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歌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民歌;民俗;特征
一、民歌与民俗文化
民歌,指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即指民族民间歌曲。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并兼具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民歌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足迹,更是一种全方位体现民俗文化的载体。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在生活中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
在民歌中,可探知民俗的文化象征以及发展軌迹,同时民俗文化对于民歌的形成及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音乐人类学》中提道:“民族音乐学家的目标不仅是理解作为构造性声音的音乐,还有理解作为人类行为的音乐。”在乐、人、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审视民族音乐,从“音乐形态”到“文化阐释”更为全面的研究民歌对民俗文化的表达及展示,从“技术分析”到“整体研究”阐述民俗文化对于民族音乐的形成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以丰富的民俗为背景的活动中,民歌以某种具体的、象征性的模式贯穿于整个民俗活动之中。民歌的形成、传承、发展以及使用等也都贯穿了民俗文化,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民歌的传承首先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民歌应从民俗文化入手。
二、贵州民歌中的风土人情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居住在贵州高原上的主要有汉、苗、布依、侗、彝、水、仡佬、瑶、土家等民族。基于多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以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即使在一个民族范畴内,因其历史渊源、族群支系、聚落分布、方言土语、社会经济形态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其民族文化及民俗风情大相径庭,各民族的民歌也以不同色彩的小型块状层次结构呈现。
纵观贵州的历史发展,由于高原人文生态环境的封闭性及特殊性,导致社会经济及变革进程缓慢,导致很多古风遗俗完好留存,从而使贵州的民歌具有更为深重的民俗历史烙印。因此,以民俗文化为线索,探究民歌的文化象征性是理解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贵州的民俗事项除了婚丧嫁娶,祝寿生子,立房建屋等,还有很多大规模民间节日及祭祀活动。例如苗族的芦笙节、龙船节、四月八,布依族的玩山节、六月六、土家族地过赶年等。在这些多姿多彩的节日活动中,最有特点,最富有吸引力的当属歌唱,很多节庆活动其实就是一个盛大的民族歌会,在这些不同的节日里,民歌百花齐放,不仅美化了本民族的节日,同时又促进了民歌文化的吸收、融合和发展。通过民歌,我们可以清晰明白的了解这个民族的主要民俗活动,以及民族发展历史。
以侗族大歌为例,我们可以窥探民歌与民俗文化的内在联系。
侗族大歌以优美抒情、平和悦耳的旋律以及和谐协调的和声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纯正古朴的民间多声部合唱,闻名于世,是世界民族音乐中的一枚瑰宝。这魅力无穷的音乐出自一个酷爱唱歌的民族——侗族。
侗族人民热情好客,各种群体性的活动较为频繁,无论是村寨与村寨间的互动,青年男女间的相互来往,还是喜庆大事,都离不开群体性的歌唱。侗家人的迎宾仪式风趣别致,隆重欢乐,他们的“嘠莎困”(拦路歌)便是传统习俗。每当客人进入主人家的必经路口或门楼之前,就会遇到主人用板凳、纺车、木柴、竹竿、绳索等东西设置的障碍。主人家的青年男女就会拦着客人唱起“拦路歌”,并把拦路的理由唱出来,如“新人进寨不安宁”,“新人进寨鸡鸭不生蛋”等,客人唱起“开路歌”对答后,方可进入寨子。你来我往,都是群体演唱,场面气氛十分热烈。歌曲均为即兴创作,内容也非常诙谐逗趣,幽默生动。这种特殊的迎宾仪式,让住客双方的感情更加融洽。待客人进寨之后,又在鼓楼前、歌坪中用歌唱的形式相互祝贺,抒发彼此的友爱之情。活动结束,在客人离去时,主人又会唱起“拦路歌”以示挽留,并且也要客人一一作答,通过这种方式充分抒发惜别之情,出寨“拦路歌”也是侗家人的传统送客礼节。
此外,侗家每年的大型节庆集会,如“赶春社”“扳跤节”“采桑节”“吃姊妹饭”“赶歌坪”“赛芦笙”“平安节”等,每个节日都会根据其特定的内容,以群体对歌的形式演唱不同的歌曲。为了适应不同的场合及节日,侗家人按年龄及性别组成了歌队,这种组织形式是侗族民俗文化的必然产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民歌的探究首先是从社会民俗文化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入手,是对民歌研究的中心部分。民俗与民歌二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脱离民俗的民歌,以及没有民歌的民俗都是不完美的。贵州民歌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通过民歌的探究,为贵州民俗文化的整体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平台。民俗文化是贵州民歌中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民歌的创作根本。
参考文献:
[1]王承祖.侗族大歌刍议[J].中国音乐,2000(3):45-48.
[2]杨曦帆.音乐行为中的民俗文化——从音乐人类学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探索,2012(2):59-65.
作者简介:周超,贵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