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建设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

2019-10-11 03:06殷琴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18期
关键词:班本校本课程

殷琴

新一轮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教师应是学校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但是很多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教师个人的成长也是相对孤立的。为此,江苏省镇江市石桥中心小学结合本校课程建设实际,针对如何改变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引领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从而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一、明晰课程意义,提升教师课程理解力

一直以来,教师个体的发展是相对孤立的,容易游离在学校整体发展之外。加上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以及自身理论知识的局限性,很多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意义以及如何开发不太清楚,由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惑。

俗话说:“纲举才能目张。”因此,学校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充分研读了本校的总体课程规划,使教师充分了解了学校“阡陌课程”的核心理念、整体架构等信息,知晓了学校课程是基于学生需求和学校发展而开发的,目的是转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及家国情怀。而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需要每位教师参与的,教师应当用研究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学校已有的课程、教材,审视每天习以为常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进行课程的整合与创新,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梳理课程内容,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力

1.基于学校大课题研究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农耕文化为载体的阡陌课程的实施研究”中,“阡陌课程”规划中共列举了八本校本教材,笔者选择了其中的《节气里的诗词》,带领教师挖掘课程资源,进行内容梳理。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春雨》《咏柳》,四年级教材中有《四时田园杂兴》,《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中描绘春天的诗词更是不少,这与学校正在研究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联,可以进行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此,笔者找到语文组教师,每个年级(一至六年级)负责春日里的一个节气,搜集相对应的诗词。如对应“春雨惊春清谷天”,便有了《立春偶成》《春夜喜雨》《春日杂兴》《春分》这样的组诗,很适合学生理解阅读。以此为例,举一反三,经过一番研讨、编校,针对低中高三个年段的《节气里的诗词》校本教材应运而生。

回顾校本课程从开发到成果呈现,教师们经历了“质疑—讨论—实践—汇编”的过程,对课程的认识也从模糊走向清晰。

2.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班本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固然凝聚着教师的智慧,但如果这个过程是由师生共同合作经历的,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校各班“班花”班本课程的开发,按照先体验实践后梳理汇总的顺序,使课程编制水到渠成。首先,学校为每个班级准备了废旧轮胎做成的花盆,各班主任根据班级学风、学情以及要打造的班级文化拟定一种花卉作为班花;接着是种植,由师生、家长共同完成;之后就是静候花开,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班主任定期组织学生观察并记录班花的成长;到了开花结果的时节,“我与班花同生长”的主题班会活动就诞生了,学生可吟可诵、可写可画;最后,把师生共同种植养护的过程及学生的作品进行汇总整理,就完成了各班的班本课程。在一次班主任沙龙上,大家经过商议,将此班本课程命名为“花之语”。班本课程“花之语”在镇江市京口区精品校本课程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成为师生喜爱的共创课程之一。

3.基于乡土资源整合的校外课程开发。学校毗邻万顷良田,悠久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先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并存;学校乡土资源丰厚,有千年古居,有断山墩遗址,有四百年历史的朱氏宗祠,是镇江东乡非遗文化的聚集地。学校充分利用本土教师了解地域文化的优势,设计并开发了“家乡寻访”游学课程。一是走进非遗文化系列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家乡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古老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走近现代农业系列活动,学校与现代农业园主动对接,使之成为学生校外实践课程基地,并组建社团,聘请一位熟悉农事生长的老教师担任社团负责人,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体验春播秋收,感受现代农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最终,教师将学生的游学内容、过程体验按年级段分类整理,由此完成了“家乡非遗情”“古韵石桥”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强化课程管理,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有了课程内容和校本教材,只是课程建设的起步,更重要是有效實施。学校研究制定了《学校校本课程教学管理与评价细则》,明确了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要求,由教学部门负责督查,定期反馈课程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分类分项针对所需要实施的校本课程制订实施方案,要求依案行事,强化学科渗透,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才是落实课程执行力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在课程实施管理过程中聚焦课堂,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如“走近古农具”一课的教学方案中,强调了“观、制、画”三个环节,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课程整合实施。因此,第一节课由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展览馆,认识农器具,并鼓励学生根据兴趣收集农具的相关资料,开展组内交流;第二节课由劳动技术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微型农器具,并展示作品;第三节课由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发挥想象,画出未来更为先进高效的农具。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体现了教师有效的课程执行力。

四、注重课程评价,提升教师课程品鉴力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应具备一定的课程品鉴力。只有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深得社会支持、家长认同、学生喜欢的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课程。

为此,学校出台了《学校校本课程评价实施办法》,由学校督学负责落实,对所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展多维度的评价,建立课程评价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手段,培养教师课程评价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其课程品鉴能力的提升,也为今后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过三年的课程探索实践,学校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作为一所只有12个班级、40名教师的小规模农村小学,实现了市级拔尖人才零的突破,形成了一支拥有1名市学科带头人、2名市级骨干与6名区级骨干的优秀教师队伍;申报的课题“以农耕文化为载体的阡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所制定的“阡陌课程”在江苏省精品课程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学校于2017年4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小学特色课程基地学校”,并于2019年顺利通过专家评估验收。对教师而言,这些成果不只是巨大的激励,更是他们拔节成长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班本校本课程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利用园本研修提升教师班本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职班主任班本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