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雕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此次的实地考察,对民间根雕艺人的深入采访,探索根雕艺术的制作流程,基于根雕市场的现状探究影响根雕艺术的因素。
关键词:根雕;民间艺人;艺术市场
一、根雕的历史发展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已经开始在木头上进行雕刻,并且使用树根、竹根等天然的木质材料来制作成饰品。在长期的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人類社会的实践和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开始出现了诸如根雕、插花、雕刻、书法、制陶、青铜器等艺术形式。
二、根雕的制作流程
在此次田野调查中,笔者采访的民间艺人徐仪兵介绍,一件好的根雕艺术作品的诞生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艺人要有一双巧手和对雕刻的纯熟技艺,这样才可以将平平无奇的原生材料化腐朽为神奇;其次根雕艺人需要对所创作的根雕艺术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他指出艺人一定要受过美术的熏陶从而提升对美的感知力。
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来说,构思立意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直接影响艺术品层次的高低。首先,不应急于着手雕琢,而是依照生活常识与经验,对其造型进行充分的观察与揣摩。同时,对于单个根材,应从众多方面,不同角度去审视。据师傅介绍,他会在心里对材料有一个初步的评估,在脑海中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更巧妙地雕刻木材以追求更自然的艺术效果,当然也包括思考材料本身的特质,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后续的创作里。
作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徐仪兵,他家里四代人都从事根雕,自幼接受家庭的熏陶,但是这种熏陶大部分还是来自长辈的口头传授和观摩,因此并没有专业系统的知识体系,更多的经验来自他从事了三十年有余的根雕艺术的实践活动。据其介绍,在拿到一个树根构思好形象之后,他会用铅笔在整个树根上钩一个大型,确定一下大的比例关系,比如头的位置和全身的大小,勾勒基本动态,然后用大雕刻刀雕刻大致形状,接着用锤子和雕刻刀结合去除不需要的部分,大形出来后用小雕刻刀再做深入雕刻,在深入刻画的同时还需要不断调整,等形象都出来了再做最后的精细雕刻,雕刻出最细小的部分,比如眼睛、衣纹等细节处。有的时候还要运用写实结合夸张的手法进行雕刻,并根据所雕刻的物体的特质,运用线刻、浮雕、透雕等雕刻手法,把惟妙惟肖的形象雕刻出来。师傅这几个作品是在原树根上雕刻的,因此成色都是原木独一无二的颜色和纹理,无论是质感还是色泽都很特别。
徐师傅还向我介绍了多种型号的雕刀、打磨器、电钻(头部会转)、小锥头和卡尺、锯,打磨器。一般说来进行木雕创作的工具,如锯、木锉、凿子、刻刀、扁铲、斧头、木钻、木锤、刨子等,都可以用来进行根雕创作。很多工具市场上并无售卖都是师傅自己制作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剪刀(剪枝用的剪刀)、刀子、毛刷、砂纸(布)、粗细布、棉纱、绳子等。
等打磨好就上保护漆,师傅更倾向于清漆,这样可以完好地呈现木头的颜色。有的也上蜡,但都是哑光的,这些都是为了接近自然效果。根雕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命名。一件根雕艺术作品的名字,不仅是作品表象的象征,更是作者与受众的一个纽带,可以使受众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所要抒发的情感。一个好的名字不仅可以令其更为广泛的传播,使受众更好地了解根雕作品寓意,也可以为其增值不少。
三、探究影响根雕发展的因素
(一)传承与创新发展
从根雕发展和传承的历史脉络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行中积聚了很多民间老艺人和能工巧匠。这些人,默默地毫无怨言地自觉承载着传承的重担,这就是匠人精神。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习俗的变化,掌握这项传统工艺技能的民间艺人逐渐开始走向老龄化,加上根雕工艺口手相传的传承特点,出现学艺者少、传承难的局面,甚至有些传统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徐仪兵师傅也提及了这一点。这也是根雕工艺局限在老一辈人的喜好上,与现代的审美趣味脱节的主要原因。在材料的运用上,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能把现代的技术在根雕艺术上进行体现;在传承的问题上,可以结合现代生活节奏,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对根艺产生兴趣。
(二)根雕艺术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民间老艺人沿用着老一辈的手工技艺,但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根艺被越来越少的人欣赏和接受,导致他们的经济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渐渐地放弃了本来的手工技艺另谋生活之路,这就间接地导致了传统民间工艺的流失。市场管理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市场管理直接决定了什么样的根雕作品可以进入市场,但是这些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这样导致根雕作品市场良莠不齐,有些收藏者也经常遇到物有所值、物不所值的问题。这样会降低人们的收藏积极性,导致市场不景气。
四、结论
对于现代根雕艺术家来说,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在秉持根艺的“天人合一”的原则同时,开创新的艺术形式。对于政府来说,想大力推广和兴盛文化事业,应当给予民间艺人适量的鼓励,激发民间艺术的积极性;最后最重要是的大众应该提升对传统工艺的审美,给予重视。这样可以激活根艺行业,给予根雕艺术家更大的鼓舞。
作者简介:沃茜茜,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