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2019-10-10 03:21崔成志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乡味汤包瓦片

崔成志

【主题导语】

故乡就是在你似乎模糊的时候,蓦然回首时的那份清晰;故乡就是在你渐行渐远的时候,突然转身的那份惊喜;故乡就是在你失意彷徨的时候,悄然呵护你的港湾;故乡就是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疾驰传报喜讯的马蹄。

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记住故乡,因为故乡的人与事、纯朴与洁净能够时时警醒自己,不忘初心,保持拼搏奋进的信心和动力;记住故乡,因为故乡的那一份童心和純真能够让你学会感恩,知道珍惜,懂得知足,保持心境的明朗和澄净;记住故乡,因为故乡是你展翅翱翔放飞壮志的起跑线,它能够让你的人生更加充实,回忆更有内涵。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无声处倾听乡愁的浅吟低唱,在乡村瓦语中感知故乡的温馨记忆,在乡味中咀嚼故乡的甜美味道。

【选文一】

于无声处听乡愁

程新兵

清晨的第一滴雨水,拨开了思乡的惆怅,伫立窗前,丝丝雨线,宛如对故乡千丝万缕的思念,遥远的乡村,在滴答滴答的雨水声中时隐时现,天空被雨水洗刷漂净,这一刻,故乡的人和往事如同洪水泛滥,肆虐着一颗孤独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

记忆的泪滴,洒落在清晨的雨水中,分不清哪滴是雨水,哪滴是泪滴。记忆总在回忆中慢慢显现,哪怕远隔千山万水,总有心灵所到之处。故乡就是这么奇妙,在孤寂的时刻总能撩拨按捺许久的平静,一颗烦躁不安的心,在驿站的归途中横冲直撞,一刻也不愿多做些许的停留。

布谷鸟的叫声,唤醒了沉睡的人们,拴了一夜的大门次第打开,狗儿猫儿如放飞的利箭,在主人打开门的那一刻,窜到门外,开始一天的欢快。公鸡打着鸣,带着母鸡寻觅虫儿去了,一天的自给自足从此开始。圈了一夜的牛儿羊儿,发出“咩咩”的叫声,吹响走向田野的号角。

母亲的唤儿声,孩子的奔跑声,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此起彼伏,村庄开始沸腾忙碌起来。刚过门的小媳妇、未出阁的姑娘们,拎着一家人的衣服走向寨子里的小溪边,开始浣洗。黄狗、花狗、黑狗们,追逐着孩子们的脚步,一直把自家的小主人送到出村口很远很远的路,然后或站或坐,目送小主人们消失在路的尽头。校堂的响铃声是孩子们走向成长的启明星,岁月就在孩子们越发懂事的书页中一张张翻过去,无法停留,更无法折返重走一遍。

父亲去世后,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打给她的电话,响了许久,犹豫要挂断再次拨打时,那头才传来母亲熟悉的声音,母亲耳背越发严重,腰也佝偻了下去,腿脚也开始不利索了,满头的银发宛如一个雪球,母亲真的老了。

母亲在,家就在,回到老家总是有百吃不厌的家乡菜,母亲亲手烹饪,儿时的记忆在母亲的菜肴里,满足我们兄妹味蕾的反刍,幸福就在与母亲每一次短暂相伴的时光里。

每到冬季总是收到母亲从老家寄来的辣椒酱,母亲知道我喜欢吃辣,每年总会种几畦辣椒,磨成辣椒酱,不识字的母亲,总是托隔壁左右邻居给我寄到厦门来。

前不久,门卫打电话给我说有我的包裹,我甚是纳闷,正想是谁寄过来的,看到包裹我的眼眶湿润了,原来又是母亲从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乡寄过来的茄子干、长豇豆干和咸菜干,都是小时候家里常吃的菜肴,但是离家后,不在母亲身边,这些都成了遥远的记忆。母亲总是用她的方式,勾起我们对过往生活的回忆,而这些菜干,母亲又是付出了多少汗水和辛劳,只有种过庄稼、在农村长大、干过农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得到。

每年清明、母亲生日、春节等重要节日,我们兄妹都会相约回到老家,回到母亲身边,而此时的母亲瞬间变得像孩童一样开心。家庭的团聚总是短暂而又匆忙,母亲总是乡愁的中心点,成为我们牵肠挂肚的对象。其实母亲又何尝不是日日思念在外打拼的儿女们?只不过现实战胜了乡愁,母亲把思念的种子深埋在心底,化作鼓励的语言向我们倾诉。

乡愁成为记忆的引子,牵绊的虫子,思念的泪滴,总能在某一个清晨、一阵雨后、一场雷鸣中迸发出来,遥想此时的母亲在老家可一切安好。“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健在成为我们游子躲不过的乡愁,祈福母亲,更要记住母亲的养育之恩,不管身在何方,将往何处,在心灵的某一角,总有乡愁的一席之地。

给自己订一张回乡的机票、船票、车票是工作在外游子最大的欢乐,乡愁就在一张张回乡的票据中弥漫扩散,对故乡总有万千幻想,回乡的消息早早就发布,热情的乡亲像母亲迎接自己的儿子一般,一起倒数着游子归来的日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踏入村口的一刻,胆怯开始笼罩,变化的村庄,成长的孩童,早已难寻熟悉的记忆,陌生开始变得哑口无言,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还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乡亲,让乡愁变得支离破碎、小心翼翼。

葱郁的田野,丰收的庄稼,潺潺的溪水,是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痕迹,乡愁在童年的记忆中拉长,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尽在故乡,走不出故乡的怀抱,走不出故土的思念,走不出故人的想念。穿梭在高楼大厦城市里的游子,内心总有乡愁的花火,在生日、祭日或某一个时刻,就会被点燃,眺望故乡的路,盘算回乡的日子,那一刻无须千言万语,总在找一条最近的路,用最短的时间,赶快回到故乡的怀抱。

故乡就是在你即将忘记的时候,猛然想起依旧那么清晰;故乡就是在你渐行渐远的时候,突然一转身还浮现在眼前;故乡就是在你心灰意冷的时候,悄然来到你身前的港湾;故乡就是在你高奏凯歌的时候,显然第一个要告知的对象。

记住乡愁是人生的必修课,它会让你牢记那一村的人和事,还有那一村的纯朴和洁净,让你时时警醒自己,因为有一村乡亲的期待,总能激起你奋发不止的信心和动力。记住乡愁是保留童心和纯真的良师益友,它会让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知足,不为那眼前的得失抑郁烦闷。记住乡愁是抒发理想壮志的奠基石,它会让你的回忆更有内涵,更加生动具体,敦促你不做碌碌无为的莺歌燕舞者。

(选自《散文百家》2018年第8期)

【解 读】

作者在清晨的第一滴雨水中醒來,雨水勾起了作者思乡的惆怅,丝丝雨线犹如对故乡千丝万缕的思念,肆虐着一颗孤独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乡愁又何尝不是这样!遥远的乡村、故乡的人和往事,在滴答滴答的雨水声中时隐时现,作者记忆的泪滴,潸然而下,洒落在清晨的雨水中,分不清哪滴是雨水,哪滴是泪水。在无声的记忆中,作者的有声之门瞬间开启,故乡中布谷鸟的叫声、狗儿猫儿的撒欢声、公鸡的打鸣声、鸡群的觅食声、牛儿羊儿“咩咩”的叫声、母亲的唤儿声、孩子的奔跑声,所有记忆中的声响应有尽有。在这些有声乡愁的合唱中,最让作者牵挂的是母亲的唤儿声。“儿行千里母担忧”,每次收到的母亲从老家寄来的辣椒酱、茄子干、长豇豆干和咸菜干就是明证。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作者在行文中水到渠成地引出本文的主旨——“母亲的健在成为我们游子躲不过的乡愁,祈福母亲,更要记住母亲的养育之恩,不管身在何方,将往何处,在心灵的某一角,总有乡愁的一席之地”。因为“母亲总是乡愁的中心点,成为我们牵肠挂肚的对象”。最后,作者指出记住乡愁的人生意义:警醒自己,激起你奋发不止的信心和动力;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知足,不为那眼前的得失抑郁烦闷;抒发理想壮志,让你的回忆更有内涵,更加生动具体,敦促你不做碌碌无为的莺歌燕舞者。

作者在对故乡、对母亲有声的叙写中,传递出浓浓的无声乡愁,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选文二】

乡村瓦语

于?摇 春

乡村的房屋都离不开瓦片,瓦片是乡村的符号。弯弯的瓦片,像鱼鳞一样,一片紧挨一片。瓦片似乎害怕寂寞,紧紧地相拥,呈人字形伏在房屋上。

外表冰冷的瓦片,内心却充满了火热。它们经常用不同的瓦语与人们交流,带给人们温馨和快乐。

落雨是瓦片的传音器,春雨轻柔,夏雨欢快,秋雨宁静,冬雨冷寂。雨点在瓦片上跳动,声音在瓦与瓦之间传递,让人们知四时,准确安排农事。四季变换的雨声,是瓦片的乐章,让屋里的主人尽享欢乐。我从小住在瓦片之下,对瓦雨非常熟悉。小雨落在瓦上,像细鼓轻敲,嘈嘈切切,我最喜欢跟随细雨轻敲瓦片的节奏奔走,仿佛心也奔跑了起来;大雨落在瓦上,像战鼓轰鸣,万马奔腾,让我热血沸腾,仿佛站在了战场上,正准备进行一场旷古大战。

风是瓦的另外一种瓦语。风带来远方亲人的消息,通过瓦语传递给人们。轻轻的、柔柔的春风,是思念的风。风从瓦片缝隙进入,带来母亲的抚摸,带来父亲的教诲,带来姐姐的安慰。春风里,我特别喜欢在风声之中睡觉,风里的思念到了,让我非常心安。猛烈的大风吹得瓦片左右摇摆,风里只有愤怒。瓦片惊恐,屋里的人也惊恐。风里藏了恶魔,让人们赶快逃离。

阳光也是一种瓦语。春日里丝绢一样的阳光,透过瓦片,给瓦片下的人们带来温暖,让人们知道春天来了,不需要再藏在屋里,可以到外面走一走了。炎热的夏天,利剑一样的热阳,仿佛穿透瓦片,到达人们身上。烈阳被瓦片过滤,不再强烈,变得清凉,让人们不再害怕炎热。

乡村瓦语以独特的方式,伴人们一起走过了无数岁月。但是,有一天人们不需要瓦片了,把它们抛弃在山野里,瓦片藏了一肚子的话,再也没有诉说的对象。

(选自《散文百家》2019年第2期)

【解 读】

本文视角独特,作者对故乡的瓦片情有独钟,可谓是瓦片的知音。行文中作者表面上是在写乡村瓦语,而实质上却是处处在写人,在写人生。

全文以小见大,乡村瓦语以独特的方式,陪伴着人们一起走过了无数岁月。落雨是瓦片的传音器,是独特的一种瓦语,落在瓦片上的雨点以特有的声音传递着春雨的轻柔、夏雨的欢快、秋雨的宁静、冬雨的冷寂,让人们知四时,准确安排农事。风是瓦的另外一种瓦语,风通过瓦语传递着远方亲人的消息。风从瓦缝中带来母亲的抚摸、父亲的教诲、姐姐的安慰。阳光也是一种瓦语。春日里的阳光,透过瓦片,给瓦片下的人们带来温暖,让人们知道春天来了,离开藏身的小屋,感知阳光下的世界。夏日的烈阳被瓦片过滤,不再强烈,变得清凉,让人们不再害怕炎热。

乡村瓦语体现的是农耕文明下人们的人生智慧,传递的是乡村的宁静与美好,表现的是人们的惬意与悠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总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瓦片了,乡村瓦语也将湮没在滚滚的时代尘埃之中,篇末流露出了作者深深的惋惜和淡淡的忧伤。文章虽篇幅短小,却语短情长,值得细细品味。

【选文三】

乡味

梁孟伟

我的家乡名吃很多,那薄如蝉翼的春饼,晶莹溜滑的芋饺,银丝玉缕的榨面,状如灯笼的汤包,长似腰带的扯面;还有螺旋式的麦糕,满月般的六谷锞,电筒状的镬拉头,洁白圆润的晚米年糕,翡翠般的艾青麻糍,又甜又脆的番薯糕干,香而不腻的小京生花生……

家乡是丘陵山区,为小麦创造了生长环境。初夏,麦地黄成了金色的海洋。东山西山响起了镰刀的沙沙声,南坡北坡此起彼伏着打麦的“蓬蓬”声。等到麦子分进各家,三餐麦食从此开始。母亲在小小的陶钵中,方方的面床上,揉搓成各种形状,烹饪出不同美味。镬拉头是浙东特有的面食。母亲在陶钵里放上几勺面粉,然后兑水加入少量的盐,用筷子不断搅打成黏糊状。搽镬拉头要求柴火均匀,麦秸秆是理想燃料。母亲从钵中扯起一把面糊,以指作笔,以糊作墨,先描四周,后绘锅底;冷糊热锅,“披”“披”作响。“汤罐脚猛点!”“镬肚脐要焦来!”“麦秸秆放两边!”随着母亲的声声指点,我钳着红红的麦秸秆,在灶膛中不断地移动着方位。等到一张大如铜锣、白中带黄的镬拉头炝起出锅,我就迫不及待地夹上已经炒好的蔬菜,如豆芽、丝瓜、茄子、萝卜丝、嫩南瓜等,有时还有豆腐干丝、肉丝、土豆丝、粉丝等,一卷而成一个圆圆的饼筒。镬拉头的内柔外韧,卷饼筒的菜味麦香,一齐被我嚼进嘴里,吞进肚中。

每逢佳节,母亲还会打一些春饼。打春饼是搽镬拉头的微缩版,即抓一小撮面糊,在灼热的平底锅上画一小圆,就揭下一张形如满月、薄如蝉翼、白中透黄、酥脆香美的薄饼。饼上放几块油炖鼓、油豆腐、臭豆腐等,卷起来一咬,既松且软,又脆又香。如以精肉、葱花作馅,放人油锅一炸,变得色泽金黄,香酥可口。家乡人爱吃春饼,不仅因其味美,更含团圆之意。旧俗外出之人,一旦收到家乡的春饼,就收到了家人的思念。

方方的面床,更是麦食纷呈的舞台。在面床上,母亲先把面粉揉搓成团,接着魔术师般地变幻出各种麦食:或者先把面团擀薄成面饼,再用菜刀划出道道带状,然后双手抓起一条,“啪哒”“啪哒”地击打着床板,面带被越扯越长越拉越细,裤带似的扯面就此诞生;或者把面饼擀薄又层层叠起,再用菜刀“笃”“笃”“笃”地切细,抓起一抖化成千丝万缕,有名的刀削面就这样做成;或者在擀薄的面皮上,用碗口按压出一个个圆饼,再在圆饼的半边撒层炒熟捣糊的芝麻红糖,拿到铁锅中烘熟烤黄,吃在嘴里真个又甜又香;或者在圆饼的半边铺些萝卜丝大蒜炒肉粒,然后拿到锅中烤煎,咬上一口让你齿颊留香。

逢年过节,母亲还会裹些汤包或芋饺。家乡的“汤包”形状似馄饨,但皮薄得像竹衣(竹膜),裹在里面的馅都清晰可見。汤包有荤有素或荤素结合:荤汤包内裹着鲜肉;素汤包是把蒲瓜、豆腐干、炒花生米、葱头、笋干等剁成细末,用油一炒芡上山粉包裹而成;倘若在蔬菜中加些肉末,就摇身一变成荤素汤包,吃起来味道更美。在滚锅中投进数十只汤包,它们像翩飞的蝴蝶,怒放的腊梅,舞动的灯笼。出锅前碗里放些蛋丝、虾皮、紫菜、胡椒、葱末,更让舌头美得直翻筋斗。当然,汤包不仅可以放汤吃,也可蒸着吃、炸着吃,吃法多种多样,味道各不相同。

与汤包相比,芋饺工艺复杂,用料考究,一般春节时才会制作。做芋饺前,母亲精选芋艿子洗净煮熟去皮,然后与番薯粉搅拌揉搓,直到粉团变得细腻、软糯、嫩滑、黏稠。芋饺皮不用面杖擀,而是用手捏。饺皮裹上馅后,捏成三角形状,往沸腾的锅中一放,像朵朵夜合花盛开。吃起来既糯又柔,滑溜可口;原汁原味,味道鲜美。

和芋饺一样不用面粉制作的,还有年糕和榨面。榨面是将粳米泡软,再在石磨中磨粉,然后放进木蒸蒸熟,倒进一个特制的木桶,通过由上往下地挤压,下端的铜筛就会慢慢榨出无数条粉丝,等到一定长度一把剪下,堆铺成一个个大小相等的圆饼,将其晒干就制作完成。榨面比粉丝粗,又比米线细,吃起来有韧性,拌之以蛋丝、笋丝、虾皮和紫菜等,是待客和产妇的上佳点心。

年糕是把磨细蒸熟的晚米粉倒进石臼,由水力带动石榔头一上一下地把熟粉搡捣成团,压扁成块,阴干后即可食用。但炒年糕又干又硬,汤年糕又没有炒的香味,母亲的豆腐年糕则把两者结合起来,先把笋丝、肉丝、蘑菇、豆腐等炒熟,盛起再炒年糕,然后与炒菜一起烧煮。这样做出的年糕既有汤的鲜美,又有炒的香味。出锅前如果放把蒜叶,色香味会更加浓郁诱人。

说了小吃再说糕点。炒蕃糕干和小京生花生,是我们过年的零食,也是待客的礼品。蕃薯干制作复杂,洗净、煮软、去皮、加料、搅匀、刮板、晒干、剪铰、炒制。加料通常是加些晒干剪细的橘皮,和一些白芝麻,然后把薯糊舀进一个木框。木框呈长方形,一面中间做个把手,另一面四边钉圈薄条,上面摊层薄布,薯糊舀入其中,然后用木条推动,框内就留下一层薯糊,翻转往草簟上一放,就留下一张张薄薄的薯糊。晒上几个日头,薯糊变成薯片,变干变硬后或剪或铰,把剪小的薯片放进锅中翻炒。不一会儿,厨房就氤氲着蕃薯香、橘皮香和芝麻香。炒好后冷却,蕃薯干由软变松,咬上一片,特别甘脆甜香。如果和炒熟的小京生花生间着吃,香带甜,脆夹酥,实在是绝配。家乡的小京生花生早就驰名中外,明清时就成贡品,其特点是果小壳薄、味香带甜、油而不腻、松脆爽口。

絮絮叨叨地讲了一大通乡味,其实,细数记忆里的家乡味道,大多只是一些朴素的家常小吃。就是这些家常平实的风味小吃,在日复一日之后,成为长久的记忆,甚至影响一生的饮食习惯。

如今,我早已离开了家乡,在大城市安家多年,见识了不少玉盘珍馐,品味过众多的美味佳肴,但始终难忘家乡的美食,和母亲的味道。

每逢佳节倍思吃,我总是携妻带儿,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奔回家乡,为的是吃上母亲的一碗炒年糕,一张镬拉头;尝上亲朋的一块青麻糍,一个芝麻饼……因为这些食品弥漫着家和的味道,镌刻着家传的记忆,保留着家乡的符号,这也是我一生都想咀嚼和品味的乡味,一生都抹不掉的乡愁。这种乡味,即使用化学分子式来分解它的构成,也难分析透彻其中的元素,无法参透其中的滋味。我们只能用舌尖来体会,用生命去感悟。

我知道,终生难改的除了乡音,无疑是舌尖上的乡味!

(选自《散文选刊·原创版》2017年第4期)

【解 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味成了一方人的集体记忆。舌尖上的乡味更能激起人们对故乡的美好回忆。文章结构紧凑,详略得当,语言平实质朴而又耐人寻味。

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结构全文。文章开篇第1段,总写家乡很多的名吃——薄如蝉翼的春饼,晶莹溜滑的芋饺,银丝玉缕的榨面,状如灯笼的汤包,长似腰带的扯面;还有螺旋式的麦糕,满月般的六谷锞,电筒状的镬拉头,洁白圆润的晚米年糕,翡翠般的艾青麻糍,又甜又脆的番薯糕干,香而不腻的小京生花生。中间第2-9段,分写家乡的各类小吃和糕点。这一部分是全文的写作重点,作者集中笔墨详细地介绍了家乡的镬拉头、春饼、扯面、刀削面、圆饼、汤包、芋饺、年糕和榨面等各种风味小吃以及炒蕃糕干和小京生花生等特色糕点。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家乡各种小吃和糕点的色香味及其制作方法,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人垂涎欲滴,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激动与自豪,富有感染力。最后四段是全文的升华,叙写乡味的意义,点明主旨,总结全文。每逢佳节倍思吃,之所以始终难忘家乡的美食和母亲的味道,是因为这些食品弥漫着家和的味道,镌刻着家传的记忆,保留着家乡的符号,这也是作者一生都想咀嚼和品味的乡味,一生都抹不掉的乡愁。

文章朴实无华,语言灵动,情感真实细腻,排比、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可读性。

[作者通联:安徽怀远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乡味汤包瓦片
Taizhou Morning Tea
一种基于主题时空价值的服务器端瓦片缓存算法
有乡味才留得住乡愁
美在乡味
汤包、豆皮风靡武汉三镇
乡味小厨诚献夏日经典鲁菜美馔
鼎边文化留住闽都乡情乡味
蟹黄汤包
基于NoSQL数据库的瓦片地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