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时评

2019-10-10 03:21唐惠忠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聋哑人聋哑骑手

唐惠忠

【关键词1】 温暖

请给“无声骑手”一个无障碍

信息通道

陈进红

近日,一则“外卖小哥反复挂断电话被骂,发送的短信道出真相”的新闻上了百度热搜第一。一位杭州网友在微博上发文:点外卖之后接到几个没有声音的来电,都是一接通就挂断,当时以为是恶作剧,所以忍不住发了脾气,后来才发现外卖员的短信,原来外卖员是聋哑人,在短信里解释了沟通不便的苦衷。误会解除后,网友对自己的任性差评懊悔自责。两条差评已经被客户自行删除。现在,呼吁对聋哑外卖员多一些理解、支持的声音越来越多。

类似这样“无声送餐”的聋哑外卖小哥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样也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骑手行业的入职门槛相对较低,需求又大,“无声骑手”的加入,不仅给这个行业扩充了人手,也给聋哑群体开拓了一条就业之路。

这群特殊的聋哑外卖小哥没有用身体残疾博取同情,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付出,为自己赢得一份体面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赢得社会的尊重。对“无声骑手”的误解,其实是沟通不畅造成的。

让自食其力、自强不息的残障人士被温柔地对待,不仅需要客户的耐心和理解,单位在用人方面也要做到更加细致——不仅是提供一份工作,更要提供一份有尊严的工作。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语言不通无疑会成为交流的巨大障碍。如果说“通天塔”让不同语言、文化阻隔的人类有了交流,那么今天的技术完全可以消除这种语言交流的障碍,通过技术手段和更多的沟通渠道,给“无声骑手”一个无障碍通道。

虽然很难用声音沟通,但是仍能传递微笑和信任。比如通过外卖平台在接单时就通知顾客,标注骑手的特点,提醒顾客在一定时间段内注意查看短信,让顾客对他们的特殊状况给予理解和支持。在“无声骑手”多次遭遇误解之后,一些外卖平台APP也新增了发送消息和录音电话通知功能,为听障外卖小哥联系用户提供便利,可以看到这条“信息无障碍”通道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视。

在信息化时代,尊重每一个生命体,不仅体现在盲道的顺畅无阻,同样也体现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开放的城市空间,更文明的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沟通的无障碍,这不仅是对“无声骑手”而言,聋哑人作为客户,在接收快递或外卖时也需要同样的无障碍通道。快递人员送快件时,往往会先打电话,而聋哑人却不能接听电话,有些聋哑人试着回复短信,但却得不到回复,这让聋哑人在收发快递时遇到不小的麻烦。

2017年12月,来自全国的200多名听障人士将一封名为《关于快递行业为听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服务的建议信》发给国家邮政局,希望快递业普及短信服务,从而保障听障人士应该享有的无障碍待遇。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2000万听障者、7000万读写障碍者和1.3亿老年人,和视障群体一样,他们也一样期待实现“信息无障碍”。公共服务体系只有更加细致入微地扫清沟通障碍,制造更多便利,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消解沟通不畅带来的误会和伤害,让每个人都有被温柔对待的可能,用技术的提升和制度的保障更好地留存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选自《钱江晚报》)

【解 读】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提出问题——深入分析——办法探讨”,这是典型的时评类文章的论证结构。文章开头引出个体的材料,然后对这一事件所表现的社会现象和需求进行分析论证,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在论证中,文章注意跳出二元对立,分别从客户、用人单位和外卖平台等方面,多角度论述了给“无声骑手”一个无障碍信息通道的可行性;接着又开渠引水,指出“聋哑人作为客户,在接收快递或外卖时也需要同样的无障碍通道”,进一步将无障碍信息通道的意义提升到社会公共服务的高度,提出让技术和制度更好地留存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综合看来,全文既有个体的事件又有社会的共性,既有论证的严谨又不乏人性的温暖。

用走心的社交消解孤独感

李洪兴

孤独虽无法准确定义,却是现代人逃不了的一种情绪。19世纪,作家爱伦·坡在《人群中的人》中描述了现代人孤独的处境,主人公通过不断追逐人群来寻找安慰。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遇到不痛快,想找人倾诉,翻开通讯录,猛然发现“没人可打”。引致孤独的众多因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社会关系黏度和社会信任度的降低。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传统社会结构相比,现代人面对的世界发生了变化,社会交往的模式也大不相同。以前,人们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视角认知世界,个人的事更多的是家庭的事、家族的事。而现代人以“我就是我,你就是你”的姿态立身世界,原子化的个体让合作局限于事务范围内,其余的事变成了“井水不犯河水”。因为与他人无关,所以个人的处境、心境需要一个人自我消化或小家庭内部消解。

听朋友讲过他在群租房中遇到的事,至今难忘。群租房里大多数是刚毕业来北京打拼的年轻人,彼此不认识,即便是同屋室友,往往早出晚归,各自忙工作,极少交流。其中一个室友的言行逐渐变得奇怪,从寡言到不言再到对着墙壁自言自语,所有人意识到可能“出问题”了。朋友事后说,如果平时交流多一些、帮衬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或许事不至此。当然,凡事没有“如果”,这只是孤独引发的极端个案,却给人强烈的警示。

抵抗孤独注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一个重要方向是走进社会关系、融入人际交往、增强社会信任。毕竟,单个人处在自适应状态未必有孤独感,如果想被聆听,却无人应答、无人可信,才真正会被孤独包围。2000年,有位艺术家进行了一次行为试验。他在深圳的街头放了一个灯箱,写着“想你,请与我联系”,后附电话号码,试图在繁忙大都市里寻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吸引了数百个陌生人打来电话。实际上,纾解孤独情绪需要渠道和窗口,更需要可感、可触、可及的人群交往,从而在增强信任中传递情感需求。

社交网络打破了互联互通的障碍,让沟通变得更容易,但倘若只是建立在虚拟身份的基础上,热闹也就还是“一群人的孤单”。如果现实中缺乏高质量、有价值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互信,纵使投身虚拟世界,也难以填补内心空白。提高现实生活中人际往来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必要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否则,回家团聚还各自抱着手机,再亲的人也被冷落一旁。我们处在社会网络中,也在不停地发行着“社交货币”,只有走心的社交才能让情感在场,也只有扎实的社交才会让关系升值。

猜你喜欢
聋哑人聋哑骑手
天使“翻译官”和她的聋哑爸妈
上班在“狂奔”,保障似“裸奔”——“抢单”的骑手们常常要面对“拖单”的社保
《小鹦鹉从教记》之得意忘形不听劝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两个好朋友
女骑手
多吉从师记
女儿孝心无边聋哑50年的母亲开口说话
聋哑人犯罪管控研究
她用母爱温暖聋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