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芳
摘要: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管弦类乐器作为我国民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音乐艺术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吹管类乐器在气息与韵律上的表现,并通过对气息、韵律两方面的综合分析,探讨了中国民族乐器中吹管类乐器的气韵之美,并提出了如何表现吹管类乐器的气韵,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族;吹管乐;气韵
中国艺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及其强调对“气韵”的追求,并将气韵作为衡量艺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也爱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包容性的时代,人们对于音乐题材、音乐内容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审美如何变化,我们对于气韵的追求是不变的。想要实现作品在气韵上的价值,需要演奏者从乐器演奏的气息控制、艺术神韵两个角度出发,实现二者的柔美结合。
一、吹管乐器在气息上的要求
(一)常见的气息技巧
1.气滑音:气滑音又可以细分为上、下两种滑音类型,两者的区别在于气息的强弱控制。其中,上滑音是通过对气息的逐渐加强实现的,而下滑音则是通过对气息的减弱。一个人的肺活量是有限的,不管是渐强的,还是渐弱的气息,都无法保持太长的时间,因此滑音的表演时限较短,通常不超过二度。气滑音可以改变音量的强弱,但不能改变音调的高低,因此气滑音的主要应用乐器多为唢呐、笛子等音色清亮、音域较广的乐器,而在笙类乐器中并不常见。
2.气颤音:气颤音是通过吹奏者改变腹肌的张缩情况而决定的,通过对腹肌扩张、收缩的反复控制,演奏者的气息会产生有规律的波动,并因此形成气颤音的效果。演奏者多会在抒情歌曲中的长音演奏过程中应用气颤音技法,也有一些演奏者会在欢快的乐曲中应用气颤音,实际应用视乐曲的具体情况而定。气颤音是吹管乐器最常见的演奏技巧之一,尤其是在唢呐、笛子这类音色清脆的吹管乐器中,经常会用到气颤音,而在笙类乐器以及其他音色沉稳的乐器中,其运用的频率则相对较少。
3.循环换气法:除了上述两种演奏技法之外,还有一种较为复杂的技法,称为“循环换气法”。在吹管乐器的演奏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需要长时间维持气息的长乐段。想要顺利完成这些长音,仅仅依靠气滑音和气颤音显然是无法完成的,此时就需要演奏者运用循环换气的方式,通过不断储存、运用气息,完成对长音段落的演奏。循环换气对演奏者的技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开始换气前,要先吸入大量气体,并将气体储存在口腔中;在随后的演奏过程中,储存的气体会迅速被消耗完,此时演奏者要再一次收缩两腮,通过两侧肌肉的快速挤压,造成内外的空气压差,然后用鼻孔再次吸入空气,这样可以及时补充吹奏需要的气体,以维持长时间的发音。
循环换气法可以维持演奏者的长时间演奏,保证演奏者不会因为张嘴呼吸而中断演奏过程。但与此同时,由于需要不断地收缩两腮,制造压差,循环换气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演奏者的演奏形象,有可能会破坏演奏的情境和韵味。针对这种问题,吹管类乐器的专业演奏人员研究出了不需要鼓腮就可以完成的换气方式。当演奏前储存的气体快要消耗完毕时,演奏者可以通过上提喉结的方式,有效压缩口腔内剩余的气体,从而形成压差,让外部空气通过鼻腔进入演奏者体重,开启新的一轮换气过程。与气颤音和气滑音相同,循环换气法同样被广泛应用于唢呐、笛类乐器的演奏上,猶豫其能够演奏时间较长的乐段,因此常被用于演奏一些柔美的弱奏乐段。
(二)气息在吹管乐中的应用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民族吹管类乐器的演奏方法是比较复杂的,演奏技巧、演奏形式都很繁杂。比如拿唢呐来说,在吹奏唢呐前,要先对准口形。因为口形控制着音准、音色和音量的变化,对一些演奏技巧也发挥着作用。唢呐的演奏方法有很多,有循环换气法、气颤音、指颤音等等,唢呐是靠哨片进行发音,在进行演奏时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如果音孔按得不严,会影响音准,如果按得过劲,则会影响到发音的质量和音色的表现。
气息的掌控情况是影响吹管类乐器演奏效果的关键因素。不同于西洋乐器中的大号、萨克斯等乐器,我国吹管类乐器的体积、型号都相对较小,因此在演奏时不需要很大的呼气量,但这也决定了民族管弦乐在演奏时需要对气息进行非常严密的把控,避免产生气量过大、过小问题,影响乐器的音准。演奏者多采用胸腹式呼吸法吹奏乐器,这是一种调动胸、腹两个部位共同作用,调控气息的方法。相对于单纯的口鼻腔呼吸,这种方法将演奏者的胸部和腹部共同作为换气、存气的场所,这使得的演奏者可容纳的气息量更多,气息的转换期间也被拉长,因此更容易实现对气息的调控,通过均匀、有序的呼吸完成对乐器的演奏。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演奏者要先保持良好的呼吸状态,不要出现耸肩、腰部过屈等状态。保持双肩放松、腹部肌肉放松,胸部保持平稳的呼吸起伏状态。吸气时,演奏者将腹部向外扩张,感受腰腹之间的膨胀感。呼气时,不要将腹部肌肉一下子全部放松,要将肌肉保持在适当收紧的稳定状态,然后将气流一点一点流出体外,尽量避免流出过程中的气体流动。
二、吹管乐器的艺术神韵
不同于西洋乐器对音乐结构、音乐表现形式的追求,中国民族乐器更加注重对“韵律”的追求。韵律是中国民族乐器的灵魂所在,它是总过民族音乐之魂,其核心是音与美的和谐统一。对于吹管乐而言,“气”就是其韵律的体现,乐器的按键决定了其音调的不同,而气则决定了乐曲的整体演奏效果是否和谐。由此可见,良好的气息控制可以有效推动吹管音乐作品达到和谐的状态。通常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具备固定的结构格式,但其演奏的旋律、速度,以及演奏者的演奏力度、演奏情绪,都是有据可循的。这些演奏的规律是由乐器本身和乐曲的特性,因此每首乐曲都有不同的韵律,每个演奏者的风格也会为其创造出不同的韵律,这正是民族音乐作品韵律美的完美体现。
此外,在一首完整的管乐类作品中,出现的所有音乐元素都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中国的民族音乐主要以旋律为主,更加强调和讲究乐器的个性,每一样器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以前人们记谱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都是靠心口传授,所以演奏者会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演奏习惯,而且很多都是即兴表演和创作,在演奏的过程中会凭借自己的理解进行演奏。所以在中国的音乐合奏中,演奏者和乐器都充满个性。作曲家在创作这首曲目时,需要根据听众的感情起伏规律,让每一个音符、每一段音段都可以组成形式多样的乐曲片段。一个个片段相连接,最终又构成了一个情节波澜起伏、结构严谨完整的作品整体,这离不开作曲家对音乐韵律、整体和谐度的反复斟酌。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也需要从听众的角度出发,在全面认识并理解作曲家创作理念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作品的旋律与节奏变化,同时还要从音乐的本体结构入手,深入探究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充分体现钢琴音乐的韵律美。
三、吹管类乐器的气韵表达
韵律是民族音乐作品的灵魂,气息是吹管类乐器的重要实现途径,因此气韵结合对吹管类乐器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演奏者通过对气息的调控,最终实现对韵律的表现,因此气息是演奏者表达吹管月去灵魂的重要途径。气韵合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乐曲表演中情感的自然流露。演奏者在演奏吹管类乐器时,不仅仅会为听众们带来听觉上的盛宴,更要通过其所演奏的作品,向听众传递作品中蕴藏的情感,使听众能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与演奏者和创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想要实现吹管乐器的气韵之美,首先对演奏者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演奏者要先明确作品的内在深意,并自己的理解,实现演奏者本人与作品内涵的有机融合。一旦做到这一点,整个演奏过程便打破了乐器演奏的境界,而是实现了利用乐器演奏的力量,将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倾诉出来,将吹管类乐器的韵律呈现在听众的眼前。很多优秀的吹管类乐器艺术家认为,吹管类乐器演奏是一种的“本能”反应,这其中蕴含着钢琴演奏者不自觉的演奏行为和情感注入,是演奏者在个人情感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感性行为,这也解释了气韵是依靠演奏者本身创造而成的这一观点。除了对作品产生高度情感的共鸣,演奏者必须掌握高超的气息控制能力以及熟练的肌肉运用能力。只有技术娴熟的演奏者,才能有效控制演奏过程中的肌肉变化和气息走向,并通过自己严密的把控将作品的技术性达到最高要求,这样既保证了吹奏的准确性,也使演奏者更容易进入自然、放松的心理,进而向听众传达更为浓厚的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器乐个性鲜明,每一个器乐都有着浓厚的文化背景,不同器乐的演奏风格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所以要求演奏者们必须充分掌握对气息的把控技巧,进而做到对吹管乐器音色、音准还有音调上的精准控制,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最终形成的音乐是优美动听、具有浓厚气韵风采的。
参考文献:
[1]雷玉瑶.少数民族吹管乐器中的瑰宝——对彝族民间乐器莫轰的考察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6):4-6.
[2]马雁.倡导返璞归真,实施有效教学——记民族吹管乐器演奏家张文俊对傣族葫芦丝音乐的研究[J].民族音乐,2017(2):77-79.
[3]储玮.多媒体网络资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八音之乐》教学案例及反思[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5(1):43-46.
[4]陈歆.玉屏箫笛的演变历程及箫笛文化——玉屏箫笛获得巴拿马国际金奖100周年[J].人大论坛,2015(7):59-60.
[5]董心悦.传统民族吹管乐器教学课程在湖北省高校中的实施——以创建竹笛室内乐团为例[J].北方音樂,2018(20):239-240.
[6]一丁.乐器改革结硕果,边疆乐坛展新容——我省获“文化部科技进步奖”改革乐器项目简介[J].民族艺术研究,2019(3):77-79.
[7]姚健华.魂萦箫中三千曲,鹧鸪啼时不忍听 从《姑苏行》《鹧鸪飞》观南派笛曲[J].音乐爱好者,2019(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