线的造型形势。约里奥·库卡波罗是当今世界顶尖家具设计大师之一,其工作室摆满了他不同时期设计的家具作品以及世界其他名家设计的家居品。每一张椅子造型精美,一眼看上去就能找出人体脊椎曲线的优美。他认为按照人体曲线设计出来的椅子形态是自然界最美的产物,也最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出来的椅子是最满足人体舒适度的。
(三)对材料的影响
北欧人对木材的挑选还有对工艺的眼球都十分高,他们讲究自然、环保。森林覆盖率挪威60%左右,瑞典54%,可见木材的供应是十分充分的,所以很多房屋都采用木质材料。由于北欧特殊的地理位置还有气候条件,使得树木只有大约天生长,缓慢均匀的生长造就最佳的木材,木质坚硬,纹理匀称笔直,樹结小而少,具有良好的防水功能,能够根据周围环境吸收或者排出水分,调节环境的温度,且木材具有很好的环保性,冬暖夏凉污染少。
三、结语
室内设计充满人情味,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北欧地处北极圈附近,冬季漫长,黑夜也漫长,所以人们往往更多是在家里交往,因此也对“家”的概念非常重视,也更喜欢一种温馨的“家”的氛围。所以室内设计中浸入了一种浓浓的人情味,也更讲究人道主义思想,在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室内设计还要体现出“物”的精神内涵,在心理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室内环境真正成为精神与物质的组合,成为一种对贴近生活、方便生活、培养情操的使用环境的美化。在设计中更多地体现出对使用者的关怀,关注使用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蒋弘烨.论北欧建筑环境及室内设计的人性化[J].美术界,2014(7):84-85.
[2]黎雅玲,黄莉.北欧室内设计风格解析[J].艺术评鉴,2017(11):180-181+132.
作者简介:王士博,吉林大学;邓湘敏,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