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然
摘要:会展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会展不仅是空间和场地的利用,更是一门环境规划的艺术,是以展览为平台形成人与环境、文化、社会和商品多元化互动交流的形式。而无障碍设计在整体的会展空间环境设计中占据关键的位置。该设计可以解决会展空间环境无障碍设计不合理、不规范的问题,确保残障人员能够平等、便利地参与会展活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会展空间环境无障碍设计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物理无障碍设计和心理无障碍设计的方案,让会展的空间环境设计处处突显人文关怀的蕴意。
关键词:会展空间;无障碍设计;规划艺术;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经济文化平台的会展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比起国外的会展空间设计,我国空间的无障碍设计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在现有的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无障碍设计不具备规范的细节,难以发挥其应用的效益;其二是无障碍设计过多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一些标准和细节都是参照国外,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保障我国的残障群体、老年和儿童等弱势群体都能公平地参与会展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会展空间环境的无障碍设计,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会展空间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的意义
会展空间环境的设计理念是让所有参会人员都能享受到会展带来的经济、文化、娱乐以及环境艺术的互动和交流。会展不仅是空间功能的利用,也是整体会展环境艺术的全民共享。但我国的残障人和老年人口占人口比例很大,怎样让这些相对的弱势群体公平地参与到会展活动和会展的经济、文化、环境艺术的共享中,是会展空间环境设计者必须严肃面对的课题。除了传统的弱势群体划分之外,另一些群体也是必须考虑的,比如外国的参会人员因为习俗、语言等诸多因素,导致其参会的活动受到制约,这种情况也是需要特殊关照的[1]。由此,会展空间环境中的无障碍设计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仅要在物理条件上实现无障碍,更要在环境艺术感受上无障碍。
三、物理无障碍设计研究
(一)出入口的无障碍设计
出入口无障碍整体设计包括材料选择、细部构造、道路形式、标识设置等。为了确保轮椅能无障碍出入,出入口的设计必须采用坡道加楼梯相结合的方式;在盲道的设置上必须从室外延伸到室内位置且容易辨识。注重细部构造的设计,坡度不能超1:10;不能低于1200mm的净宽度;为了方便轮椅回旋,入口与坡道的连接位置必须留有1500mm×1500mm的面積,同时在检票口设置净宽超过900毫米的轮椅通道;另外,轮椅坡道设置还要有相应的扶手、坡道转折处设置休息平台;在扶手的设计上要保持终点与起点处顺延0.3米以上。展厅的出入口宽度不能低于1200毫米,确保轮椅的顺利通行。在出入口建造的材料选择上,本着利用接缝小的地砖、平整的材料,杜绝拐杖和轮椅被卡住。必须设置大而清晰的出入口标识,同时要有设施的信息提示,比如带频闪和声音的指示灯。
(二)内部交通无障碍设计
地面、通道、电梯等构成会展空间的内部交通设施。在这些地方设置无障碍导向性很明确。展厅内不行通道的净宽要超过1800毫米,地面确保不滑、较小的反光,避免采用厚地毯。走廊和通道的拐角位置应该做成曲面或切角,不要出现死角。针对会展空间有电梯需求的,必须在靠近大厅的入口处配备无障碍电梯,更要配备醒目的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识。电梯门洞的净宽度必须超过900毫米,务必安装电梯紧急呼叫按钮,电钮安装高度为900—1100毫米之间,方便坐轮椅者使用。
(三)无障碍的卫生设施设计
该设计包括无障卫生间、母婴儿童的卫生设施等。卫生间内的无障碍厕所必须设置无障碍标识。针对大型的会展空间,厕所的入口设计必须方便轮椅的进出及回旋,入口和通道直径不能低于1500毫米。男、女卫生间的无障碍设施不能低于一个厕位和洗手池。男卫生间还要设置无障碍小便器。卫生间要做好防滑设施,地面确保无积水。大型会展空间必须设置哺乳室,卫生间要有相应的儿童洗手台以及儿童小便池。
四、心理无障碍设计研究
会展空间环境的设计不仅要保证弱势群体在物理行为上享受无障碍,更要探索让残障者在心理感受无障碍的设计,具体措施是在会展环境空间里给残障群体提供合理的帮助,让他们树立起与正常人的平等意识,尽量不让他们感受到特殊保护的痕迹,让他们逐渐消除心中的自卑和“差异感”,该设计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设施消除法
该措施的实质是借助硬件设施消除残障人士心中的“差异感”。通用设计的提出者罗纳德·梅斯,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通用设计的设计理念中提出了最著名的平等使用原则[2]。该原则的宗旨就是不区分特定族群与对象,在使用方式上一致而平等。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所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就应用了平等使用的原则。从外观看,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形态就是一个倒立的漏斗;基于内部的螺旋形坡道,完全呈现外部向上、向外螺旋式上升。博物馆的中间部分是开场的空间,采光设施是圆顶的玻璃,内部的曲线和斜坡直达展馆的六层。3%坡度构成的坡道缓慢上升的态势恰似一个巨型的螺旋楼梯,参观者按照既定的路线完成无障碍垂直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清晰地欣赏馆内的艺术展品。该展馆内部的上升结构在设计理念上以螺旋形坡道取代传统的台阶楼梯,让残障群体可以和健全人以相同的方式体验展品和空间环境的艺术魅力,没有任何差异地置身在艺术氛围的感受中[3]。这种独特的会展空间设计虽然某种程度影响健康群体的观展舒适度,却真正可以满足轮椅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消除了他们心理的“差异感”。
(二)行为消除法
行为消除法就是利用不同的行为消除残障群体心理上的“差异感”。该措施同样是基于弱势群体的心理感受的出发点。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就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论述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类: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具备从低到高的需求排序,弱势群体在环境空间里使用无障碍设施时,首先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得到最基本的满足,进而逐渐递进式地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享受获得尊重感、体现自己价值的满足感、真正实现了人格尊严升华。比如,一些展会机构在对服务人员的培训过程中,让受训人员模拟残障人员亲自使用轮椅、拐杖等参观展览,让工作人员设身处地体验一下残障群体的心理感受与精神需求,避免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对待的“差异性”,真正有效地消除残障人员的心理障碍。再如,某博物馆特别设置了一个负责残障人服务的经理位置,保证对残障群体服务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因为他们真正了解这些特殊的群体具备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心理特征,要求博物馆的人员在对这些人进行服务和帮助之前征求他们的意见,出发点是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性,不能假设他们需要特殊的帮助,真正消除他们在参会过程中心理上的“差异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享受。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残障群体和弱势群体不仅和健全人有同样的享受娱乐活动的愿望,也应该具备同等的参与公共空间活动的权力。由此,在会展环境空间的设计中,我们必须以常态化的设计理念,将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同等重视,创造一个处处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和谐的会展环境,让残障人员和弱势群体都能公平地享受到会展环境的所有资源,真正和正常人一样融入经济、文化和娱乐的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友皓,高艺伦.国内无障碍设计实施的现状与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18(18):13.
[2]李非凡.从展示设计要素看当代展示设计新思路[J].设计,2018(15):137-139.
[3]张萌.展示设计的人性化设计[J].大众文艺,2017(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