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进化论初析
——试用进化论方法讨论传媒演化史

2019-10-11 07:47:26孙宝传
中国记者 2019年9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符号媒介

□ 文/孙宝传

内容提要 本文用进化论的方法讨论了传媒演化史,提出信息符号的“变异”和“复制机制”的改善是传媒进化的动力,杂交、转基因、基因编辑是传媒创新的主要模式,神经符号传播将是人类传播下一个发展阶段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观点。

传媒(Media),即传播媒介的简称,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介于传受双方之间的中介物体,是信息传播过程中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质载体。“传媒”这个概念是在1923年广播成为商业传播工具之后才开始逐渐使用的;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首次正式将“传媒”作为传播学的一个术语。

一、如同生物体在不断进化,传媒也在不断演化

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如同生物体在不断进化,传媒也在不断演化。迄今为止,传播媒介已先后经历了体语媒介、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磁媒介、数字媒介及网络媒介等不同媒介形态的发展阶段。

综观传媒演化史,人类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和感知追求,是传播媒介演进迭代的根本动因,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状况及水平,则是传播媒介演进迭代的物质基础。由于旧媒介固有的缺陷,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信息、心理和感官需求,因此,人们总是在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改造旧媒介,一旦经济、技术等客观条件具备,新媒介就应运而生,补偿了旧媒介的不足,满足了人们的新需求,推动传媒向前进了一步。

综观传媒演化史,传播媒介的演进是一个人类不断打破时空枷锁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宇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变迁密不可分,两者统一于物质的运动中。传播媒介的每次演进,都会给人类传播带来新的时空变化,改善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扩大了信息传输的空域性;传播媒介的每次演进,都会给人类传播带来新的时空偏向,影响着人们的时空认知和感觉平衡,进而对社会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观传媒演化史,传播媒介的演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器官不断延伸的过程。正如麦克卢汉[1]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互联网不仅仅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还是人的智力的延伸。由此,传媒演化史似可视作人类自身演化历史的一部分。

综观传媒演化史,传播媒介的演进是一个渐进过程。新的传播媒介不是孤立地突发地产生的,它是从旧的传播媒介形态中逐渐演化形成的,历史联系和相互作用普遍存在于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并呈现出连续性和多样性。以广播为例,广播的问世要追溯到电报的发明,并与电报、电话、无线电、留声机、录音技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报实际上就是利用电流的“通”“断”作为代码进行文字传送;而电话则是把电流的“通”“断”变成电流的“强”“弱”,实现了声音的传送;电话曾一度被用于有线广播,成了广播的雏形;直到无线电的发明,才使“电话广播”升级为无线广播;受画有点线符号的纸带记录摩尔斯电报电码的启发,用刻有印痕的锡纸来记录电话,诞生了“电话重复器”(即留声机);继而发展成录音技术,又在录音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广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录播。

综观传媒演化史,传媒的每一次演化不是随意地自发地发生的,而是人类刻意追求的结果,是人文科学和科学技术双轮驱动的结果。其实,“新媒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一种持续发生的旧有的技术和新的理念之间的杂交化过程”[2],而科学的方法论(即批判性思维)是促成这种“杂交”的凝聚力,体现了人文科学的力量。因为只有拥有这种批判性思维,人们才会发现旧媒介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为满足新的信息和感官需求的理念和创意,从而为传媒的演进开启了大门。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于按照这些理念和创意,通过实验和试错,突破技术上的障碍,在旧媒介的基础上创造新媒介,从而补偿旧媒介的不足和缺陷。

人们自然要问,传媒的演化有没有规律可言?或者说,传媒演化的历史逻辑是什么呢?

二、传媒的“基因”是可复制的符号系统

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统称为生物,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称为进化。19世纪中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名著《物种起源》,第一次勾画出生物的基本进化图式,创造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尽管存在种种缺陷和质疑,但迄今为止,生物学家都不否认物种是进化而来的。达尔文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现代进化论以基因作为研究对象,克服了这个缺点。进化论不仅仅是生物进化的理论,也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研究工具。进化论对于社会科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对于生物科学的影响,用进化论来审视传媒演化史,是顺理成章的事。

按照生物进化的理论,科学家发现生物形体的进化主要源自基因[3]的变异。我们自然要问:传媒演化是否也主要源于传媒“基因”的变异?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传媒的“基因”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传媒的“基因”就是信息的符号。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说:“我们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作符号……用所指(signifiant)和能指(signifie)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通俗地说,“符号”是一种指称或代表特定信息或意义的象征物或代码,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人思考的时候,用的是符号而不是物体。符号是人类思想传递的物质载体,是人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元素,也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最小基元。正是有了符号系统,人的思想过程才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进入概念性的关系世界。如同生物遗传是由DNA[4]复制基因的过程,人类传播则是由传媒复制符号的过程。因此,更确切地说,传媒的“基因”就是可复制的符号系统。

人类生来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因为有他者的存在,才有沟通的需要,而沟通的前提就是人类能够“创造”和“使用”符号系统。没有符号,万物混沌一片,人类将无所适从。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活动的世界是由符号构成的。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属性,在于人是会使用符号的动物。一切动物种属中都存在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唯有人类在两个系统之间还存在第三个系统——信号系统,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德国思想家卡西尔就说过:“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具有了发出和接收符号的机能,学会编制、发出、接收、存储、使用符号的本领,可以将自己的思想、经验和情感转化为符号传递给他人,又可以通过对他人传递来的符号的解读,还原成他人意欲传递的思想、经验和感情,从而能够凭借符号进行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人类社会就是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交流的基础之上的。

三、信息符号的“变异”和“复制机制”的改善是传媒进化的动力

正如基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源动力,传播媒介的“基因”即信息符号的“变异”则是传媒演进和迭代的源头。在人类传播史上,传播媒介的每一次迭代发展,人类传播活动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由符号系统的“变异”引发的。

史前史缄默无言,但并非不可想象。人类最早也许是用简单的面部表情或手势体态进行信息交流的,于是就有了肢体符号;但肢体符号无法表达复杂的事物和思想,人类逐渐学会了用口语相互沟通,于是产生了语言符号;然而语言瞬间即逝,无法进行跨越时空的传播,于是人类创造了文字符号;为使信息传送得更快更远,于是人类发明了电磁符号;人们用传送比特代替了传送原子,使信息传送得更加准确、快捷、多元和智能,于是数字符号应运而生。正是由于信息符号由远古的肢体符号,先后“变异”为语言符号、文字符号、电磁符号、数字符号等,才导致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磁媒介和数字媒介等不同形态的传播媒介相继产生。因此,传播媒介的演化和迭代,既是人类科学技术和社会需求不断发展的结果,又是人类思维不断符号化、符号系统不断强化的进程,这就是传播媒介演进的逻辑所在。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是一把打开传媒演化迷宫的钥匙。

生物进化除了依靠“基因变异”这个重要源动力外,科学家还发现了“基因整体复制”的事实,从而证明了“遗传信息复制也是生物进化的动力”[5]。正如生物遗传的本质是基因的复制,信息传播的本质则是信息符号的复制,因此,信息符号“复制机制”的改善,也是传媒进化的动力。从文字媒介到印刷媒介,从数字媒介到网络媒介,就是信息符号“复制机制”的改善导致传媒演进的实例。

印刷媒介是由文字媒介演化而来的。文字符号产生后,文字载体就成了文字传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先人为寻找合适的书写材料,曾先后在甲骨、金、石、竹、木、帛上进行试错,直到我国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造出了价廉适用的纸张,文字传播才得以普及开来。然而,在纸张发明后很长一个时期,文字都是靠手工抄写的,效率十分低下,极大制约了文字的广泛传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隋唐时期就有了雕版印刷术,北宋的毕昇在雕版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德国人谷腾堡又在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铅活字和印刷机,使文字符号的复制方式由手工抄写变成机器印刷,由“单个复制”改为“批量复制”。从文字媒介到印刷媒介,传媒的“基因”,即文字符号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基因复制机制”,即文字符号的书写和复制方式变了,传媒演进的结果是:印刷品的数量增加了,意味着信息传播的范围扩大了;印刷的效率提高了,意味着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了。

与此类似,网络媒介的问世,源自于数字媒介的数字符号复制机制的改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人们还习惯于拷贝和传递软盘来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时,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先进研究项目局(ARPA)的专家们已在研究开发ARPAnet,即互联网的前身。众所周知,作为传媒的互联网,其“基因”即数字符号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但“基因复制机制”,即比特的传播模式和复制机制改善了,由软磁盘的读写与传递改变为网络传播,从单向传送机制升级成双向互动机制,从而引发了信息传播颠覆性的变革。

可以说,传媒“基因复制机制”(即信息符号的复制方式)的改变(或改善),同样可以促进传媒的进化。

四、杂交、转基因、基因编辑是传媒创新的主要模式

生物的进化,既有大进化(又称种上进化)、又有小进化(又称种内进化)[6]。传媒的演化也很相似,如上所述的、由信息符号的变异或信息符号复制方式的改善所引发的传媒演化,属于大进化,具有“升级换代”的特征,导致传媒的迭代演进;而如下所说的、由“媒介杂交”“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所造就的传媒演化,则属于小进化,具有“品种拓展”的特征,导致传媒形态的“多样性”。

杂交、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是生物物种改良的三种主要方法;“杂交”“转基因”和“基因编辑”同样是传媒形态创新的三种主要模式。

一是“杂交模式”。杂交(Hybridization)在生物学中,是一种传统的育种手段,意指遗传上具有差异的群体之间进行有性交配的过程和方法,通过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某些双亲基因重新组合的个体。而在传媒生态学中,“杂交”则是改造旧媒介、创造新媒介的一种常用方法,意指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广大受众信息和感官需求,将一种媒介和另一种媒介交会组合(简称“交合”),通过借鉴和吸收其他媒介的优秀基因,使其基因(即信息符号)获得重组,产生新的媒介形态。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两种媒介杂交或交会的时刻,是发现真相和给人启示的时刻,由此产生新的媒介形式”[7]。

不同媒介之间的“杂交”(或交合)产生新媒介的案例枚不胜举。视为电视雏形的“尼普科夫圆盘”机械式电视,就是电报与摄影“交合”的产物。电视弹幕(即电视图像下边的文字型消息)是电视媒介与文字媒介“杂交”产生的新媒介形态。电视与手机“杂交”产生了手机电视这一新媒介,弥补了电视不可移动的缺陷。而网络视频直播则是电视媒介与互联网媒介“杂交”产生的全新的媒介形态,用户在观看现场直播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评论、吐槽、打赏等方式与其他观众进行互动,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感知模式。

二是“转基因”模式。转基因(Transgenosis)技术是一种现代生物技术,是指通过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之产生可预期的、定向的遗传改变,从而有效地表达出相应产物的过程。在传媒生态学中,“转基因”则是指在新的信息和感官需求驱动下,当某种技术条件具备时,旧媒介捕捉和征服了新的自然现象[8],融入了新的技术元素,即引入了“外源性基因”,实现了“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出新的媒介形态,补偿了旧媒介原先的功能不足[9]。

举例来说,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世界最早的电影《工厂大门》时,电影是无声、黑白、二维的,而客观世界却是有声、彩色、立体的。为了让“哑巴电影”说话,人们想了不少法子:让配音演员站在幕后说话,在电影放映现场进行音乐伴奏,放留声机唱片并使电影声画同步等,直到发明了有声电影片(拍摄两种不同的底片,一种摄取画面,一种记录声迹,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使声迹和画面合印在一条正片上),电影才真正捕捉和征服了“声音”这个“自然现象”,引入了声音符号这个“外源性基因”,导致了有声电影的产生。后来,电影技术更进步了,电影又捕捉和征服了“色彩”这个“自然现象”,将黑白胶片改制成彩色胶片,引入了色彩符号这个“外源性基因”,使第一部彩色电影故事片《浮华世界》于1935年上映。再后来,利用两影像重合产生三维立体效果的原理,引入了维度这个“外源性基因”,观众戴上专用偏光眼镜就可观看到“3D立体电影”。运用“转基因”方法产生新媒介的实例还可以举出很多,正如谢尔盖·爱森斯坦在《一位电影导演的笔记》中所写的那样:“无声电影大声呼唤声音,有声电影又大声呼唤色彩”“这种观察可以有条不紊、推而广之地用来研究一切媒介”[10]。

三是“基因编辑”模式。基因编辑(Genomeediting)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对基因组进行精确定点改造的一项新技术,意指对生物体的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和重组,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插入等,特异性改变基因序列,使受体既保留原有优良性状,又获得新的优良性状的一项技术。在传媒生态学中,也可以不引入外来基因(信息符号),而是通过基因(信息符号)编辑和改造的方式,改造自己的劣势基因,获得优良性状,实现自身的媒介进化。

例如,所谓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就是通过“基因编辑”手段,利用多媒体、传感、仿真与计算机图形等技术,创建和体验一种交互式、三维动态的虚拟环境,让用户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去,从而带来“身临其境”的新闻消费体验和情感共鸣。

而同时,另一种嫁接模式则可能导致传媒创新失败。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简称CMMB),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着实火了一把:2010年在全国317个城市开通,2011年底发展顶峰时终端用户超过3500万户。但在2016年6月底,却正式停止了服务。从传媒生态学的观点看,采用嫁接模式是这项创新项目失败的主因。

在生物学中,嫁接是一种植物的人工无性生殖方法,它将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株植物体(砧木)上,使接穗与砧木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它不涉及遗传基因的重组和改变,品质的改善只是通过砧木的营养组织来实现的。CMMB的体系架构是利用大功率S波段卫星信号覆盖全国,利用地面增补转发器转发卫星信号补点覆盖卫星信号盲区,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构建回传通道,组成单向广播和双向交互相结合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CMMB只是将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当做回传信号的通道,并没有真正发挥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双向交互功能,正像嫁接时接穗仅把砧木当作输送营养的管道,而没有吸收砧木的优质基因。换句话说,CMMB只是将单向广播嫁接了移动通信,而非实现了单向广播与移动通信的相互融合和基因重组。

五、人在媒介“自然选择”中扮演“自然环境”的角色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推动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所谓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是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达尔文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而这种变化“基本上是经由对数之不清的、不间断的、微小的、有利的变异进行自然选择来实现的”。在传媒演化过程中,为争夺受众眼球、博得人类惠顾,不同传媒间的“生存竞争”也从未停息过,新传媒的诞生则加剧了这一竞争。在这里,受众的取向是决定传媒生存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人在传媒的“自然选择”中扮演着“自然环境”的角色。在传媒进化史上,新传媒被淘汰出局的案例并不鲜见。举例来说,匈牙利发明家、爱迪生公司在欧洲的代表普斯卡什1893年2月在布达佩斯推出了“电话资讯服务”,即通过电话线向公众提供新闻信息,被称作“电话报纸”,其用户曾一度发展到5000个,但这种“电话报纸”由于无法适应大量用户便捷、廉价地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在无线广播服务出现之时即停止了运作,终究没有形成一种新传媒。

然而,新传媒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必然死亡。当一种新传媒产生后,旧传媒将挑战当机遇、把压力变动力,或改变自身的生存方式,调整自己所占的位置,去适应新的传媒生态环境;或吸取新媒体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满足人类新的信息要求。以电报为例,当电传机、文传机等新的通信手段问世后,它一方面放下身段,从“宠儿”的神坛上走了下来,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至今仍活跃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圈子里;另一方面它又与时俱进,相继“变身”为传呼信号、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以新的姿态为用户服务。

正因为新旧传媒的关系非为“零和关系”,而是“竞合关系”,才造就了今天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既互相补充、又互相促进的百媒争相竞放的传媒生态园。

六、融合发展是媒体改革主攻方向、神经符号传播将是人类传播下一个发展阶段

“媒介杂交”一词首先出现在麦克卢汉在其所著的《理解媒介》一书中,他说:“两种媒介杂交或交会的时刻……由此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还说:“媒介杂交释放出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

事实也是如此,每一种新传媒的诞生都是不同想法、不同技术、不同媒介“杂交”的结果。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语言,印刷的内容是文字,电报的内容是印刷。电磁媒介时代来临后,媒介“杂交”现象日益频繁。进入数字媒介和网络媒介时代,媒介“杂交”更是愈演愈烈,如同狂风骤雨般地席卷着大地,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感知和传播模式。

媒介“杂交”(或“交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媒介相互融合的过程。早在本世纪初,美国时代华纳董事局主席SteveCase就曾说过,每个十年都有与之相联系的词,这个词,上世纪80年代是“个人电脑”;90年代是“互联网”;而接下来的十年(即本世纪的头十年)将是“融合”。今天,“融合”已经成为传媒界使用最频繁的“热词”之一。

事实上,新旧媒体只有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相互吸纳、相互补充,使各自的优势最大化,才能实现共赢。因此,融合发展已经成了当今新闻媒体改革的主攻方向和创新的主要途径。

人类科技发展的空间是无止境的。数字符号并不是人类传播活动最后一公里的信息载体。数字信号最终都要转化成光信号或声音信号,被人眼的视网膜或人耳的鼓膜所接收,并转化成神经信号[11],再由视觉或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把送达的神经信号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产生了人的视觉和听觉。由此可见,人类传播活动的“最后一公里”是神经网络,传送的信息是神经信号。

如何突破人类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传媒的每一次重大演进都是以重要的科学发现为先导的。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而技术则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因此,传媒如要实现新的重大演进,必须在脑科学上有新的发现,在神经网络理论上有新的突破。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如果人类一旦破译了自然人脑的秘密,搞清了神经信号的符号密码以及神经网络的传导机理,就可以开启神经符号媒介和神经符号传播发展的新时代,通过生物基因技术与媒介技术的融合,就可以构建人类的“神经网络系统”,实现计算机与人脑之间、不同人脑间的信息直接传送,人脑将名副其实地演变成了媒体。到那时,人与人之间通过脑电波就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人类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脑机接口就可以直接输入人的大脑,使信息传输和知识储存的效率大幅提高,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人类传播将进入神经符号传播时代。

七、传媒自身演化的“轮回”

麦克卢汉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有些专家对此解读为“它从媒介演化的角度去概括人类的历史,为解读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我们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传媒自身演化的“轮回说”,为传媒演化史提供一个新的认知角度。

原始部落的口头传播尽管是落后的,但传播的权利却是平等的;基于口语的传媒尽管是原始的,但感知世界的方式却是整体的,它调动了人所有的感觉器官;人际沟通的方式尽管是低级的,但却是直观的、面对面、可以反馈的。文字媒介尤其是印刷媒介,使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开始偏重于视觉,人也被分割为传播者和被传播者。电磁媒介使人感知世界不再只偏重于视觉,但单向传播使得传播者和被传播者的角色分工并没有改变。到了数字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时代,每个人既是被传播者又是传播者,感知是整体的,沟通是交互的,传媒演化正好完成了一个“轮回”。

再看传播媒介本身,人类传播的初期,人体器官(五官与四肢)充当了传播媒介。到了口语传播的后期,人类自身的器官不够用了,开始了人的器官的延伸,相继出现了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磁媒介、数字媒介、网络媒介,这些身外媒介离人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从手持身带,到头戴身穿,再到植入体内);到了神经符号传播阶段,人脑最终也成了传媒,传播媒介回归了“原生态”,正好完成了一个“轮回”。

人类不断探索传播技术的初心,就是要最终实现返璞归真,如同麦克卢汉所说的那样,让人类传播最终回归到原始状态。当然,这种回归是螺旋状上升的,是更高层次上的“回归”。

【注释】

[1]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1911—1980),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其著名的学术观点是“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2]LivingstoneS.Newmedia,newaudiences?NewMediaandSociety,19991(1):62

[3]“基因”一词是丹麦的约翰逊在1909年创造的,并被用来表述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基因是生物体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储存着生命过程的全部信息,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1926年摩尔根在《基因论》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基因理论:遗传性状是由一定数量的基因来控制的.生物之间遗传性状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基因的组合.

[4]DNA即脱氧核糖核酸(英文Deoxyribonucleicacid的缩写),是染色体主要组成成分,同时也是主要遗传物质.

[5]法国和日本科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发现的4个区域是有颌脊椎动物祖先基因组两次整体复制的痕迹,也即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无脊椎动物基因组的一小部分.这是科学界首次用事实根据证明遗传信息复制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这项研究已经刊登在《自然:遗传》杂志上.

[6]《新世纪中学生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页.

[7]引自《理解媒介》,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

[8]布莱恩·阿瑟曾说过,“技术的建构,不仅来自已有技术的组合,而且还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捕捉和征服.”

[9]保罗·莱文森提出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任何一种后续的媒介,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先天功能的不足所做的一种补偿.选自《思想无羁》[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何道宽·译者序。

[10]《理解媒介》,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11]关于神经信号的研究至今没有定论,神经信号究竟是什么?有的科学家认为是电信号,也有的科学家认为是机械波,还有的科学家认为是机械波也是电脉冲.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符号媒介
学符号,比多少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符号的由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58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变符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54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4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