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传承,有其独特的魅力。目前国内合唱等多声部音乐的发展盛行,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古人在礼乐的应用中是否也使用了多声部呢?其形态又是怎样的呢?本着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来看,笔者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挖掘古代礼乐形态中的多声部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多声部;礼乐;应用
一、礼乐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周公制礼,礼轶百神,而定其祀典。”(《宋元戏曲考》)为巩固封建制度,周朝制定了对中国文化传统影响深远的礼乐制度,它将祭祀的类别和用途分为五种:吉礼、嘉礼、军礼、兵礼、凶礼,使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严格按照“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巫风盛行,王逸《楚辞章句》曰:“楚国南部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做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此时各地俗乐的兴盛,卿大夫在争权夺位的过程中僭用诸侯甚至是天子之礼,加之在百家争鸣、学术风气的活跃的时代,人们逐渐打破“礼不下庶人”的社会制度,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但儒家学派孔子“克己复礼”主张在礼乐制度方面“吾从周”,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被汉武帝所采纳,逐渐巩固了礼乐制度在国家层面的地位。随后的几千年里,礼乐制度一直作为国家政治形态存在于各个朝代之中,他们在传承和发展着。
二、礼乐的多功能性
(一)礼乐,是与国家礼制和民间礼俗仪式相须固化为用的音乐形态,它拥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特征,其中礼和乐相须以为用,以无声礼器和有声礼器为载体进行祭祀仪式,在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中,音乐的传播方式严格按照礼乐制度来执行,礼乐的首要功能便是用作国家祭祀,在当时的社会发展生产力低下、人们也没有科学认知的一种环境下,人们通过仪式等行为,将音乐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方式,用以祈求来年国家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二)礼乐的第二个功能是对自己的子民和臣子进行教化,其中的礼包含多种含义,如:君臣之间的关系、仁义道德品质、社会制度、祭祀鬼神的规则等。礼与乐的相须为用,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王室的兴衰从此便离不开礼乐的规范,它是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教工具。
(三)礼乐的第三个功能用于对“国子”和人才的教育,国家专门设立音乐教育机构,通过在礼乐的仪式中培养他们亲近社会、和亲、和顺和和敬的情感,在培养“国子”及人才的音乐素养和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大批乐师,乐师的级别同时还并伴随着层层考核和筛选。
(四)王公贵族的享乐也是礼乐其中的功能之一。王、诸侯、卿大夫、士所享用的音乐编制分别按四面(宫悬)、三面(轩悬)、二面(判悬)、一面(特悬)来分配,任何人不得僭越。
三、多声部音乐形态在礼乐中的应用方式
多聲部即在音乐进行过程中,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的不同旋律声部。古代的金石丝竹之乐,便是一个多声部的概念。在古代没有音响资料留存的状况下,我们只能依靠流传下来的古籍和墓中出土文物来结合判断。例如,出土于湖北省随县的擂鼓墩遗址中的曾侯乙编钟就是三面编制。从湖北叶家山曾侯谏和文峰塔曾侯舆墓出土的铭文来看,曾侯乙是一位姬姓侯,三面形制也刚好符合古代的轩悬规格,曾侯乙墓为墓主人陪葬的场面,很有可能是当时生前享用音乐的场面,曾侯乙墓共分为北、东、西、中四个墓室,东室有十弦琴、五弦琴、瑟、笙、悬鼓,可能用于房中乐,中室可能是按墓主人生前的宴乐摆放,其中有礼器、编钟、编磬、建鼓、篪、笙、排箫、瑟等,当时金石领衔的乐队组合是礼乐仪式的必备,士以上的社会阶层将该乐队领衔的金石类的有声乐器如同它种礼器一样成为代表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权力的重器,由此可见此种金石之乐的乐队编制酷似现代的民乐队的乐器编制,呈现给我们的俨然是一个乐器种类相对齐全的多声部的乐队配置,而在战国时期多声部音乐已经应用在很多场合了,更可贵的是当时聪明的古人已经懂得利用乐器摆放位置的方式来制造不同的音响效果。
四、总结
纵观历史发展历程,礼是一个不断“下移”的过程,由于礼乐本身所带有的神圣性,使得大量的词牌、曲牌、演唱演奏形式、仪式等均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和传承,随着我国民族迁徙、乐籍制度的解体,大量曾经在宫廷和高级别官府担任乐师的艺人流落到民间,在我国少数民族直到今日还有多声部形态音乐存在,这是先辈们几千年创作融合之下的产物,在历史传承下我们也应当关注到现今活态传承之下的声音状态,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走向更深层次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李宏锋.礼崩乐盛—以春秋战国为中心的礼乐关系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项阳.接通的意义—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窦一凡(1994.7-),女,汉族,研究生在读,南昌航空大学,研究方向为合唱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