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
【关键词】 能力本位;“1+X”证书制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6—0042—02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职业教育发挥着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作用。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企业对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而职业院校提供了大量人才和技能支撑,更加强调以学生能力本位为教育导向,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2019年初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X ”证书制度是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能力本位将就业为导向作为基本理念,以岗位需求为准则,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教育为目标。与此同时,国家已于3月份启动了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在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基础上,提升就业质量。可见,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1+X ”证书制度已成为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新理念、新方向。
一、注重“关键能力”
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其中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源于北美,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至今影响深远,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确定能力目标。由于能力本位在职业教育中有显著的优越性,因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一度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上个世纪90年代初,能力本位职教思潮又经加拿大的引介登陆中国,而当下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多挑战、多机遇的新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亟待改变教育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注重“关键能力”水平的提升,适应市场的需求。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能力本位在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最初由单纯的重视学生掌握一门职业技术到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原因在于学生获得单一技术后虽完成了学习基本任务、有了谋生技术,但企业对于技术人才和生产效率的要求以及标准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管理者发现,掌握相同技术的工人工作面貌并不一样,其根本原因在于支撑一个人职业技术的知识储备、从业心理不尽相同,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人对劳动的态度,进而影响着工人所从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入现代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促使企业生产发生很大变化,企业管理者对于从业者又有新的要求,体现在能力方面即从业者从承担单一工作任务到复合任务,尤其是对新时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在此背景下,能力的侧重点又从知识、技能、态度拓展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即专业技能、专项能力等岗位要求的基本条件;方法能力即分析、思考、判断能力,独立计划并实践的能力;社会能力即沟通、组织协调、合作能力等动态能力结构,这也是现代化经济发展要求的“关键能力”。职业院校专业的优化应充分考虑社会变迁因素,应结合新市场经济特征,注重能力本位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培育。
重视统一化和个性化职业能力培养。企业岗位需求多种多样,个人爱好并非千篇一律,从市场和企业角度来说,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统一标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多倾向于经验型、成熟型、全面型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时,应充分考虑市场导向,对学生进行统一化的教学和培养,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具有“个性化”的就业人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里的“个性化”并非个人主观意义上的兴趣爱好,而是在面对综合素质差异大的学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分模块教学。
二、从能力本位到“1+X”证书制度
《國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方案》把党中央、国务院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为若干具体行动,其中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该制度的制定实质是切实从能力本位教育考虑,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区分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是发挥院校主体作用、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的重要举措。
基本理念共通性。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能力本位以职业能力为教育基础,并以此作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和教育评价的标准,以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专项能力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明确了教学目标,且针对性较强。“1+X”证书制度中的“1”为学历证书,全面反映了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职业院校学生虽然取得毕业证书就可以毕业,但这并不能完全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色,与普通教育无异,制度的提出表示,除了学历证之外,还需要再取得“X”证书,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
培育路径统一性。以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为导向是能力本位教育的最大特点,为此必须加强院校和用人企业合作。“1+X”证书制度重点以服务经济发展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基点,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使“1”和“X”有机衔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建好用好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院校作为实施主体,要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积极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人才培养、职业技能水平评价等方面的优势,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将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融入到教材、课堂、专业设置中,优化授课质量,与企业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合理有效的产教融合机制。
“1+X”证书制度模式创新性。职业院校学生目前就业情况向好,但就业质量有待提高,大规模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与市场的需求未能达到完美匹配,大部分毕业生未从事自己所学专业对应岗位或学生的综合能力达不到企业标准,导致就业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校内学习的内容未能与企业需求和就业标准相衔接,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产教分离、校企脱节。“X”证书和评价标准的开发制定与职业院校、企业、市场需求、行业标准息息相关,需要多方联动,“X”证书的开发需基于职业教育问题和需求对症下药、量身定制,需符合行业标准、企业技术发展和生产需求实际。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立足企业需求,通过考察分析、实践探索,树立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积极开展与高质量发展企业合作办学,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在选择合作办学的企业上倾向于意愿较强、专业匹配、管理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有一定合作基础的企业,进行多方面、全方位、具体的、细化的合作,实现学生校内所学知识与岗位实践技能的统一和高度衔接。
职业院校培育人才要克服职业教育普教化,同时还要克服职业教育的技能化,既不能普教化,也不能技能化,要育训结合,根据在校学生的取证需要,在培训评价组织支持下,对专业课程未涵盖的内容或需要强化的实训项目,组织开展专门培训。
三、对“1+X”证书制度的思考
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关系。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取得的对技能等级判定的证书,在“1+X”证书制度下,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在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作为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条件之一,但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针对学生未来就业环境,鼓励学生取得更多更高等级技能证书也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国家将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可对学生取得的技能等级证书统一计入学生个人学习账号,经过积分的积累与转换,达到取得学历证书的要求,便可实现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深度融合。
新制度“倒逼”学校教改。学校是培训学生的主体,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培养的职业学生不能胜任工作岗位,在学校内欠缺职业技能的培训与教育。只有院校与企业达到深度融合,从培养制度、学习形式、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全方位合作,才能使学生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标准。因此院校必须改变以往局限于形式方面的教改,而形成有内容、有深度的教学模式,即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对职业院校提出了以下要求:第一,同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建立合理的企业技工与学校师资融通渠道;第二,學校加快“双师型”教师建设,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新制度要求优化能力评价标准。科学的能力评价标准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就业质量具有一定意义。针对职业院校目前的情况,“1+X”证书制度下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并非以一家之言为准,而是要成立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职业能力评价委员会,确保技能标准评价体系的统一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应结合学生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活动任务来进行,确保评价方法多样化,以学生在实际岗位中的表现来对学生职业能力作出客观判断。
四、结语
“能力本位”理念深刻影响着“1+X”证书制度的实施,对职业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新制度改革并非凭院校一己之力可以完成,更需要国家、政府、市场、行业、企业、院校互融共通、协作完成,它是一个复杂的制度改革,深刻改变着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也深刻改变着学生受教育模式。制定“1+X”证书制度的目的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高水平职业人才、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