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在我国的发展及传承时已经达几千年之久,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音乐行业的不断进步,琵琶与中国的传统音乐已经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是我国民族乐器的重要支柱之一。琵琶的演奏技法分为右手击法和左手技法,与其他乐器演奏相比较来看,实际演奏方式比较复杂,琵琶演奏技术的传承不仅需要重视弹奏技巧的传承,还需要结合实际社会发展进步及音乐环境变化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提升琵琶演奏的效果。挖掘其最更深一层的魅力。本文就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简单分析,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琵琶;演奏技法;创新;传承
一、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史
具有记载可知,琵琶及演奏传入我国的传承时间最早可以回顾到唐朝时期,距今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到公元七十世纪至九十世纪,我国的古诗词中开始出现对琵琶演奏的介绍,不管是宫廷的乐队演奏,还是民间的乐器表演都可以探寻到琵琶的痕迹。众所周知,白居易曾所作《琵琶行》,该诗中写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1]。本诗篇对于琵琶的演奏技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生动地表达出了琵琶的演奏效果以及音乐状态,可谓是琵琶演奏介绍中最为广泛传播和称赞的。曹宝以及其子曹才、其孙曹纲,是众所周知的著名琵琶演奏家,其祖孙三代在琵琶演奏中均取得了非常值得称赞的成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琵琶技法的描写均以称赞为主,琵琶手指弹法的首创人为西域的宫廷乐师裴神符,其在琵琶演奏中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且获得了当时唐太宗称赞。可见,唐朝时期是批发琵琶演奏盛行的重要时期,就现代众多历史文献中仍能够发现,介绍琵琶演奏技法的相关文章众多,对于琵琶演奏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知,琵琶演奏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性。明清时期是我国音乐行业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该时期不管是宫廷礼仪还是民间丧曲均已充分应用了各类乐器,而琵琶演奏在其中得到了广泛的赞扬,较常演奏的琵琶曲主要为《阳春白雪》以及《十面埋伏》等,此类乐曲在实际演奏中,对于琵琶演奏的技法要求均比较高,是我国优秀历史音乐文化中的珍宝。就现代琵琶演奏技法来看,主要的代表演奏家为刘天华以及刘德海先生,此两位先生在琵琶演奏时吸收了传统的琵琶技法,同时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改革,是促进琵琶技法发展的关键人物。
二、琵琶演奏技法的创新
(一)琵琶演奏技法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我国音乐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琵琶艺术的发展也得到了显著的促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间琵琶的演奏流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越来越多全新的流派出现,各个流派均有其独特的演奏方式以及相应的代表曲目。其传播较为广泛的主要为平湖派的主要代表演奏技法为右手技巧,代表演奏人为李方圆。重阳派的主要代表演奏技法为左手“吟揉”多样化,右 手使用“下出轮”,代表演奏人为沈肇州。20世纪中期,随着现代作曲行业的变化,对于琵琶的演奏及创作技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琵琶作品的演奏以及创作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较为鲜明的特点为该时期假指甲在琵琶演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播。“拳型轮”逐渐代替了“扇形轮”,此为20世纪琵琶演奏发展中较为鲜明的变化。
(二)琵琶演奏技法的创新
琵琶演奏技法的创新是琵琶发展的关键,演奏家在实际表演以及曲目创作过程中进行的更新迭代,能够为琵琶演奏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确保其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成长,不会被时代所抛弃。刘天华先生与刘德海先生在我国琵琶演奏中的地位均是无可取代的。其将琵琶演奏技法与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音乐相结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展现出了全新的琵琶表演艺术作品。刘德海先生还在传统演奏中进行了技法的创新,“反弹”“山口拨弦”以及“大指琶音”等琵琶演奏技法在琵琶演奏中的应用为琵琶弹奏带来了全新的展示[2]。经创新改进的琵琶演奏技法与传统技法之间各有优势和特点,但是创新改进之后的弹奏效果与传统弹奏技术相比更加丰富饱满,能够将琵琶的不同音色更加全面的展示出来,刚柔并济地对乐曲进行展示,提升琵琶演奏乐曲聆听者的愉悦感。
三、结语
综上可知,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不断的创新,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是音乐历史中的瑰宝,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进步,融入现代思维和审美观点,为琵琶演奏赋予全新的生命,确保琵琶艺术的长久发展。
參考文献:
[1]王杨.琵琶教学中演奏技法的继承探讨[J].明日风尚,2018(12):136.
[2]蒙培媛.浅谈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分析[J].丝路艺术,2018(1):114.
作者简介:江敏,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