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琳琳,许建红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油藏评价研究室,黑龙江大庆163712)
致密油层物性差,空气渗透率通常不足10-3μm2,开发过程中单井产量低、产量递减快,注水效果差,驱油效率低,水驱动用程度低[1-6]。研究表明空气泡沫在油层中具有遇油消泡、遇水稳定,堵水不堵油、堵大不堵小,改善油、气、水相对渗流特征,在微观上能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7-9]。针对低渗透油田注入难度大,注水见效差的问题,长庆油田空气泡沫驱试验自2009年单井试注开始,经历了先导试验、扩大试验,目前正开展工业性试验。在五里湾一区ZJ53井区长6油层(渗透率1.81×10-3μm2)开展15 注63 采试验区,见效油井60 口,见效率95.2%,累积增油6.3×104t。2017 年以来,油藏类型由特低渗透拓展到超低渗透、致密油藏,现场试验稳步推进;在耿271 长8 油层(渗透率0.38×10-3μm2)、新193长7油层(渗透率0.18×10-3μm2)致密油层开展空气泡沫驱先导试验,已经取得降低含水率、降低产量递减的初步效果。延长油田在甘谷驿采油厂唐80区块长6油层(渗透率1.04×10-3μm2)进行2 个井区的空气泡沫驱先导试验,18 个月增油243 t,含水率下降24%,取得阶段性成功[4]。
大庆外围龙虎泡油田高台子油层储层属特低孔低渗油层,以泥粉砂岩为主,含石英20%数37%、长石23%数41%、岩屑14%数35%。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低[10]。高台子油层岩心压汞实验排替压力为10数25 MPa,油层驱替开发时注水压力高,注水难度大。平均孔喉半径1.176 μm,孔隙中值半径平均值为0.0737 μm,退汞效率21.5%数61.6%。高台子油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其次还有溶蚀孔和大量微孔,粒间孔油层的孔隙度为9.2%数16.8%,平均11.9%,渗透率为0.1×10-3数1×10-3μm2,平均0.6×10-3μm2。地层原油密度为0.7414 g/cm3,黏度(80℃)为1.45 mPa·s,体积系数1.23,原始气油比67.75 m3/m3,原始饱和压力8.9 MPa。从1998 年2 月开始陆续采用300 m 正方形井网、同步注水采油方式开发,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量为1.13 t,但产量递减快,注水见效差。第5 年平均单井日产油量递减为0.46 t,第10 年递减为0.32 t,目前低产低效井占80%以上,关停井占40%以上,预测实际水驱采收率低于12%,迫切需要新的开发方式来提高开发效果。针对高台子致密油层开展了空气-泡沫液体系驱油实验,研究了空气与泡沫的注入体积、段塞组合等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原油为高台子油层原油(地面原油)经过脱水、过滤等一系列处理后,加入煤油,按照地层油黏度配制的模拟地层原油;起泡剂为大庆油田提供的代号为BH-4化学剂,主要成分为:含聚醚链段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烷基酰胺丙基二甲基氧化胺、氯化钠、烷基硫酸钠、N-(2-吡啶基)醇醚亚甲基酰胺、少量稠化稳泡剂和水;模拟地层水,NaHCO3型,矿化度5804.4 mg/L;模拟地面水,CaCO3型,矿化度125 mg/L;天然岩心,井段2011.5数2024.2 m,岩心参数见表1。
表1 高台子油层岩心物性参数
Isco 公司 D 系列的柱塞泵;HWHS-100 型按键式恒温恒湿箱,上海皆准仪器设备有限公司;TY-B型岩心夹持器、高压活塞容器,海安县石油科研仪器有限公司;A-10型差压传感器,威卡(WIKA)公司。
(1)将天然岩心抽提、烘干后,用空气测岩心渗透率,将岩心模型饱和地层水,测定孔隙度。(2)将岩心饱和模拟地层原油,并进行油驱水,直至岩心出口端没有水流出为止,计算束缚水饱和度。(3)将注入压力调整到驱替压力后,用恒压法将配制的模拟地层水注入岩心中进行水驱油实验,直至岩心出口没有油流出为止,记录驱替压差、驱出油和水体积及累计注水量。(4)泡沫驱时将一定压力的气体和泡沫液(由模拟地面水配制的0.5%BH-4泡沫液)按设计的段塞注入岩心中进行驱替,直至岩心出口没有油流出为止,用模拟地面水进行后续水驱,记录驱替压差、驱出油、水体积、累计注水量及总采收率。实验温度80℃。驱替介质的性能参数和实验温度见表2。
表2 实验驱替介质性能参数统计表
从1数3#岩心的水驱油结果(表3)可见,岩心平均初始含油饱和度为65.47%,无水期驱油效率平均为34.69%,水驱最终驱油效率平均为48.95%,水驱结束时残余油饱和度在30.55%数34.8%之间,平均为32.18%。无水期采油量占水驱总采油量的70.87%,原油主要在无水期采出。由图1 可见,水驱0.5 PV 见水前,驱油效率快速上升,达到40%以上;水驱见水后含水率快速上升,驱油效率增速缓慢。
表3 岩心水驱油实验结果*
图1 岩心水驱驱油效率与注入量的关系
2.2.1 小段塞空气-泡沫液交替驱油
对2#岩心先用水驱替至含水100%,再按气液体积比1∶1进行空气-泡沫液交替驱替,泡沫液每段驱替体积为0.04 PV,连续段塞交替驱替至含水稳定时转入水驱约2.5 PV。由图2、表4数据可见,空气-泡沫液交替驱替实验的最终驱油效率为79.63%,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26.92%。由图2 可见,在水驱4.17 PV 后,驱油效率达到52.71%,水驱后空气-泡沫液交替驱0.6 PV,驱油效率增至74.15%,提高21.45%。说明相对水驱,对于低渗透岩心,空气比水具有更好的注入性,更易进入微小基质孔隙,驱替基质中的剩余油,驱油效率得到大幅提高[3]。
图2 小段塞空气-泡沫液交替驱油注入量与驱油效率的关系
2.2.2 不同量空气-泡沫液段塞驱油
对3#岩心水驱至含水100%,再进行不同量空气-泡沫液段塞驱替。第一阶段驱替一个段塞,驱替量为0.16 PV空气+0.08 PV泡沫液,总量为0.24 PV,然后水驱至含水100%;第二阶段驱替4 个(0.04 PV空气+0.02 PV泡沫液)段塞,驱替总量为0.24 PV,继续水驱至含水100%。由图3和表4数据可见,单一大段塞空气-泡沫液驱替的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5.57%;在此基础上,继续采用小段塞的空气-泡沫液驱替,驱油效率大幅提高。同样都是驱替0.24 PV 空气-泡沫液段塞,小段塞空气-泡沫液可提高驱油效率15.3%。说明单一大段塞空气和泡沫不能充分发挥泡沫驱的作用,而小段塞交替驱替形成的空气-泡沫体系黏度具有随剪切速率增大而减少的特点,在大孔隙中黏度大,小孔隙中黏度小,起到封堵大孔道不堵小孔道的作用[1,4],从而提高驱油效率。
图3 不同量空气-泡沫液驱油注入量与驱油效率的关系
表4 岩心空气-泡沫液驱油实验结果*
2.2.3 长段塞空气-泡沫液段塞驱油
对1#岩心水驱至含水100%,然后驱替4个(0.2 PV 泡沫液+1.0 PV 空气)段塞,最后进行注水驱替。从图4 和表4 数据可见,长段塞空气-泡沫液驱替提高驱油效率19.71%,比小段塞驱的驱油效率增幅低约7%。可见段塞过大、气液比过高,驱油效果更接近于单一气驱和单一泡沫驱,不能充分发挥空气-泡沫体系堵大不堵小、堵水不堵油的作用。
图4 长段塞空气-泡沫液驱油注入量与驱油效率的关系
2.2.4 气液比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为了优化气液比,分别按气液比1∶1、3∶1、5∶1对2#岩心进行驱替实验。在岩心饱和油后先水驱至含水100%后,再进行空气-泡沫液(每段空气注入量为0.04 PV)驱。从驱替效果看(图5),3种气液比段塞的驱油效果均较好,其中气液比为1∶1 时的驱油效率略高于3∶1,气液比为5∶1 时驱油见效速度快。说明气液比越高,气窜的时间也越早,驱油效率相对略低;气液比越低,驱油见效越晚。实际注入时,需根据不同储层结构对气液比进行优化[4,6]。
图5 不同气液比下空气-泡沫液驱油效率与注入量的关系
2.2.5 空气-泡沫无水混合驱
向4#岩心按气液比1∶1 同时驱替空气和泡沫(混合成空气-泡沫体系),驱替压力上升快,在0.012 mL/min的平均驱替速度下,仅驱替0.13 PV后压力升至18.9 MPa,由于压力过高驱替无法继续进行,于是采用空气-泡沫液段塞交替驱,最终驱油效率达到78.39%,接近水驱后空气-泡沫液小段塞驱油效率(表4、图6)。空气和泡沫液在地面混合后,泡沫尺寸远远大于孔隙尺寸,注入难度大,注入0.17 PV 的驱油效率只有13.37%;对高台子这样的特低渗透油层应该采用空气-泡沫段塞交替驱替,让空气和泡沫液在地层中混合,发挥泡沫在大孔隙中黏度大、小孔隙中黏度小,封堵大孔道不堵小孔道的驱油作用[8-10]。
图6 4#岩心空气-泡沫液驱油效率与注入量的关系
采用空气-泡沫液段塞对高台子致密油层岩心进行驱替,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约20%。空气-泡沫液段塞气液比越低,见效越慢,气窜也越晚,驱油效率较高;气液比越大,见效越快,气窜也越早,驱油效率较低。小段塞多周期空气-泡沫液段塞的驱油效率高于单一空气-泡沫液大段塞。空气泡沫驱油时,应采用小段塞多段塞模式,气液比控制在1∶1数3∶1 之间,以“空气-泡沫液-空气-泡沫液”段塞交替的方式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