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灵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阜新123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活动逐步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型转变。近年来,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年)》《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性文件,提出要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加强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以产业融合为依托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养生旅游作为一种可以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其体验式旅游意愿的新兴旅游形式,顺应时代趋势,正以良好健康的态势蓬勃发展。
20世纪3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养生旅游在美国和墨西哥兴起。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居民为了暂避和远离拥挤、喧闹的城市,追求身体健康和身心放松进而形成以康体、健身、医疗及护理为目的的养生旅游活动。而国内现代养生旅游序幕的开启,是以2002年的海南三亚保健康复旅游和南宁中药养生旅游的开展为标志。此后,养生旅游在四川、山东、安徽、黑龙江等省份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全国性旅游热点[1]。
养生旅游的主题是养生,传统养生观和休闲观贯穿整个旅游活动,但旅游活动的要素在养生旅游中同样有所体现。University of Berne休闲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学者提出,养生旅游是指以维护健康或促进健康为主要需求动机的空间移动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关系和现象的总和[2]。由此可知,养生旅游不仅具有异地性、暂时性和综合性等一般旅游活动所具有的共性,同时具有养生性,并以养生为第一目的性,从而逐步形成以旅游为手段、以养生为目的的独特发展模式。基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对养生旅游需求进行层次划分,主要包括养身、养神和养心,不同需求的旅游者期望也不尽相同。
纵观养生旅游的发展现状,部分省份已将该省的旅游发展主题定位为“养生旅游”,为适应市场需求,各地旅游企业也相继设计并推出以“养生”为特色主题的旅游产品,然而国内开发和经营养生旅游的主体对养生旅游的本质、开发模式、市场资源产品、运行机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认知[3]。目前,国内养生旅游发展走在前沿的地区有广西巴马、湖北神农架、黑龙江五大连池、河北承德、安徽亳州、海南三亚、浙江杭州等。
为宏观把握国内养生旅游资源的研究现状,笔者依托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信息检索,以“养生旅游资源”为检索词,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主题为检索项,匹配为精确,得到以文献数量为表征的检索结果,截至2018年12月30日,共计297篇,研究文献年度数量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根据检索结果不难发现,我国对于养生旅游资源的学术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是在2008年,国内对于养生旅游资源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图1 基于CNKI收录的养生旅游资源文献数量分布折线图
养生旅游资源作为养生旅游活动的客体及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言而喻。笔者根据检索所得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对文献进行分类和数据统计,得出养生旅游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内涵、分类、开发和评价研究及研究综述等方面。从文献内容的类别分布情况来看(见表1),以养生旅游资源开发为研究内容的文献居多,立足的角度有开发现状、问题和对策、开发思路、原则、内容、模式、整合优化及具体地域、类型开发等,而养生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特征分析、功能结构、价值等理论与基础性研究较少。由此可知,国内对于养生旅游资源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多以实践性研究为主,理论性研究有所欠缺,深度和广度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密切度仍需提升。
3.2.1 养生旅游资源的内涵研究
养生旅游资源最核心的价值是养生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是开展养生旅游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研究对于养生旅游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表1 养生旅游资源研究文献领域分布统计表
叶春等认为:“养生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对追求身体康建为目的的养生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激发其旅游动机,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的总和”[4]。杨懿等认为:“凡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中能激发旅游者养生旅游动机,并参与养生旅游活动,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客体都是养生旅游资源”[5]。
由此可见,学者们在界定养生旅游资源的内涵时,主要涉及到的有养生动机、养生旅游活动及开展活动带来的效益三方面。国内目前对于养生旅游的界定还尚未统一,养生旅游与康养旅游、健康旅游、医疗旅游的区别研究并不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养生旅游资源的内涵研究等基础性研究遇到瓶颈。笔者认为养生旅游是以养身、养神、养心为主要目的离开自己生活的惯常居住环境,发生空间移动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因此,养生旅游资源是能激发旅游者养身、养神、养心动机,以此开展养生旅游活动,并能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的总和。
3.2.2 养生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
养生旅游资源的分类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承袭旅游资源的传统分类方法,基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基本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原则,将旅游资源细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目前还存在的分类依据主要有资源属性、资源功能及具体类型养生旅游资源涉及到的重要理论。
杨懿等将养生旅游资源按照资源属性、资源功能、国家标准三方面分别进行分类,依照国家标准对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养生旅游资源占4个主类、7个亚类和23个基本类型,4个主类分别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5]。胥兴安等按照养生旅游资源本身的属性,将其分为自然类和人文类2个主类,山地、乡村、水滨、草原盆地、人文养生旅游资源5个亚类[3]。叶春等根据传统中医养生理论,并参考国家标准将养生旅游资源分为3个主类,即保养形体养生、形神共养养生和天人合一养生旅游资源,并在这3个主类养生旅游资源下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类和17个基本类型[4]。
国内目前对于养生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基本以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分类方法为基本思路进行具体划分,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仍需向着体系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笔者承袭旅游资源的传统分类方法,基于养生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将其分为5个主类、17个亚类和49个基本类型(见表2)。
表2 养生旅游资源分类表
养生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是研究领域中的主体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角度有开发现状、问题和对策、开发思路、原则、内容、模式、整合优化及具体地域、类型开发。其中,有关开发的研究文献大多伴随着具体地域或类型的养生旅游资源的实践性开发。
文毅等在对桂西地区开发养生旅游资源进行优势条件分析后,提出在开发时要加强环境保护,挖掘本土特色养生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引导作用[6]。欧钟慧认为广西巴马县在发展养生旅游资源时还应当开发当地养生旅游产品体系,全员参与旅游开发,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7]。周振华和李志宏认为,为了提高湖南生态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效益,应做到突出产品特色,实现差异化,打造精品养生旅游;利用各种优势,抢占养生旅游市场;借鉴先进经验,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旅行社的融入开发作用;打造一县一品,拉动湖南生态养生旅游内需[8]。覃晓提出,在开发湖南养生旅游资源时还要发展养生基地,培育示范单位,充分发挥旅行社的作用[9]。赵欢和赖伯年认为开发对策中仍应加强旅游目的地基地营销,加大资金投入[10]。
王红玲将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应用在神农架森林生态养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提出“道法自然”的森林植被保护原则和“仙道贵生”的生态环境保护原则[11]。曹华盛和邓广山通过对重庆古佛山养生旅游资源的评价,将其养生旅游资源的开发定位为观光游憩旅游、森林健行旅游、休闲人居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和禅宗体验旅游等特色养生旅游产品[12]。刘俊梅等对吐鲁番沙疗养生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提出“资源—市场—形象—产品”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开发布局[13]。张玲玲等立足竹林资源,从游客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悟觉六感出发,对竹林资源在感官视角下的养生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和价值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康体休闲、健康管理、银发养老和养生科普四种开发模式[14]。胥兴安等根据区位理论,将养生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分为全方位开发型、适度超前型、培育新业态型和挖掘整合型四种开发模式[3]。
养生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种综合性开发,主要包括潜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再生性开发,需要运用多学科相关理论。目前,国内养生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主要为对策研究,但对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同化现象,且对于资源保护、整合优化及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较为匮乏。
3.2.4 养生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
关于养生旅游资源的评价,主要有依托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研究和具体地域类型资源的宏观评价研究两大类,其中,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叶春等在分析养生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层析分析法构建基于传统中医养生理论和相关旅游资源评价理论的养生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资源养生价值、资源影响力和资源开发条件作为一级指标,对贵州省的100个重点旅游区养生旅游资源进行评价[4]。刘顺伶等利用模糊评价法,以野三坡景区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野三坡发展养生旅游的可行性,并确定其养生旅游资源发展的方向[15]。杨懿等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构建养生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考察旅游价值、环境价值和开发价值[5]。
曹华盛和邓广山对重庆古佛山养生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认为其以禅宗为核心的养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养生旅游发展的本底资源,养生旅游要素资源丰富独特又方便移植[12]。欧钟慧从旅游者养生旅游的目的出发,以实现载体为分析角度对广西巴马县养生旅游资源进行评价[7]。
养生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从定性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不断发展,从开始的经验化、模式化逐步走向数字化、模型化,评价体系越来越科学合理,对于养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意义重大。
无论从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还是从文献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可以看出养生旅游资源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根据研究文献的类别情况来看,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养生旅游资源的内涵、分类、开发和评价方面,缺乏养生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特征分析、功能结构、价值等理论与基础性研究,而基础性研究对于行业宏观指导和产业根本发展具有显著意义,故文献研究内容存在失衡现象。
研究内容失衡带来的一个具体问题就是研究的实践性较强,而理论性较薄弱。养生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是研究领域中的主体研究方向,尤其是基于具体地域或类型的养生旅游资源开发,依托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开发对策,多为具备针对性的实践性研究,而大多忽视理论基础的研究。但没有成熟的理论研究为指导,实践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分歧或者偏差,背离养生旅游资源研究的基本宗旨与理念。
养生旅游资源的评价及开发研究多依托具体地域,但基于不同地域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尤其是养生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同地域养生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严重的同化现象,并未真正意义上实现因地适宜、因质调整、因时变化,这与研究理论基础的薄弱、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脱节及盲目借鉴有着重要联系。
随着全球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亚健康的日益普遍,以及健康理念的革命性影响,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成为现在旅游市场的主流趋势和发展热点,养生旅游资源作为开展养生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发展条件,未来存在很多研究空间,如特征分析、功能扩展、价值创新等方面。随着养生旅游资源研究的成熟,势必为国内养生旅游领域创造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