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会云
红小豆又名赤小豆,属于豆科豇豆属一年生草本,无毛,种子颜色主要为暗红色,形状为长圆形。我国红小豆主要种植区域分布广泛,由于生育期相对较短的优势特点,多用作倒茬以及接茬。随着红小豆种植面积的增加,病虫害不断出现且情况愈加严重,近些年通过不断分析调查,了解的红小豆病虫害较多,在很多种植区域均有出现。基于此,本文对红小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浅要分析,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与参考。
一、红小豆主要病害
1、锈病
(1)发病症状与危害
通过豇豆单细胞锈菌产生的锈病,在红小豆全部生长发育阶段均有出现。锈病菌夏孢子处于合适环境条件下,能够快速萌发并产生芽管,芽管通过气孔侵入寄主,发病开始阶段,叶片背面位置产生淡黄色不均匀大小的少量斑点,病斑相邻叶片组织受到影响,则发生褪绿现象。发病中期阶段,斑点变化为黄褐色夏孢子堆。随着锈病的情况加重,则会在叶片产生密集孢子堆,导致叶片光合与呼吸作用衰减并丧失,致使产生颗粒瘪瘦的情况,锈病大面积出现则可对整体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2)发生规律与条件
阴雨或是大雾天气情况下,会导致锈病菌出现快速大量传播与侵染。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夏秋季节成为锈病较为严重时期,田间环境温度保持在范围区间内,环境湿度超过,阴雨天或是叶片表面位置存在大量水滴时,会使锈病菌夏孢子成功侵入寄主。且播种时期提前,锈病出现更加严重,氮肥使用量较大,田间种植密度较大,地势较低与排水不畅等情况均可能使病害更加严重。
(3)防治方法
第一,农业防治。生产环节采用轮作种植方法,防止连作,对氮肥进行严格控制,以此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使用带有抗病基因、优质的品种成为防治锈病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种子选择需严格把关,选择优质种子,对于种植区域需保持地势较为平整,排水顺畅且为沙性土壤为宜,从而降低锈病的出现几率;第二,化学防治。病害出现初期,使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浓度为,并采取稀释倍处理,或是使用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浓度为,采取稀释倍处理,进行全面彻底的喷洒防治,单次喷洒时间控制在范围区间内,并连续喷洒次。防止锈病快速扩散传播造成重复侵染,亦能够搭配叶面肥进行防治。
2、白粉病
(1)发病病症与危害
白粉病通常是对叶片以及茎与荚果造成严重危害。叶片感染发病,叶片产生少量霉斑,并出现白色粉状物。处于发病后期阶段,病斑明显增多且面积扩大,将叶面完全覆盖。致使叶片发生干枯提早掉落,对光合与呼吸作用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出现早衰现象。茎与荚开始发病之后,产生粉色小斑点,处于发病后期阶段,病斑明显增多且面积扩大,将茎与荚完全覆盖,致使茎与荚发生枯黄与干缩现象,对红小豆整体产量与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2)发生规律与条件
处于环境温度范围区间内,白粉病均能够出现。田间湿度严重,会使白粉病分生孢子大量萌发并侵入,从而使得白粉病快速传播扩散。高温干燥环境情况下,分生孢子位于叶片部位定殖与扩展,特别是处于高温干旱以及湿度过大条件共存时,存在白粉病菌源与感病寄主,白粉病则能够快速扩散传播。除此之外,重茬与连茬、氮肥过量以及不合理密植等情况均会导致白粉病的产生。
(3)防治方法
第一,农业防治。选取优质抗病品种,生产种植采取轮茬间作,确保密植的科学合理性,重视田间排水。建议使用腐熟的有机肥,均衡施肥,避免氮肥使用量较大。红小豆收获技术,需对田间残留的病残体进行及时彻底的全面清理,采取集中焚烧或是掩埋,从而降低翌年病害的频发出现;第二,化学防治。播种之前,对种子采取彻底的全面消毒,并使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处理,粉剂浓度为,能够有效减小白粉病的出现几率。白粉病出现初期阶段,使用粉锈宁,浓度为15%,采取稀释倍处理,或是硫磺悬浮剂,浓度为,采取稀释倍处理,进行全面彻底的喷雾防治,单次喷洒时间控制在范围区间内,并连续喷洒次。
二、红小豆主要虫害
1、蚜虫
(1)发生病症与危害
蚜虫普遍出现在顶叶以及幼嫩叶背面位置,大面积出现则可集中在豆莢位置。蚜虫通过吸食叶片汁液,致使叶片出现卷曲等现象,对光合与呼吸作用产生不利影响,植株变矮。还可能对豆荚造成危害,致使子粒发生干瘪现象,对产量与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2)发生规律与条件
蚜虫成由分为有翅和无翅两种体型。有翅蚜虫可以迁飞。在平均温度达到22以上,田间温度达到78%以上以及高温干旱环境下蚜虫则会大面积出现。
(3)防止方法
蚜虫大面积出现务必采取喷发农药的防治措施,生产方面使用3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溴氟菊酯乳油,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兑水水进行全面彻底的喷雾防治。
2、豆荚螟
(1)发生症状与危害
豆荚螟属于螟蛾科。豆荚螟幼虫引起的危害,导致出现落花以及落荚现象等。幼虫通过对豆粒进行蛀食,致使子粒出现缺颗以及蛀空现象。此外,还可导致子粒内部带有大量虫粪,使豆粒出现发苦现象,无法进行使用,对整体产量与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2)防身规律与条件
豆荚螟通过老熟幼虫结茧越冬。第二年春天,位于豆荚位置产卵,并产生危害,被卵幼虫位于豆荚表面位置爬行,并形成白茧或是私囊藏于其中,之后进入豆荚内部,为豆粒造成危害。龄幼虫存在转荚危害性,通常转荚次。
(3)防治方法
使用早熟或是结荚期较短以及产量较高的抗病优质品种;防止豆科类作物连作,采取间作方法降低豆荚螟危害。合适时期进行播种,避免结荚鼓粒期同成虫产卵期相同;豆荚螟幼虫为进入豆荚,需对其采取药剂防治处理,使用杀螟松乳剂稀释倍液,三唑磷乳油稀释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稀释800~1000倍液进行全面彻底喷雾防治。为周期进行喷雾,按照发病实际情况喷次,能够起到良好防治效果。
(作者单位:024076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农牧局农技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