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超
南宋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写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此诗抒发诗人心中的惜春之情。春天是美好的,能引发诗人万千感慨,古今中外盼春、咏春、赞春、惜春、伤春的诗句不胜枚举。春风浩荡,阳光明媚,多少人在这美丽的季节里,不负春光,辛勤耕耘;又有多少人荒废春风,虚度光阴。女诗人灯灯对春天有着更为丰富复杂的情感体验,从春风切入,写成《多少春风尚未使用》,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多少春风尚未使用,就像柳枝一样
垂入水中
钓鱼人两手空空,和暮色一起返回
他的影子被残阳垂钓
这个不知情的人,在路上走着
在我布下的天空下
迅速老下去,不要緊
知情如我,眉目上秋风掠过——
痛苦是一种能力
这也不要紧。
(选自灯灯新浪博客)
灯灯,原名胡宇,出生于70年代末。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诗选刊》等多种纯文学刊物,并入选多个诗歌选本。曾获《诗选刊》2006年度中国先锋诗歌奖,第四届叶红全球女性诗歌奖,2010、2011年华文青年诗人奖入围。出版诗集《我说嗯》。现居浙江嘉兴。
全诗只有10行,没有分节,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但从诗意上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前四行,写钓鱼人两手空空;第二层次,中间三行,写钓鱼人就这样老下去;第三层次,写自己渐入人生的秋天,虽感痛苦但不要紧。诗人的情感基调是惜春,但比惜春更为丰富的情感是:春天,我们辛勤劳动而一无所获,并且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天天老去,虽然遗憾而痛苦,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寸光阴,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春风”一词是诗中的关键字眼,属主题意象,怎么理解?笔者认为,“春风”代指春天、春光,进而喻指美好的光阴。
从诗艺上看,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语言创新上讲究陌生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在语言上要求更高,而创新是语言的生命。诗歌语言的创新最常见的办法是将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就是把平常浅显易懂的句子改换成隐晦难懂的语言,令读者不能一看就明,而要停下来想一想其中的意思,其作用是令诗意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灯灯深谙此道。“多少春风尚未使用,就像柳枝一样/垂入水中”,这几句看似没有逻辑,每一句都要让读者想半天:美好的春风是要“使用”的,不用就浪费了,垂柳逢春发芽,但垂入水中的柳枝就享受不到春风了。有惜春之意,但说法是全新的。“在我布下的天空下/迅速老下去”,虽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之意,但诗人创设的诗境是与众不同的,让读者强烈感受到时光的飞逝,尤其是在“两手空空”的岁月。
二是在意象选择上讲究系列化。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本诗的意象都是能够寄寓诗人情感的自然之象,“春风”“暮色”“残阳”“秋风”等都是与时间、光阴有关联的意象,它们通过“老”“不要紧”“痛苦”等主观参与形成珍惜时光的系列意象,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观照,营造出一种幽远、蕴藉的诗境。
三是在表现手法上讲究多样化。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本诗运用了借代、比喻、拟人、对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方法,生动了诗歌的语言。以叙述为主,议论、抒情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另外,意象还具有象征色彩。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灯灯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位具有冲击力的女诗人,她的写作稳健而坚韧。2012年,灯灯荣获第二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评委会认为,“诗人灯灯以女性的视角,敏锐而现代的语言方式写出了对乡土、对亲人潜于内心的爱”,其诗歌语言简洁而灵动。海德格尔说:“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语言本身已经以其本质的存在隐隐约约又倏忽闪现地触动了我们。”灯灯通过充满创新的诗歌语言,表达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审美追求,读者常常沉潜于她创造的诗境里心有所动或心有所悟。
[作者通联:湖北应城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