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乐
性别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作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特性的人的本性,性别平等具有公理性。性别平等教育强调用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改变束缚人发展的性别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消除性别平等歧视,使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注重渗透性别平等教育。高中教师应当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多措并举渗透性别教育,进而强化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公共参与。
一、注重价值引领,强化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高中生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是强化学生政治认同的应有之义。但是受家庭、学校、社区环境的影响,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但具有不稳性、从众性。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强化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在树立性别平等意识的过程中强化政治认同。
具体说来,教师要立足于当今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新特点,直面多元社会思想文化影响下的价值冲突,着眼于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让学生亲历自主辨析、分析的过程,并作出理性判断,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让学生发表观点,进行价值澄清,引导学生消除性别歧视,进而坚定“用奋斗创造财富,用奋斗创造幸福”的观念。
二、精选教学议题,厚植科学精神
高中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思辨能力的重要阶段。培育科学精神就是要培育人的实践创新精神,进而充分激发学生潜能。融通科学精神的性别平等教育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教学活动的性别意蕴,引导和支持学生超越性别规则,实现自由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性别平等”这一基本议题为依托,确立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厚植科学精神。具体说来,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基于性别歧视的偏见,如“男学理女学文”“女生数学肯定学不过男生”“女生不适合读博”等,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这一类议题,通过问题探究、小組辩论等形式,解读教学活动的性别意蕴,逐步让学生认识到存在的刻板的性别意识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克服传统观念中对于男生、女生的错误解读,消除性别偏见。这样的议题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有规律地择业,进而为终身发展奠基。
三、研读法律文本,提升法治意识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的有序推进,女性权益得到保障和完善。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策、法律逐步完善的过程是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研读法律文本的过程中,从法律层面进一步了解国家为保障男女平等做出的努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例如,教师在介绍民主选举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中保障民主选举的相关条款,特别是关于男女平等参与选举的相关条款,并可以模拟人大投票场景。这样既从法治层面了解国家在民主选举中保障性别平等,也可以生动地再现人大代表投票的规范程序,培养学生树立健全的法治意识。再如,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时,教师可以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条文,让学生了解到国家在创业就业方面为消除性别歧视做出的保障,促使学生在增强法治意识的过程中,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四、优化教学活动,引导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指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外化于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公共参与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精诚合作,锻炼自己超越性别规则的能力,学会尊重、理解、体谅。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主题式调研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深入当地人大、政府部门、名人纪念馆、博物馆等进行问题调研。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认清自己,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建立友谊,在参与中锻炼超越性别规则的能力,树立性别平等的意识,促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