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畲族服饰文化符号可持续开发与设计探究

2019-10-12 14:19罗岐熟
艺术大观 2019年19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

罗岐熟

摘要:以岭南地区畲族服饰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畲族服饰的发展现状与研究意义,分析畲族服饰的文化特点,提炼畲族服饰的文化符号,并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开发,使传统畲族服饰能够生活化、品牌化,贴合时代,可持续发展,并焕发出新的风采。

关键词:畲族服饰;文化符号;可持续开发与设计

岭南地区文化大体是由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组成。与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同,岭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尽管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时刻,但时至今日,却成为岭南文化中最薄弱的一环。畲族文化是岭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畲族作为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游耕民族之一,古时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文化传承已有一千多年历史。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在岭南地区主要分布在潮州市凤凰山、汕尾市海丰县莲花山和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等三山一带各县,广州市增城区也是畲族安居的地方。由于畲族人民与汉族交错杂居在一起,形成了与汉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插花式分布状况,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面临着被汉文化冲击、融合、同化、消失、绝迹的危险。因此,对畲民族文化的抢救已经刻不容缓。但对畲族文化的保护与抢救不仅仅是建几所博物馆,培养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是开发几个民族旅游景点,民族文化需要“载体”,经济与产业的发展需要“支点”,服饰便是民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载体,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支点”。就畲族而已,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与“文化符号”。

如何让畲族服饰文化符号“支点式”“有机更新”“系统”地融入新社会、新经济的发展之中,挖掘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并实现“可持续开发与设计”软性生长,是当务之急。

一、岭南畲族服饰的现状分析

经过对岭南地区畲乡的实地考察调研发现,畲乡民族服饰现存两点问题:其一是畲乡村落里保存下来的传统服饰已经很少,样式单调,色彩陈旧,工艺简单,无法准确反映出整体畲族服饰的历史风貌。其二是在强大汉文化的冲击与同化下,畲族服饰这个文化符号正在消失,时至今日,许多畲族人群几乎已经摒弃畲族传统服饰,只有在三月三一些民族节日或表演活动中才会穿着和展现传统服饰,这对于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另外,由于畲族服饰的制作大多都是在手工作坊中由手工艺人亲手制作而成,伴随着从事手工艺这方面人才的大量锐减,手工刺绣、编织彩带等大量手工缝制的畲族服饰慢慢被淘汰出局。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族变迁、历史发展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老式的畲族服饰与现代生活节奏格格不入,相比现代化的成衣业,民族服饰毫无竞争力,因此,对畲族服饰元素的现代化改造与改良,使之能与现代结合,可持续地开发设计与传承,显得更加迫在眉睫。

二、岭南畲族服饰可持续开发与设计的必要性

(一)岭南畲族服饰文化符号的研究符合我国文化发展战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引领、精神支柱、道德教养、知识哺育,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区别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重要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看出,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这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

岭南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畲族服饰则是穿在身上的畲族历史、文化和艺术,因此,研究畲族服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研究畲族的历史与文化。畲族服饰蕴含着众多的文化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畲族的生存方式、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审美心理、艺术传统。如畲族的“畲”字,就是“刀耕火种”的意思,畲族服饰便是按照这种“刀耕火种”的生存方式的需要而设计的,穿短裤、打绑腿、束围裙、绣鸟兽等装束都是便于山地劳动;再如畲族推崇“凤凰装”、对“凤凰”图腾纹样的尊崇则是源于宗教礼仪,衣着尚黑(青)、鲜艳的编织彩带、多彩的衣饰刺绣则彰显畲族强烈的民族心理等。因此,深度发掘和研究丰富多彩的畲族服饰文化符号,对其在现代品牌服装产业中进行重塑与应用,对广东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弘扬优秀文化、促进文化发展、提高我国民族服饰在国际上的地位、加深世界对我国民族及其服饰的认识意义重大,对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岭南畲族服饰文化符号的研究对区域经济与服饰产业的发展有重大的促进意义

对岭南畲族服饰文化符号的研究,其中一个目的是希望借助岭南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提升地方品牌服装设计的文化内涵、促进服装产业的升级发展、增强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促进广东区域的经济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对经济与产业的促进作用可以用经济学“内生增长”理论解释。

内生增长理论被称为“内生技术增长理论”,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M.Romer)创建。罗默在1986年《收益递增与长期经济增长》(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一文中提出“內生技术创新的力量可以突破收益递减的规律,实现资本收益递增,所以投资技术比投资其他经济要素更有价值。”从这个理论角度出发,经济增长的源泉由外生转化为内生,而具有活态性、地域性、民族性、原创性的畲族服饰民族文化可以被看作是能促进地区经济与产业长期增长的内生性原动力,同时也是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发展中所实现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如图1所示。

三、畲族服饰产品可持续开发与设计思路

(一)基于服装产业化生产,开发生活化畲族服饰

畲族服饰文化符号作为地区增长的内生资源,在服装产品可持续开发与设计中的意义重大,能够有效地与地方服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进步。如具有鲜明畲族民族特色的纹样、刺绣、织带等,造型新颖,色泽古朴,制作精美、别致,如利用先进技术稍加改进,运用在服装设计上使之商品化、产业化、大众化、生活化,便是对经济的一大促进。而且这种促进非借助外部力量,而是结合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发展实际,挖掘和重塑民族内部文化符号来进行,这样可以实现民族文化产业与服装产业的深度融合,完成“文化的有机更新与软性持续生长”。

(二)提炼畲族服饰典型文化符号,重构品牌型畲族服饰

品牌服装设计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着文化的当代性,但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愈来愈使人与传统的地域空间分离,地域文化的特点逐渐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趋同,文化的多样性遭受扼杀。随着人们的文化觉醒,对服装产品的时尚、个性、人文内涵追求越来越多,传统少数服饰中的款式、纹样、图案、织、绣、编、印等具有人情味和个性的文化符号,愈来愈受人们的重视与喜爱,成为国际T台设计师们热衷的设计灵感来源,越来越多品牌在其时装发布会上,都会尝试运用丰富多彩的设计语言重新表现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符号的形式与内涵。岭南畲族服饰文化符号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对形成具备现代畲族符号的服饰开发与设计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如在Etro2014秋冬装的设计中,在袖口、领口处把畲族织带形式进行重新组合,畲族织带的使用与装饰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再如畲族女子凤凰头饰的颜色和钉珠工艺,与Kenzo毛织设计非常相似,花型具有层叠效果,在层叠之中增加珠片,有立体层次感,颜色的搭配上与畲族的发饰相似,总体是将畲族女子的头饰通过工艺和颜色的改进达到运用的效果。

四、总结

只有从新视角,如本文从文化学和符号学的角度研究畲族服饰中文化符号的内在含义,并遵循现代商业活动的发展规律,运用经济学“内生增长”理论,提出对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符号元素与现代服装开发与设计做一次深入、系统、有机结合的探索,活化畲族服饰中优秀的款式造型、款式结构、色彩、纹样、编织工艺、刺绣工艺等文化符号元素,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加工改造,改造出可持续开发与设计的产品,设计开发出生活化、符合时代精神的时尚民族产品,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畲族服饰才不会随着时间年轮的前行而被遗忘在时光的隧道中。

参考文献:

[1]缪鸳鸯.可持续化发展的少数民族服装开发与实践——以湖州安吉郎村畲族为例[J].现代交际,2010(4):69-70.

[2]于爱玲.基于畲族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5.

[3]邱慧靈.畲族服饰文化符号的应用设计[D].浙江理工大学,2014.

[4]周莹.指尖上的艺术[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5]陈红玲,陈文捷.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4):173-176.

[6]施联朱.畲族研究论文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
《饥饿游戏3:嘲笑鸟》中的文化符号
当代竹构建筑的表现与应用探究
古镇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符号挖掘与运用研究
以中国服饰文化为设计元素的生活创意品研究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文化符号理念的城市色彩形象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