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瑜
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对唐代教坊及教坊音乐的研究,分析唐代教坊及教坊音乐对当时的音乐和现代音乐、音乐教育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部分引用及分析思考,认为唐代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段繁盛的时期,在此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得到空前发展。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均达到一个新高度,尤其是同时期专供皇家调遣的教坊音乐,则代表了唐代音乐发展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向,并对当时及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唐代教坊;机构设置;改革传承;音乐教育
一、教坊及唐代教坊的机构设置与职能
教坊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中国音乐的发展而演变。从有记载文献看,教坊最早应产生于曹魏时期甚或更早。葛恩專《唐代教坊的演变考述》认为“最早对教坊记录的文献看,三国曹魏时期已然有之。”笔者认为,教坊的产生是随着音乐发展需要,不断细化分工演变的,虽然有记载的教坊是在曹魏时期出现的,但与众多的音乐机构一样脱胎于之前更古老的音乐组织形式,如西汉时期的乐府。因此,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初期的教坊,也仅仅是宫廷音乐场所,或者是教坊的“雏形”。
职能明确的音乐机构在唐代得到了更好发展,为教坊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吴笛《唐代教坊研究》认为,“教坊正式产生于唐玄宗时期,它的出现使得俗乐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中国古代乐艺机构的分工也变得更加的细化、明确。教坊自唐代建立后,一直被后代所沿用,作为常设的乐艺机构,直到清雍正年间被合并、撤销,自此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作为教坊这一机构的起点,唐代的教坊在整个教坊的历史发展中起着范例的作用,给予后世机构的沿革以启迪。”唐代教坊作为专门乐艺机构,其出现和发展,让音乐管理更系统、规范,分工更明晰,音乐表现也更细腻。这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和相对稳定的机构设置,传承跨越数个朝代,其形式更是源远流长。与之前音乐机构相比,唐代教坊的出现开启了中国古代音乐从混乱走向规范和规范发展的先河。
唐代教坊也在不断改革、规范。扬子敬《唐代宫廷女子教育研究》说到,“教坊是唐代宫廷中专门负责娱乐歌舞活动,训练宫廷女子学习音乐舞蹈的机构,它隶属于宫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太常寺。”“《新唐书》第48卷中记载,唐高祖在位时就设立了教坊,后来武后经过改革,使得教坊脱离太常寺,成为独立的专为皇帝后宫娱乐的机构所在,教坊引进完备的乐师队伍。”可以看出,教坊原本是隶属于太常寺的专门音乐机构,经过不断改革、发展,成为独立的机构设置。
唐代教坊已经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冯青林《唐宋乐部制度研究》提到,“唐初的内教坊以中官充使,教习雅乐……随后唐玄宗时期,教坊规模有所扩大,开元二年置左右教坊,即外教坊,专掌俗乐。”可见,随时代发展,教坊职能也不断变化,但这一变化是向更细化、更专业的方面发展,不再是单一教导雅乐或俗乐,而是雅、俗共进。在不同时期,教坊的职能均有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其对中国音乐都有着多重积极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一类组织及设施相对完备的音乐机构,更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促进了中国音乐更高、更广、更深发展,在中国音乐历史上注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教坊对唐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教坊对唐代音乐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打通了人才进出的通道。唐朝是个融合的大时代,表现在音乐尤其是音乐人才方面,出现了少有的宽容,这种宽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的发展、融合。刘梦姣《唐代教坊女乐研究》认为,“教坊女乐为教坊的主要构成人员,具有代表性,她们身份卑贱,自幼习乐,既是音乐表演的载体,又是音乐的传播者,创造的多种新的艺术形式,为后世所传承。”教坊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音乐表演形式或一个场所,更是音乐传承和音乐人才的培训场所。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以出身论贵贱的封建社会,教坊乐人的选拔则更体现以真才实学为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坊则具有更进一步意义。另一方面,形成了纵向、横向两个方面的交流融合。在纵向上,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雅乐与俗乐共同进入宫廷,并在民间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融合态势;在横向上,从城市到乡村、从国内到国外,通过教坊把音乐影响传播扩散到各地,并通过这种形式,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发展。黄文韬《浅析教坊于唐戏融合发展的意义》认为,“于唐代教坊的存在,各种戏剧因子在这里交汇融合、发展创新,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两个维度的双向传播,教坊成了唐戏融合发展的集散地。”正是教坊对于俗乐和表演人员的宽容态度,使唐代的戏曲、音乐有了交流融合的平台,而且这种交流融合是自上而下,由宫廷开始的,这对唐朝音乐尤其是俗乐的发展无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代教坊音乐是雅乐与俗乐的结合,这种结合随时代不断发展。在这一时期,音乐迎来了全新发展,尤其是新兴的俗乐在观赏性及接受性上远超雅乐。教坊为统治者服务的本质,把俗乐带到了更高的层面。但是雅乐和俗乐的这种融合,也间接地促成了音乐文化的下移。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唐代教坊成了一个“中继站”,将大众中的俗乐与皇室中雅乐联系在一起,让音乐文化有了一个交流的场所。
三、教坊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及意义
教坊对现代音乐教育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其中的因材施教及人才选拔、考核机制等,都非常值得现代音乐教育传承、借鉴和创新发展。
人才选用、培养是现代音乐教育的核心。孙言芝《唐代教坊管理研究》讲,“教坊乐工的来源是非常复杂和丰富的,他们的生活很不尽人意,是病态封建社会下摧残的结果。”教坊的乐工来源广泛,既有各个阶层,也有各行各业,不论身份、出身,只要水平出众,就可登堂入殿成为教坊的一员。正因为这种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方式,教坊作为唐代重要的宫廷音乐机构,既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更推动了雅乐与俗乐深入融合,给了大众俗乐一次跃升发展的机会,也使唐代音乐艺术在多样性、生动性上更富生机和活力。当然,对现代音乐人来讲,当时的艺人令我们肃然起敬,应该用敬畏的心去理解他们,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依然坚持并给后人留下数不尽的优秀文化遗产。
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是现代音乐教育的关键。没有严格的制度,就没有规范的发展。赵言《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音乐教育考略》认为,“在教坊中,有经常性的对于学生和教师的考核,学生中有考核不合格者直接给予淘汰,教师中有考核不合格者,直接给予降级惩罚。甚至还有学生考核不合格,给予教师一定的惩罚。”可以看出,教坊的考核、奖惩十分严格,正是这种严格的教习形式,保证了高质量人才群体和表演,形成了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及这样机制下培养出的高水平乐人,不断带动教坊音乐并推动宫廷音乐繁荣发展。张丹阳《唐代教坊职官考补》中,对于教坊中的各种职官在前人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补充考证。[13]应该说,教坊严格的官员选拔制度,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教坊规范的人事制度,从而保证了教坊的专业性。在领导者选拔上,规范的制度是必要、必需的,这既是对机构规范管理的必然,也对音乐文化规范性传承有着强大助力。
规范的机构、管理设置是现代音乐教育的重点。唐代教坊音乐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规范的机构和管理。扬子敬《唐代宫廷女子教育研究》说到,“唐朝除了教坊是音乐机构外,还有梨园,也是承担宫廷音乐娱乐和教育活动的场所。这么完善的音乐教育机构,为唐朝音乐歌舞的盛世到来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前提条件。”笔者认为,梨园与教坊即并行,也是延伸,在教坊中选择演奏与表演技艺较高的人员,进入梨园以满足当时统治者特殊音乐需求。虽然这也是封建社会不平等的体现,但就音乐机构的设立及全面发展而言,有着不小的意义。同样,对后世音乐机构、管理层次的设立及官职等级、人才选拔等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坊对后世的影响远超之前的音乐机构。
音乐的教育传承在音乐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正是有了人才基础、制度规范、机构保障等基础因素,唐代教坊的存在不仅在统治阶级层面,更重要的是给了底层大众一个强而有力的音乐扩展与传承平台,让初始的音乐教育以一种有序的形式得以规范,使音乐的教育和传承不再笼统,而是一步步地走向严谨,并在这个过程中,以理论的形式指导着音乐走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四、结论
通过文献查找与个人思考,对不同专家学者的思想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在中国漫长的音乐长河中,教坊的出现无疑留下了不朽的波涛,无论是制度方面的借鉴及音乐教习方面的方式与态度,还是音乐文化的传承,抑或是音乐交流与融合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在整个中国音乐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唐代教坊虽然存在着诸如人才选拔不公、乐人地位低下、取悦封建统治者等弊端,但瑕不掩瑜,它的历史光辉依然闪闪发光,留下的丰厚遗存更值得并迫切需要我们新时代的音乐教育人去做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丹阳.唐代教坊与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7.
[2]张之为.唐代大曲、小曲、曲子概念及相关问题新探——基于《大日本史·礼乐志》与《教坊记》的考察[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3):57-62.
[3]于露.论唐代诸教坊形质(上)[J].黄河之声,2010(11):84-86.
[4]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7(1):79-83.
[5]葛恩专.唐代教坊的演变考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01):48-52.
[6]吴笛.唐代教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7]杨子敬.唐代宫廷女子教育研究[D].山西大学,2016.
[8]冯青林.唐宋乐部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4.
[9]刘梦姣.唐代教坊女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10]黄文韬.浅析教坊于唐戏融合发展的意义[J].戏剧之家,2017(21):9-10.
[11]孙言芝.唐代教坊管理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
[12]赵言.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音樂教育考略[D].西安音乐学院,2017.
[13]张丹阳.唐代教坊职官考补[J].中国音乐学,2016(02):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