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与细语 [Moan of Youth]:跨媒介巨构教学实践案例

2019-10-10 09:25:46牟森,马原驰,周洁
新美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细语玛格丽特布朗

项目介绍

“呼喊与细语”是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的跨媒介巨构,它不仅是一个创作实践案例,更是一个教学实践案例。“呼喊与细语”分为展览、演出两个板块。教师牟森和马原驰带领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组建教学与创作团队,以媒介展演系三个年级本科生为教学对象,展开了一场排演,历时九十天。团队坚持教是最好的学,以研究带创作,全垒打方式,使学生获得全方面展演经验。

这场排演以跨媒介巨构的形式,对近两百年来人类“青年时期”的历史展开回望。呼喊、细语——两个词语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既是声音又是画面,对位的是由一群群青年人,或因狂喜或因苦闷,所发出的沉吟而交织成的一首首青春之歌。在一百年前,对于中国,对于青年,选择都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在一百年后,更是。

一 课程

此次课程/项目有两个前提:经验和条件。经验:我们的同学们对此次项目没有任何经验,因此我们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全方位获得经验。条件:这是一个还在建设中的场地,没有任何剧场或舞台表演的硬件设施,我们必须在限定性条件下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图1-图4)

课程安排如下(2019年2月25日—5月27日):

1.课程/项目动员会(2月25日)

参与人员:全体师生

2.《大神布朗》文本解读(2月26日—3月3日)

参与人员:媒介展演系2015、2016、2017级本科生

3.象山艺术公社剧场空间勘测(3月5日)

图1 创作阶段空间组灯光模拟

图2 身体工作坊中身体训练

图3 合唱工作坊中发声训练

图4 《呼喊与细语》演出剧照

参与人员:全体师生

4.跨媒介巨构模型课程(3月4日—22日)

参与人员:媒介展演系2016、2017级本科生

5.媒介分组创作(3月25日—4月29日)

参与人员:全体师生

6.作曲工作坊(4月11日—21日)

参与人员:媒介展演系2015、2016、2017级本科生

7.身体工作坊(4月21日—30日)

参与人员:媒介展演系2015、2016、2017级本科生

8.合唱工作坊(5月9日—22日 )

地点:杭州象山艺术公社

参与人员:媒介展演系2015、2016、2017级本科生

9.进场排练(5月6日—26日)

地点:杭州象山艺术公社剧场E3-1

参与人员:全体师生

10.正式演出(5月25日—27日)

地点:杭州象山艺术公社剧场E3-1

参与人员:全体师生

二 空间

空间作为第一媒介

跨媒介巨构《呼喊与细语》课程的第一媒介就是空间。一切都是从空间出发的。此课程/项目的核心就是空间分析与空间处理,让命名、主题、文本及媒介跟这个空间高度地、有机地融合。

图5 象山艺术剧场空间现场

图6 张丹妮、张朔萌、李佳宁,《尤克拉希尔》,场景装置,2019

图7 廖曙帆、李夏荫、曹近桐,《初度之晨》,场景装置,2019

图8 屈婉莹、周孝歌、陶霭云,《殉道者》,场景装置,2019

图9 欧阳浩明、陈宥权、李沼美,《八分钟前的太阳》,场景装置,2019

图10 《呼喊与细语》展演空间模型渲染图

2019年3月5日,媒介展演系全体师生赴杭州象山艺术公社进行剧场空间勘测。剧场位于公社东北角,整体空间宽15米,长23米,高15米,剧场内部占地352平方米。剧场空间条件:无大门,无基本剧场设备设施,无后台,无运景通道,一层后方走廊不贯通,吊杆承重数据不详,四层为玻璃环窗,漏光严重。(图5)

因为这是一个教学项目,我们整合了三个年级,包括毕业生,诉求有教学课程、毕业创作、跨媒体艺术节。我们用跨媒介巨构的方式,呈现展和演的两个部分。尤其是演的部分,难度特别大,要融进毕业创作,完成由演出空间到展场空间的转换,空间处理至关重要。空间创作阶段重点在于我们的概念、理念和方法,尤其强调我们的教学不是盲目的。

空间创作分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在课程开始前,带领学生勘测剧场空间,并且给出路径、步骤、参照,让大家学会分析空间并尝试处理空间,每组学生都高质量地完成了空间方案。在3月4日—22日的跨媒介巨构模型课程上,2016、2017级本科生对剧场作出了十一组空间处理方案。(图6-图9)基于空间勘查和处理课程,团队确定了“三个门、一条斜线”的空间方案,此后,空间组针对此次方案进行了深化与转换。(图10)

三 文本

(一)文本解读

“呼喊与细语”以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的名剧《大神布朗》为基础文本展开创作。2月26日—3月3日期间,是《大神布朗》文本解读课程阶段,通过搜索、分类、归纳、总结的文本解读过程,研究生团队从文本中拎取出三十四个概念点,本科生从中选取一到两个概念点进行研究,并以此为毕业论文做准备。三十四个概念点如下:

尤金·奥涅尔:身世、作品分期总述、作品中月亮与大海有关的意象、作品《救命草》、作品《难舍难分》、作品《走进黑夜的漫长旅程》;

时代背景:1920年代的美国、爵士时代、咆哮的二十年代(同名电影与时代的关系)、《了不起的盖茨比》、《大西洋帝国》剧集、《禁酒令》纪录片、马克思·韦伯《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服装风格、视觉艺术风格、建筑风格;

听觉:赞美诗式的挽歌——约翰·福特、黑人灵歌、安魂曲;

名字与形象隐喻(正典引用):戴恩——圣安东尼、戴恩——酒神狄奥尼索斯、西比尔——大地母亲与圣娼传统、布朗——殉难的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的尸体在坟墓中慢慢腐烂)、玛格丽特——浮士德的妻子、潘神面具(阿纳托尔·法朗士《天使的背叛》)、赛琳娜斯面具——纵酒好色的森林之神;

面具试验:假面舞会、东亚面具使用、希腊悲剧的面具使用;

《圣经》图景/台词:圣母怜子、其他台词中关于《圣经》的引用;

《大神布朗》来源:尼采《悲剧的诞生》、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歌德《浮士德》、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二)剧本重构

研究生团队将《大神布朗》文本结构拆分为二十四段,即二十四个标题,对应二十四个希腊字母。除了开头的Αα丰饶之海与结尾的Ωω月之暗面,每个标题均引自《大神布朗》,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形成时间循环。

Αα:丰饶之海

六月,月光下的防波堤上,威廉·布朗的父母和戴恩的父母分别与孩子规划未来。

Ββ:“都是月亮的缘故”

六月,月光下的防波堤上,威廉·布朗向玛格丽特求爱被拒绝后,告诉戴恩玛格丽特爱他。玛格丽特拒绝威廉·布朗后,向戴恩求爱。

Γγ:“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带我这里来”

七年以后,戴恩在家独自读圣经。

Δδ:“骄傲死了”/“死神抹掉了安东尼”/“你是我年纪最大的孩子”

玛格丽特劝戴恩去为布朗工作。

Εε:“蒙神垂爱”/“你心里雪亮”

玛格丽特去找威廉·布朗,为戴恩求得工作。

Ζζ :“迷失在死胡同里”/“大地小姐”

西比尔和戴恩第一次见面,戴恩在西比尔面前袒露真实面目。

Εη:“一个人总有点骄傲”/“带路吧,全能的布朗”

威廉·布朗在西比尔家找到戴恩,求他帮忙并责怪他不负家庭责任。

Θθ:“你给了我死亡的力量”/“向你自己黑暗的眼睛看进去”

又一个七年后,在西比尔家,戴恩告诉西比尔自己命不久矣。

Ιι:“你爱他的妻子”/“让我来照料你”

威廉·布朗请求包养西比尔的妹妹。

Κκ:模仿基督/“温柔的人有福了”

戴恩请求玛格丽特饶恕。

∧λ:“魔鬼来结账了”

戴恩死在威廉·布朗面前,将玛格丽特托付给他。

Μμ:“布朗先生用不着偷”

玛格丽特和儿子们去布朗家找戴恩,儿子们喜欢威廉·布朗。

Νν:“咱们回家去吧”

在威廉·布朗家,威廉·布朗以戴恩的面目亲吻玛格丽特。

Ξξ:“戴恩在哪儿?”

一个月后,玛格丽特去威廉·布朗事务所,问制图员找戴恩。

Οο:“我一直爱你”

威廉·布朗再一次向玛格丽特示爱,再一次被拒绝,答应来人让戴恩修改图纸。

∏π:犹在镜中/“咱们回家的时间到了”

威廉·布朗对着自己和戴恩的面具独白,直面自己的命运。

Ρρ:“我已经让你感觉幸福了”/“人像一具尸体”/“我会为你杀了他”

威廉·布朗以戴恩的面目向玛格丽特承诺,自己将杀死威廉·布朗。

∑σ:“以全能的布朗的名义”

又一个月后,威廉·布朗以戴恩的面目完成了设计。制图员议论威廉·布朗的发疯。

Ττ:“满街都是拉撒路”/拉撒路笑了

玛格丽特来找威廉·布朗,威廉·布朗说戴恩已经完成了设计。

Υυ:“我们快变成双胞胎了”

威廉·布朗以戴恩的面目与玛格丽特亲热。

Φφ:“戴恩是没有罪的”/“上帝的恩典就是胶水”/“他杀死了他!”

委员会面前,威廉·布朗撕毁了设计图,又以戴恩的面目杀死了威廉·布朗。

Χχ:“我成了威廉·布朗的遗体”

当晚,威廉·布朗向西比尔袒露真我,被追踪他的警长击中。

Ψψ:“等我醒的时候”

威廉·布朗死在西比尔的怀里

Ωω:月之暗面

四年后的六月,月光下的防波堤上,玛格丽特参加儿子们毕业典礼,怀念戴恩。

(三)十二段文本结构

现场演出时,剧本浓缩为十二段,标题分别为:月之暗面、丰饶之海、 “都是月亮的缘故”、“骄傲死了”、“带路吧,全能的布朗”、“你爱她的妻子”、“向自己黑暗的眼睛看去”、“魔鬼来结账了”、“咱们回家去吧”、犹在镜中、“满街都是拉撒露”、“等我醒的时候”。

四 命名/主题/结构

(一)命名

命名即主题

呼喊与细语[Moan of Youth]

文/牟森

Moan,“大声呼唤”。Moan of Youth,青春的呼唤。

奥德修斯[Odysseus]的古希腊词义就是:大声呼唤、发誓时的呼唤。

布朗和戴恩,两个年轻人,因为不同的选择,一个是成功者,另一个是失败者。失败者戴恩挣不着钱,家庭也不幸,最后酗酒而死。但是在灵魂层面,心灵层面,戴恩把布朗打败了。他们都喜欢玛格丽特,但玛格丽特爱戴恩,不喜欢布朗。这是布朗终生的痛。

戴恩死在布朗的怀里。临终之际,戴恩将妻儿,尤其是美丽的玛格丽特,托付给布朗。布朗答应了,他爱玛格丽特,也知道她不可能接受。

奥尼尔想表现的是,美国社会从农业社会、郊区社会向都市社会的转型过程。我们今天正好是那个时代,相差了一百多年。

如同剧中台词所说:“春天又回来。总是又回来。”

那些时代转型,那些年轻人的选择,那些对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的承担,那些青春的痛和荣光。尽在其中。

此次课程的核心之一是命名能力。11组同学将其创作方案命名为:《以马内利》、《尤克特拉希尔》、《初度之晨》、《徊》、《殉道者》、《八分钟前的太阳》、《诸神已死》、《归零者-建构与破坏》、《Matrix》、《尺度之神》、《五维空间》。

(二)主题

主题即结构

呼喊和细语。MOAN。呼唤。青春是一种呼唤。

选择与承担。决定与责任。苦与乐。痛与荣光。

(三)结构

结构即意义

1.总谱/八种结构

时间结构:24段每段时长、24段音乐、总时长

空间结构:观演关系、《大神布朗》视觉环境、设计、布景、服装、巨型装置

叙事结构:24段文本拆解(对应时间结构)、1&3&24(1:《大神布朗》;3:达尔文、爱迪生、达·芬奇;24:24个希腊字母对应24段文本)

媒介结构: 媒介手段对应空间位置

表演结构:演员调度与走位、换景、歌唱、独白、旁白

视觉结构:色彩结构(主调性)、材质结构

灯光结构

影像结构:影像内容(后制品与文字)、影像叙事方式、影像媒介方式

五 媒介

此次演出共三场,展演作品数量共十九件,作品媒介形态有空间设计、灯光设计、场景装置、影像、模型、空间装置、音乐、声音艺术、音效设计、造型设计、面具设计、平面设计、文字剧本等。(图11-图23)

六 团队

参与此次教学/项目实践的成员共五十人,历时九十天。全体师生在有限条件下创造性地完成了任务,在此过程中,每位师生身兼数职,岗位分工明确,共同协作,在创作集体中,每个人极大地发挥了创造力,亦获得了全方面展演经验。1演出制作管理序列总统筹:周洁/统筹组:王可欣、庄蕾麦、冀宇凡、常远、陈乐琪、陈妙妃、付筱凡/舞台监督:马原驰、吴冰、周洁、信阁、常远/技术经理:奚益春/灯控:庄蕾麦/音控:顾婷/道具管理:王可欣、牛逸凡/造型管理:陈乐琪、李琰/化妆管理:宋美芸/宣传:梅悦子、陈妙妃、付筱凡、陶霭云/票务管理:梅悦子、陈妙妃/摄影记录:赵炟、朱晟祎、潘红璇、陈薇/空间设计及执行组:信阁、庄蕾麦、黎钊铭、汤健枝、蔡景辉、曾雯洁、吴夏薇、陈宥权/灯光设计及执行组:信阁、庄蕾麦、黎钊铭、曾雯洁、吴夏薇/装置设计及执行组:陈妙妃、陈薇、潘红璇、谌文君、王可欣、叶欣彤、蒋晨玲、廖曙帆、李琰、屈琬莹、赵梦薇、曹近桐、付筱凡、冀宇凡、李敏、李夏荫、陶霭云、张玲、曾雯洁、钟汶娟、周孝歌/道具设计及执行组:李夏荫、陈雨点/影像设计及执行组:欧阳浩铭、常远、顾婷、汤紫娟、屈琬莹、鲜于允、李沼美/音效设计及执行组:鲜于允、顾婷/造型设计及执行组:陈乐琪、宋美芸、李琰、陈雨点、陈雪菲、张丹妮、李佳宁、张朔萌、项青青/化妆执行组:宋美芸、张秋雅、蒋巍、许萌萌/面具设计及执行组:李佳宁、宋美芸、蒋晨玲、张朔萌、项青青/电焊&西红柿执行:周孝歌/升降车执行:蒋晨玲/演员:廖曙帆(饰布朗)、谌文君(饰玛格丽特)、黎钊铭(饰戴恩)、叶欣彤(饰西比尔)、曹近桐(饰西比尔)、欧阳浩铭(饰布朗父)、李佳宁(饰布朗母)、蔡景辉(饰戴恩父)、陈乐琪(饰戴恩母)、陈宥权(警长)/歌队:蔡景辉、曹近桐、陈乐琪、陈雪菲、陈雨点、陈宥权、付筱凡、冀宇凡、李佳宁、李敏、李夏荫、欧阳浩銘、屈琬莹、陶霭云、汤健枝、汤紫娟、吴夏薇、鲜于允、张丹妮、张玲、张朔萌、曾雯洁、钟汶娟、周孝歌(排名不分先后)展览制作序列策展人:牟森/执行策展人:信阁、梅悦子、周洁/空间&灯光设计:信阁/平面设计:梅悦子、陈妙妃/参展艺术家:媒介展演系2019届毕业生:象山艺术公社展区:陈妙妃、陈薇、王可欣、叶欣彤、潘红璇、谌文君、项青青、牛逸凡;南山展区:陈智诚、姜媛媛、李恒、李杲恩、李善珠、文茜熹、许雪、徐章人;媒介展演系2016级本科生:陈乐琪、陈雪菲、常远、陈雨点、顾婷、蒋晨玲、廖曙帆、李琰、黎钊铭、欧阳浩銘、屈琬莹、宋美芸、汤健枝、张丹妮、庄蕾麦、赵梦薇;媒介展演系2017级本科生:蔡景辉、曹近桐、陈宥权、付筱凡、冀宇凡、李佳宁、李敏、李夏荫、陶霭云、汤紫娟、吴夏薇、鲜于允、张玲、张朔萌、曾雯洁、钟汶娟、周孝歌(图24)

整体组织结构

监制&总叙事:牟森/叙事组:马原驰、吴冰、信阁/总导演:马原驰、吴冰、梅悦子/总制作:周洁/导演助理:常远、赵梦薇/音乐设计:李京键(特邀)/形体指导:李奎(特邀)/合唱指导:李启浩(特邀)/空间&灯光设计:信阁/造型设计:吴冰/影像设计:欧阳浩铭/音效设计:鲜于允、庄蕾麦、顾婷/面具设计:李佳宁、张朔萌/平面设计:梅悦子

图16 欧阳浩铭、汤紫娟,《创世纪》,影像装置,3分钟29秒,2019

图11 《呼喊与细语》整体空间设计/灯光设计

图12 周孝歌,《大象之舞》,场景装置,200×400×600cm,2019

图13 李佳宁,《面具》,道具设计,2019

图14 廖曙帆,《风扇》,场景装置,直径120cm,2019

图15 上:潘红璇,《重生》,场景装置,80×80cm,2019;下:曹近桐,《升降车》,场景装置,2019

图17 陈妙妃,《月照不幸人》,场景装置,200×100×500cm,2019

图18 陈薇,《丰饶之海》,场景装置,直径100cm,2019

图19 王可欣,《庇护所》,场景装置,500×350cm,2019

图20 叶欣彤,《渡鸦三部曲》[Trilogy of Raven],场景装置/模型,2019

图21 谌文君,《伊甸之东》,场景装置,130×260×120cm,2019

图22 牛逸凡,《物种起源》,影像,120×96cm,2019

图23 蔡景辉、汤健枝,《呼喊与细语》场景模型,微缩模型,2019

图24 《呼喊与细语》演出团队

猜你喜欢
细语玛格丽特布朗
Homesickness思乡的细语
逃家小兔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玛格丽特·米德:20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
你好,我是布朗熊
你好,我是布朗熊
学生天地(2018年30期)2018-10-17 01:33:50
丹·布朗主要作品
当代作家(2018年8期)2018-08-31 02:48:44
英声细语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巨人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