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诗性”的思考

2019-10-12 14:20苏碧菡
艺术大观 2019年26期
关键词:诗性现代国画

摘要:经济腾飞,科技与工业的高楼垒起,中国画的诗性何处寻觅?本文由古至今去思索诗性的起源、发展、和当今绘画中诗性的遮蔽,叩问内心:物我诗性的生发由何来?我们该何处寻。

关键词:诗性;国画;现代

一、诗性是什么,诗与画的关系

“诗”“画”就像两个独立的循环,自身轮转不息,又环环相生。苏轼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赋予想象的画面,画传达出诗性。

溯本求源,在原始社会和早期的夏商周时期,两者更多是为了记录生活和宣教。但我们不能一概论之。让我们想象:仰望斗转星移,跨过时间长河,梦回原始社会,原始人忙碌了一天停下来,坐在潺潺的溪边,吹着夏夜的微风,听树叶飒飒作响。抬起头发出:“哦,哦哦……”抑扬顿挫的声调。这个声调,它裹挟着原始人饱满的情感和现代人所不解的玄秘汹涌而来,那么此时这个声调他就充满了诗性,这个声调就是诗。当靠想象力,绘之其画,并把我融入其中,或许我是个原始人,或许我是夏夜的微风,或许我是一棵树,甚至我是一颗石头,当我把主观的自己融入这幅客观的画中时,那么这幅画便有了诗性,而我也有了诗性。

当一个主体怀有饱满的情感,把个体的界限模糊,然后“格物”进入到一个事物当中,从而去“致知”,物我相融,传达出来的情感或意念,就是诗性。在“好的”诗和画中,诗性是不可缺少的,它的名字可千变万化,但它是存在并一直存在着的。回归到诗和画这两种载体上。毫无疑问,诗画同源亦有界。对于这个分界。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里有着很好的解釋。对此我有一个歪理,说一说,博君一笑罢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滚滚向前,有多少事物是大浪淘沙后才能呈现给我们的?而诗和画,二者皆有庞大且不同的体系。若无界限,早该浑溶,否则无二者可言而为一。

二、诗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或许在原始时期,人没有很明确的“我”的意识,那时人与万事万物的共情更加容易。从而主客相融以传情的诗性思维也更容易体现出来。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受到一定的禁锢和麻木。在这种压抑下,诗性就隐匿其中了。它等待着时机,魏晋南北朝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时代。魏晋诗初涉玄理,陶谢出乃显澄明,时称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这一时期,人与文的觉醒,都带来了诗性的爆发。人们寄情山水,绘画作诗。诗画结合的一个例子就是《洛神赋图》。

其后唐宋元明清各有所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种凄苦荒凉和忧愁之感由心顿生。此诗性何来?并非单纯的物象,而是“枯、老、昏、小、流”这些字眼传达而生。这些字眼皆靠作者由己入物而知情,物我交融,自心生发。唐代李思训的《明皇幸蜀图》奇峭,怪石林立。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巍峨雄浑。五代南唐董源平淡天真。同为山水,笔墨不同,生“意”不同,这与画者的选择有关:何处的山水,笔法,技巧等等。但是探寻本源还是:不同人内心生发出的不同诗性情感。明末清初的朱耷,原为明朝皇族,一朝沦为前朝余孽。世界以痛吻他,他便回之以白眼。在其画中,他化身鱼,鸟。以己之情,熔注彼身。那一个个白眼就是他对世事冷眼旁观的孤傲。

三、如今我们怎么去看待诗性

我们处于一个包容开放的现代科技社会,诗性本该蓬勃发展,但是没有。归其原因:第一,人们没有这个意识,不够敏感。第二,我们被太多的杂念、功利、物质裹挟着往前走,忽视了最本心的东西。忘了从哪里看过:说一首好诗诞生,那作者的生活一定不会很幸福。对此我并不赞同:因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亦生于平淡田园。现在大多人的生活是平静而安逸的,我们缺少的是生活经历的波澜吗?不,我们缺少的是精神的富足。而现在一切都太快了,快生活,快节奏,快情感。例如标题党。让我们不能静下心去体味内心的情感。并且在这个以人为中心,个体认知清晰的现代,我们对物的关注太少了。缺少了对万事万物,对山川自然,对飞机汽车的敬畏感或者关注感。他们并不在我们眼里,又如何走进我们心里,然后与它交融,从而生发出诗性呢?诗人艾理略说:“一个创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扩展了我们的情感,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又说:“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和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觉”,所以我认为的诗性并非要求我们完全的复古。而是要我们去发现自己心中的诗性,这个诗性,它不单纯的生发于人,也不单纯的生发于物,而在于时代的物我相融。

诗性并没有抛弃我们,只是我们被遮蔽了。被物质被形式被技术被……(并无贬义,皆不可缺)。所以洗去浮躁,澄明心境,拨云见日,物我情浓。

作者简介:苏碧菡,郑州大学。

猜你喜欢
诗性现代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卷首语
《难忘岁月》(国画)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