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明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农业技术推广站,542813)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马蹄种植历史悠久,全区常年种植马蹄2000 hm2,马蹄是八步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八步区马蹄生产随意施肥,马蹄产量和效益没有达到最佳,自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八步区逐年进行马蹄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并于2017年6~12月进行马蹄测土配方施肥氮肥用量试验研究,为不断优化八步区马蹄施肥配方、筛选八步区马蹄氮肥最佳用量提供科学依据。
供试作物:马蹄,品种为桂蹄2号,来源于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供试肥料:尿素,含氮46%,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钙镁磷肥,含P2O517%,广西鹿寨化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硫酸钾,含K2O 50%,俄罗斯阿钦斯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试验田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近年未做过肥料试验,面积641 m2,前作为水稻。土质为壤土,土壤养分状况为含有机质17.3 g/kg,全氮0.95 g/kg,有效磷 48.7 mg/kg,速效钾 115.5 mg/kg,pH值 5.5。
试验设5个处理,3次重复,采取完全随机区组式排列,处理1为空白对照(CK),不施肥,其他处理除氮肥用量不同外,钙镁磷肥、硫酸钾均按119.1、67.5 kg/667 m2的量施用,处理2不施氮肥,处理3氮肥半量处理,氮用量13.5 kg/667 m2,处理4为氮肥全量处理,氮用量27.0 kg/667 m2,处理5氮肥施用量为处理4的1.5倍,为40.5 kg/667 m2。试验施用方式为基肥全部深施,追肥撒施。各处理肥料的具体施用时期、施用量、品种及数量详见表1。
按试验目的要求进行整地,四周设1 m宽保护行。小区长5 m,宽5 m,小区面积25 m2,各处理间用田埂隔开,田埂用塑料薄膜包裹,高出水面20 cm,防止肥水相互串灌,各处理能单灌单排。本试验除氮肥施用量不同外,其他各项管理措施按马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
苗期随机选各小区1 m2的幼苗观察记录性状指标,包括株高、分株数、总苗数、平均每蔸苗数、雌花茎数、苗干质量、苗粗壮度等,其中雌花茎率(%)=雌花茎数/总苗数×100;苗干质量为马蹄苗在自然状态下晾干至恒重时的质量;苗粗壮度=苗干质量/平均株高。
收获前每小区随机挖1 m2进行果实相关指标的调查,包括大果数、中果数、小果数、总数量、单果质量、商品率等考察,根据1 m2总产量折算理论产量。分小区收获实收测产,折算成667 m2产量。
①种植及移栽 马蹄于6月3日育苗,7月30日移栽,采取人工插植方式,插植株行距57 cm×67 cm,插植深度全部4 cm。
②水分调控 前期保持浅水2~3寸(1寸=3.33 cm),促分蘖,中期深水 3~4寸,控分蘖,促进早结球,防止出现徒长现象,移栽35~40 d排干田水轻搁3~5 d,促进植株根系向下生长,增强植株抗逆性,防止生理性死苗。后期浅水并保持湿润,施肥时水深保持4~5寸,让其自然落干后再回水,11月中旬排水干田,后期为马蹄根部提供充足氧气,促进养分吸收,确保高产稳产。
表1 各处理施肥时期、品种及数量 kg/667 m2
③病虫害防治 a.苗期病虫害防治。6月27日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预防秆枯病、白粉病;7月12日,用丙环唑、嘧菌酯预防秆枯病、白粉病;7月24日,用丙环唑、氟硅唑、阿维菌素预防秆枯病、白粉病和第二代白螟。
b.大田保苗及病虫害防治。7月30日,用敌磺钠进行土壤消毒;8月20日,用三苯基乙酸锡防治福寿螺,用嘧菌酯、丙环唑、生根剂、多·硫悬浮剂预防秆枯病、白粉病;9月2日,用嘧菌酯、戊唑醇、多·硫悬浮剂、生根剂(强力多维生根壮苗剂,下同)预防秆枯病、白粉病;9月7日,用氯虫苯甲酰胺预防第三代白螟;9月16日,用嘧菌酯、氟硅唑、多·硫悬浮剂、阿维菌素、生根剂预防秆枯病、白粉病和第三代白螟及生理性死苗;9月29日,用丙环唑、嘧菌酯、阿维菌素、多·硫悬浮剂、生根剂预防秆枯病、白粉病和第三代白螟及生理性死苗;10月14日,用嘧菌酯、戊唑醇、阿维菌素、多·硫悬浮剂、生根剂预防秆枯病、白粉病和第四代白螟及生理性死苗。试验大田没有出现因病虫害及生理性死苗而影响产量的现象。
表2 各处理苗期性状指标情况
在土壤养分指标中等的田块,马蹄分株数的多少和平均每蔸苗数基本由本田块的土壤养分决定。由表2可知,与处理1相比,处理2马蹄株高、分株数和平均每蔸苗数变化不大,说明不施氮肥时,施入磷钾肥对马蹄株高、分株数和平均每蔸苗数影响不大。处理3、4、5的马蹄株高、分株数和平均每蔸苗数都高于处理2,且随施氮量增加,均呈上升趋势,说明在氮、磷、钾三元素中,氮对马蹄分株数、平均每蔸苗数形成起重要作用。处理5施氮量偏多,其株高、分株数均比其他处理高,营养生长较旺,不利于生殖生长,影响产量形成,并有倒伏危险。随着氮肥施用量加大,马蹄苗干质量增加,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 5>4>3>2>1,但处理 2 与处理 1 间差异较小,处理2仅比处理1高25 g/m2,说明不施入氮时,即使施入磷钾肥,光合产物也无明显增加,即氮素对马蹄苗干质量起重要作用。处理2、3、4、5的雌花茎率依次下降,说明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马蹄植株的成熟度在下降,即氮延缓了植株的生长,使马蹄的营养生长期有所延长。健苗数随总苗数的增加而增加,苗粗壮度的变化趋势与雌花茎数一致。
由表3可知,处理2与处理1每1 m2总果数无显著差异,处理2、3、4、5间差异显著,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氮肥对马蹄总果数起重要作用,磷钾肥对马蹄总果数作用不明显。各处理平均单果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处理1、2无显著性差异,处理 3、4、5 间也无显著性差异,但处理 3、4、5 显著高于处理1、2,说明施氮肥能显著增加马蹄单果质量;各处理大中果率在62.4%~64.5%,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商品率在76.97%~78.6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表3 各处理果实相关指标情况
表4 各处理产量、经济效益情况
由表4可知,处理4产量最高,折合产量达3804.23 kg/667 m2,极显著高于除处理5外的其他3个处理,且处理3、4、5产量极显著高于处理1、2,说明氮素对马蹄产量起重要作用,磷、钾元素对氮元素的吸收起促进作用。另外,处理4产量极显著高于处理3,说明处理3氮肥用量偏少,不能满足马蹄生长对氮元素需求,影响产量。
由表4可知,除去肥料成本后,处理4的经济效益最高,667 m2达7194.2元,经济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 4>5>3>2>1。
本试验结果表明,氮素对马蹄苗分株数、每蔸苗数和总果数起决定作用。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处理1~5马蹄苗株高、每蔸苗数、苗干质量增加,雌花茎率下降;处理1~4的1 m2总果数、1 m2总果质量、平均单果质量、产量、经济效益增加;而处理4的1 m2总果数、产量与经济效益均高于处理5,因此,推荐八步区马蹄生产上氮用量为27 kg/667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