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行为方式与音乐审美风格的关系

2019-10-12 14:19张金若
艺术大观 2019年19期
关键词:茉莉花民歌

张金若

摘要:哲学研究的第一性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音乐的存在问题也是属于音乐领域第一性的问题。音乐的存在方式由三个要素组成,包括形态,意识,行为这三个方面。这三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音乐实践中音乐审美,音乐风格,音乐形态的变化。民歌《茉莉花》是人们所熟知的一首歌曲,我们所经常听到的是江苏民歌的版本,该版本曲调婉转悠扬,旋律甜美动人。实际上《茉莉花》这首歌曲在传唱至其他省份时,因为风俗习惯等不同而产生了带有各地域特色的《茉莉花》。本文主要以不同省份版本的《茉莉花》为例,浅析音乐行为方式和音乐审美的关系。

关键词:音乐行为;音乐审美风格;民歌《茉莉花》

一、音乐三要素之音乐行为

音乐三要素中音乐行为可以分为操作行为和参与行为两种。“所谓操作行为主要指音乐技术上的操作行为;音乐参与行为的存在从理论上讲必然包括操作行为,但是不限于操作行为,而是包括了所有与音乐活动相关的行为。”通俗地讲,操作行为主要指音乐表演中的技巧性行为,如弹琴时用到的技巧;音乐参与行为的范围较广不止包括演奏技巧,还包括如音乐制作音乐创作等非表演但和音乐有关的行为, 而影响音乐行为的方式有很多。“这是因为,在文化的参与行为中,实际上通过人在观念,情感,行为,诸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对音乐的形态构成产生影响。” 一是从主观方面看,影响音乐行为的因素有情感,观念,行为,性格等,如不同音乐家在演奏同一首作品时,对作品的处理都是各有风格的,因为性格不同,观念不同;同一音乐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演奏同一首乐曲,他对作品的处理依旧会有所不同,因为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阅历不同,对乐曲的感受自然不同。二是从客观方面看,影响音乐行为的因素有文化,环境等。较典型的例子有中国的乐器基本上都是独奏乐器,音乐为单声部主调音乐,注重写意,留白;西方乐器有独奏有伴奏,音乐以多声部音乐为主,注重严谨,注重和声。这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有着绝大关系的。以上的这些影响音乐行为方式的因素都可以归入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的另外两个因素:意识和形态中,同样,意识,或者形态也都受其他两种所影响,因此,这三者是相辅相成存在而不可分割的。“只是在具體的分析中,才会显得在何种情况下,为了说明一种音乐美的存在,而强调其中有一种或几种要素起着重要作用。”因而,笔者仅从音行为方式方面浅析与音乐审美风格的关系。

二、以《茉莉花》为例浅析音乐行为方式与音乐审美风格的关系

《茉莉花》又叫“鲜花调”,五声调式,起承转合的结构,具有小调的特征,在全国流传甚广,为大家所喜爱,甚至还流传至国外,使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写出了有中国曲调的歌剧。因为地域流传广泛,而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有各地区的风格,因而《茉莉花》在不同的地域上有着不同的风格,色彩差异。最著名的三个版本是江苏,河北和辽宁。

(一)江苏地区位于我国的南部,是《茉莉花》是最被大家所认可的。江苏地区的《茉莉花》带着南方特有的细腻唱腔,吴侬软语,歌词含蓄,听起来非常的温柔可人,多以平均的十六分音符来进行,音乐旋律以级进,小跳为主,婉转流畅,充满着南方山清水秀,小桥流水的细腻温婉,这样的音乐审美,是适用在几乎所有南方歌曲上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温暖的环境下产生的乐器也是温柔的,扬琴,柳琴,月琴,竹笛等丝竹乐器,声音华丽,清脆婉转引导了这样的音乐审美。这些音乐审美影响了该地区人们的音乐参与行为,音乐参与行为又反作用于人们的音乐审美。

(二)河北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部,该地区的《茉莉花》唱腔带有一丝中原地区梆子腔和中原人说话的韵味,旋律跳进增多,虽然趋于钢直和干脆,但还是比较婉转明朗的。河北地区的《茉莉花》句幅变长,拖腔变多,字前的装饰音也变多,歌词也较平铺直叙,体现了中原人在巍巍山脉的影响下形成的爽朗大方的性格。中原的乐器以唢呐,二胡,鼓等声音高亢嘹亮或音色沉厚的乐器,这是中原人特有的朴实的声音,是黄河水,黄土地,挺拔青山所孕育出的声响。

(三)辽宁位于我国的北部东三省地区,有着寒冷的气候,肥沃的黑土地,被资源丰富的长白山脉和大小兴安岭所环绕。东北地区的《茉莉花》除了极个别的音调以外,调式也由徴调式转为商调式,已经见不到江苏《茉莉花》的影子了,二者有极大的差异。东北地区的《茉莉花》唱腔中有着东北二人转的感觉,且歌词富有生活化气息,歌词中有非常多的如“啦”,“哎咿呀”“哎呀哎嘿呦”等语气词,旋律随也婉转但有很多大跳,音符多以附点音符,切分节奏为主,极具东北地区歌舞音乐特点。在乐器方面的使用和河北地区有着相似之处,以唢呐为主声音高亢。

当然,随着音乐审美的改变,音乐行为也会发生改变。如,几十年前的歌曲配乐曲调,放在今天那是远远满足不了现在人们的耳朵的,而在那个时代,人们却是满足的。随着地域由南向北的推进,《茉莉花》的音乐审美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同一部音乐作品,也就是有着相同形态的音乐作品来谈何以其审美的表现,乃至最后起音乐美的存在方式会改变。这里的主要原因当然要从音乐行为的改变中去找。”因此,同一首歌曲,由于参与行为的不同,歌曲本身的审美风格,审美情感,乐曲形态也会不同。当然,音乐存在的三要素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能脱离另外两个要素而单独存在。

三、结束语

除了这三个地方以外,还有陕西,山西,四川等许多地方都有带着自己地方特色,旋律多样,但表现内容,歌词大致一样的《茉莉花》。《乐记》曾记载:“凡音之起,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而音乐的魅力在于传情,在于传神。不同的音乐行为传达出了不同地区对同一首乐曲的不同审美,而这样的音乐审美又重新地回馈给有着不同特色音乐行为。音乐行为的改变,可以促进音乐审美意识的改变,进而导致音乐内涵的变化。音乐审美的改变也会反作用于音乐行为,促进音乐行为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修海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茉莉花民歌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茉莉花
茉莉花
茉莉花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
我愿化做洁白的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