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超 蔡 晶
(1.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8)
国家《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特教特办”,加快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这需进一步理清特教教师队伍发展的困境,构建其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此提升教师队伍发展的专业水平。
(一)大规模特教发展下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性”下滑。近20年,我国特教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1997年的2.85 万人特教专任教师到2006年5.32 万人,增长了2.47万人,增速86.67%,而近几年全国特教教师的增速更快,从2013年到2017年短短的五年时间,教师人数从原来的45653增加了10326人,增速达到22.62%。在某些省份,专任教师的增速更大,比如贵州省。贵州省从2013年1093名教师到2017年,增加了625人,增速在57.18%(见表1),平均每年增速保持在14%以上。[1]纵观近年专任教师数量的增长,虽然快速补充了教师的数量,缩小师生之比,但是新手教师从适应到胜任再到熟练需要一段时间,这其间带来的问题是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的下降。而且从表1职称变化分析,每年增长的专任教师并不是完全通过招聘一批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比如2016年,未评定的职称教师数是223人,但在2015年贵州省仅招聘167 人特教教师,再加上2015年部分未评定职称的教师数,有一部分教师是通过转岗的形式走上特殊教育工作岗位。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也缺少特教工作经验,他们的加入也整体拉下了特教师资队伍的“专业性”。
表1 2013-2017年贵州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基本情况表
(二)教师队伍的建设缺乏“特殊性”。面对特殊的学生,从事特殊教育的活动,特教教师不免沉浸在“特殊”之中。但特殊不是高人一等,而是他们的专业和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专业的特殊性是他们所运用的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真正基于不同特殊学生的视角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如同医生对症下药。而专业的特殊性注定了职业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是社会福利性事业,张文质曾提出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这正是“百年树人”的本质追求;教育不能不急功求利,须“文火慢炖”的过程。特殊教育更是如此,特殊学生一点一点变化和发展,让其逐步做到生活自理,适应社会,这是特教目的使然,这也反映特教教师工作的本质。但纵观特教教师的生存现实,从师范生的培养到在职教师的管理,无一不体现出教育管理的整齐划一;从师范生的招生到毕业指标的要求,都与普通师范生相差无二。而在职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也是统一的培训要求和模式,其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以及外部支持的经济待遇,以及教师的职业质量评定,与普通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用同一的指标衡量教育的质量和行为,用目前普通学校“功利性”目标评定特教教师的行为,其职业的特殊性不复存在。换言之,以普通教师的教育观念管理和培养培训教师队伍,统一以“教师”的身份约规为教师职业,失去了特殊教育的职业特殊性;而作为职业支持的专业,也在发展过程中,最终沦为普通“教师”的教育专业行为,淹没了专业的特殊教育行为。
(三)缺少专业引领的教师成长。谁来引领特殊教师的专业成长呢?教师发展的途径无非有二,一是借助外在的力量获得自身的提升;二是通过自身的反思实现自我的发展。首先,培训是当下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比如贵州省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其中强调“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但正如上面分析的一样,因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和“个别化”,集中式培训仅仅给予教师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达不到真正扎根在具体特殊教育环境下的教育。而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能聚焦特殊教育具体的问题进行施培,谁来引领呢?特殊学校自身的教师吗?贵州省特教事业发展本来就晚,在专业性教师急缺的情况下,其有过多的时间给予其他教师的指导吗?其次,自我学习和反思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教师成长。”但是其前提是教师能在反思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与营养。特殊教育涉及到特殊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等知识范围,对教师的反思需要更高的要求;而且近年来师生比一直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教师基本要实行包班制,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反思等得不到保证,急缺他人的引领与指导。[2]
(四)职前职后师资队伍建设产生断裂。从人才的输入输出而言,一方面大学培养专职的特殊教育教师,把其专业定位为特殊教育,但输出遇到了障碍;输入端特殊学校并非需要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比如,在2017年某县的招聘公示中,特殊学校(智培学校)招聘语文教师便规定具有汉语言文学相关的专业要求,这就使得大学的输出与特殊学校的输入产生了断裂。师范生人才的培养与特殊学校的需求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的困惑。特殊学校的教师是复合型人才,在康复训练、教育教学、职业技能等方面都有所涉猎;人才的培养也朝这三个维度进行。但是特殊学校是泛指,包括盲校、聋校、培智学校、随班就读学校(指普通学校),每一所学校的康复、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所不同,站在人才培养的角度,主攻的方向必定有一些倾斜,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也存在一定的倾向,所以,培养全科人才显然不够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培训的人才与特殊学校的需求很容易产生脱节。
内生式发展以质量为核心目标,挖掘自身的内在价值,激发内在的潜能,通过自我建构,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和价值提升。特教教师队伍的内生式发展是以提高特教教师的教育质量,关注特殊教育自身的内在需求与内在生命力,实现特教教师队伍的自我构建与自我实现。面对当下特教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内生式发展才是其必然之路,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特教教师队伍的时代发展要求。在当代教育大环境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从数量的扩张显然过渡到质量内涵的建设。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对基础教育全面而不是部分改革,改变过去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目标、内容、方法、管理等,实现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价值,达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而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具有主导价值的教育三要素之一的教师。改变教师传统陈旧不适宜的教育观念,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突出学生主体价值的真正发展,让“有学上”迈向“上好学”。新时代下,这就意味着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当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教师发展的大环境下,特殊教育教师跟上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也是不得不选择的道路。
从特教教师自身的队伍建设来看,我国对特殊教育这个词的认识比较笼统,把凡是有残疾儿童的教育都归为特殊教育,所以,对其教育也比较笼统,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身体残缺儿童,甚至盲人都归为这一类教育,没有质量的要求,只求能“上”即可。近些年,我国加大对特殊教育的建设步伐,扩大了特教机构的类型,培智学校、盲聋哑学校、康复机构等多种多样,具体到每一个机构,班级的划分也更为具体,随之而来,特教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更为细致,管理也更为精细化,提高特教教师队伍的质量乃是特殊教育发展刻不容缓之事宜。
(二)教育政策的必然选择。在“十九大报告”中,我国明确指出“支持特殊教育”。政府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将会围绕“支持”来设计相应的教育政策和支持策略。“支持”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但绝不会支持特教事业“向下”发展,而是支持特殊教育“向上”高质量水平的提高;在高质量水平特殊教育下,教师的人才水平和质量也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换句话说,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今后教育规划的重要课题。在十九大报告前后,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对特教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点部署。比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提出:“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作为本次提升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侧重“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所以,国家宏观政策而言,提高特教教师的质量已是国家教育战略之一。
(三)特教事业发展的本质诉求。事物的发展是其内因和外因共同促进的结果,外因加速和延缓事物的发展,而真正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是内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在特教事业方面,以往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特殊教育快速增长的需求与特教事业发展落后的矛盾,近些年特教事业发展迅速,从1997年拥有1440 所特教学校到2016年的2080所,20年时间已将近增长了44.44%;而受教人数也在期间增长了44.36%,从34.06 万人增长到49.17 万人。巨大的增长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了“量”的积累,而在“上好学”的教育价值追求下,人们对特殊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目前,特教事业的矛盾,已逐渐转变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水平的特殊教育的需求和不平衡低水平的特教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把质量作为问题解决的重要策略,通过质量,也依赖质量,更要不断的提高质量,以特殊教育质量解决特教事业发展之中的矛盾,缓解社会对特教事业的高需求,这也是特教事业发展的本质诉求。
(一)严把特教教师的准入关。同其他教师一样,真正进入教师队伍要严把二道关卡。一道是教师资格证。目前,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归属普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没有独立出来。但是持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从事特教行业合格吗?显然不可能。虽然特殊教育本身存在多层多面的关系,不可能精细到不同类别的教师考取不同的教师岗位,但是至少可以设置一些针对特殊教育相关知识的教师准入资格。[3]第二道关卡是潜在的教师即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聘任考试。宁缺毋滥,按照特殊教育工作岗位的特殊要求,精选适宜的特教教师。假使挑选一批没有特教经验又缺乏特教相应专业的师资的教育工作,反而会给特殊学生第二次伤害。实际上,近几年,全国每年毕业的本科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至少达到2000 人以上,但另外一面是特教基层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性教师,这种不合理的教师入口关极大阻碍了特教事业的发展,也从而给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境。由此,在进入特教事业的教师,严格选择适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基于特殊学生和特殊学校的实际需求,挑选具有专业性的教师从事特教工作岗位,让有专业性的,有资质的教师真正地发挥其才能,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输入新鲜的血液,真正地注入青春的活力。
(二)建立特教教师专业标准。特教教师专业标准的缺乏直接影响教师的培养、培训和管理等,在我国目前的教育视野下,特教中小学教师与普通中小学教师是采用统一的专业的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考察教师的专业要求,所以,没有区别之下的行业要求,对待特教教师的职业行为不得不以普通教师的要求来衡量他们,这就造成了特教专业的弱势。这不仅影响到特教师范生的培养和岗位招考,以及特教教师的人才管理等,而且,没有属于特教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专业标准,仅仅依附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标准,这让特教教师深深地陷入到自我的尴尬地位,专业性已经被抹杀了,通往特教教师职业已没有专业性可言,其特殊性显然被淹没,专业发展的动力何在?不言而喻,特教教师所从事的特教事业,其在教育内容、学校管理模式、班级建设、教育的性质等方面与普通中小学不同,特殊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的人作为出发点,构建突出康复和思想知识的并行发展,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要让特教教师找到自身的根,提升他们专业的幸福感,要从教师的专业标准开始,将专业性真正地纳入到教师管理队伍中,这也正是体现出特教教师的“特殊性”。
(三)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
1.特教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从师范生的培养就开始了。在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下,职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有效从事特殊教育事业?何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这是作为特教人才的培养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但不能回避当前特殊教育的真实需求,特殊教育的需求是师范生培养的起点,也是终点。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建立起特殊教育教师职前教育一直延伸到教师专业生涯的最后阶段,终生性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发展。”[4]将职前职后衔接起来,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构建一体化的培养思路,真正地适应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
完善现有的四年制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还要在制度上进行革新,突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首先,增加免费师范生。扩大免费师范生的范围,并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给予就业、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其次,实行以中考为起点,招生五年制大专班、六至七年的本科班,让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真正具有专业性、应用性的特点。其三,让师范生提前适应特殊学校。从师范生到适应工作岗位的教师,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为了缩短两者之间的融合,提升教育质量的步伐,从师范生培养开始,把供给侧的需求作为特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增设实操知识和能力的学习,甚至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把课堂搬到特殊学校,了解和熟悉特教工作环境和环节,逐渐胜任特教工作的特殊性。最后,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中职、高职院校招收特殊教育师范生,重点培育一批职业性、针对性较强的特教人才。
2.重点实施特教教师的提升计划。继续推进新一轮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落实好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实行分类分层次的专业能力提升计划。首先,细分培训项目。把培训内容以主题的模式,基于培训学员真实的需求,按照不同教师类别分门别类的展开施培。其次,构建基于个体需求的培训体系。多元多样的培训类型仅仅为教师提供了专业能力提升的机会,但如何转化为教师个体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根植其自身的发展需求,构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培训体系,通过专家、名师引领之下提升自身的素养。[5]再则,有层次有梯度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从来不是外在培训的结果,而是凭借培训促进其自身内在水平的升华。所以,从培养数十位的名师开始,到培养一批有担当、专业精湛、业务熟练骨干教师,再到校级层面的优秀教师,逐渐扩展到全体教师,实现有梯度的建设特教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构建协同教育合作机制。利用优势资源,实现资源互补。各级各类特殊学校教师在教育一线的长期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班级管理、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经验,但零散的经验和思想没有他人的引领和平台的交流,仅仅在狭窄的范围内传播与共享,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构建协同教育合作机制就是突出资源共享、人才彰显,达到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的目的。一方面,大力推崇特校之间的联姻,建立协同合作中心、构建优质学校的示范辐射;建立互助式的教育帮扶活动等,以此打破学校内部交流合作的局限,延伸学校的范围,协同合作,相互共长。另一方面,加强与大学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内大学的优势,以专业引领、人才培养、课题协作等内容,建立深度的项目合作,引进科学、先进的特教思想,帮助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创新、康复训练、技能学习等方面得到理论支撑,践行科学的康复和教育手段,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成立名师工作室,以名师引领全省教师的专业发展。遴选一批省市优秀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聚焦各学校的优秀教师,通过集中跟岗学习+分散自修和反思的形式,在“听、看、问、议、思、写”中获得真切的感悟和真实的学习情境,立体型地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
从特教教师上岗到职后培训,从特教教师人才如何培养到如何管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教育问题。首要严把特教教师的准入关口,严格筛选适合的特教教师;建立特殊教育教师的自身的专业标准,在彰显特殊教育的特殊性中,将特殊性注入在职前职后的教育中,改革特教师范生培养模式,加强职前职后的衔接,变革人才培养制度,让师范生提前适应特殊学校,快速适应特教工作岗位,也同时加强特教教师人才的职后培养的改革,真正让特教教师获得学习感和成就感,并倡导协同教育合作机制,“强强联手”“强弱联姻”,为特教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