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佩,赵铭,谭建军,刘剑眉,韩蓉
(湖南衡阳市蔬菜研究所,421001)
黄秋葵是锦葵科秋葵属中能形成嫩荚果的栽培种,嫩荚肉质柔嫩质黏,多用于炒、煮、腌渍或制罐,也可凉拌、油炸[1]。其耐热性强,逐渐成为渡伏渡淡重要蔬菜品种;易种植,对土壤要求不严,若设施得当,采收期可达7个月以上,农户种植效益可观,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衡阳市黄秋葵多在2月下旬播种,4月上旬定植,6月即可开始采收,一直到初霜来临,均可收获嫩荚。黄秋葵主要生长季节在夏、秋两季,时值高温高湿,十分有利于病虫害的繁殖传播。近年来,介壳虫已成为主要虫害之一,其以成虫、若虫刺吸植株茎、叶、果实,导致受害植株长势弱[2],枝叶短簇、丛生、卷曲,受害的果实肉硬味淡、品质变差。介壳虫体积小,体表坚硬,不易着药,防治起来相当困难,在药剂筛选工作方面,许多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贺春荣等[3]试验得到70%噻嗪酮水分散粒剂250 mg/kg对介壳虫防治效果很好;徐小明等[4]研究了多种药剂,其中非有机磷类以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 g/667 m2效果佳;高勇等[5]进行了螺虫乙酯对蓝莓介壳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000倍液效果优异,但是目前关于黄秋葵方面的介壳虫防治还鲜有报道,而且有机磷农药不适用于蔬菜病虫害防治。鉴于此,衡阳市蔬菜研究所科研人员选取5种非有机磷类药剂,并设置浓度梯度,于2016-2018年连续2 a进行药效试验,期望筛选出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具有良好推广前景的药剂。
供试品种:黄秋葵品种为撒可奇(法国克鲁斯公司)。
供试药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拜耳股份公司);25%噻嗪酮悬浮剂(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6%阿维·啶虫脒水乳剂(海南力智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100 g/L吡丙醚乳油 (上海生农生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上药剂购自衡阳市农药经销商,具体使用浓度见表1。
苗期安全性在衡阳市蔬菜研究所育苗基地进行,采用54 cm×28 cm穴盘育苗,以椰糠+蛭石=1∶1为基质。浸种2 h,在30℃恒温箱中催芽12 h,待80%种子出芽时播种,每穴播1粒,穴盘整齐摆放至衡阳市蔬菜研究所连栋大棚内,温度17~28℃,湿度90%~95%。幼苗出土前,盖小拱棚,待苗出齐后,撤掉小拱棚。苗长出2片真叶后施药观察药剂的安全性,分别用各种药剂的最高浓度喷雾,以清水作对照。每个处理重复4次,每次重复1盘,第25、30天观察幼苗长势及叶片有无药害斑点。
试验在衡阳市蔬菜研究所的科研基地进行,试验地前茬为黄瓜。每1 hm2施15-15-15史丹利复合肥450 kg,鸡粪、猪粪混合有机肥料1500 kg。入冬前深翻土壤,地膜覆盖,安装滴灌设施。2月24日育苗,3月15日定植。试验共11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96.35 m2,种植行距50~70 cm,株距30~40 cm,及时除草、施肥,待植株长到1 m时打尖,消除顶端优势,增加分枝。
田间始见虫时施药,使用电动喷雾器喷药,各小区药液使用量一致,按30 kg/667 m2标准施用,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固定5株黄秋葵。药前调查每株上、中、下部各取1张叶片调查虫数,得到25株总虫口数,计算每株虫口数,然后折算整个小区虫口数,施药后 1、3、7、10 d,再调查各处理虫口数,计算防治效果。
表1 供试药剂处理浓度
表2 供试药剂对黄秋葵苗期安全性
虫口减退率 (%)=(防前虫数-防后虫数)/防前虫数×100;防治效果(%)=(处理虫口减退率-对照虫口减退率)/(100-对照虫口减退率)×100。
试验结果取2 a平均值,数据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进行统计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3与处理9对黄秋葵育苗有轻微药害,但不影响生长,其余各处理对幼苗生长均无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速效性方面,药后3 d,处理1最佳,与除处理2、5以外的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这表明,处理1、2、5速效性优良;持效性方面,药后10 d,处理1、2差异不显著,防治效果与其他处理差异均存在极显著,这表明,处理1、2持效性优良。
表3 供试药剂对黄秋葵介壳虫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
介壳虫是一类难以防治的农业害虫,多发于果树和园林,多采用有机磷类药剂防治,这类药剂见效快,持效期长。公开的报道中,少见介壳虫为害蔬菜,我们在衡阳市的一些蔬菜基地进行病虫害调查时发现其在黄秋葵上为害较重,农户束手无策,作为一种采收频繁的蔬菜,用有机磷农药防治介壳虫是十分不合适的。因此,本文选取了几种非有机磷类农药进行介壳虫防效试验,从试验结果看,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兼具速效性与持效期,可以作为黄秋葵介壳虫防治的首推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