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遗址保护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发展研究
——以甘肃省临潭县磨沟村为例

2019-10-10 08:03董晓媛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村落遗址传统

杜 森,董晓媛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土遗址是指以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人类历史上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是一种重要的文物资源[1]。土遗址作为古人历史文化的结晶,通过对其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人生产、生活等相关信息,全面地了解和认知古人所处时代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水平。磨沟遗址及墓群位于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王旗乡磨沟村,出土墓葬以齐家文化、寺哇文化墓葬为主,还有零星的明清墓葬,总面积约40万m2(图1)。磨沟遗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列为“2008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于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甘南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居址,也是目前洮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分布最西端的一处遗址,遗址对研究以上文化传承与变迁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甘南地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愈加强烈,磨沟村参与申报了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遴选并获得成功。作为依靠磨沟遗址建立起来的传统村落,磨沟村自古是重要的边陲,唐、宋、明等朝统治者皆于此建立巩固其边防的军事要塞,自此逐渐形成磨沟村村落。明代戍边将士在此屯田戍边,逐渐形成磨沟传统村落的传统格局。

图1 村落遗址分布图(来源:作者自绘)

1 磨沟村概况及村落特征分析

1.1 概况

磨沟村地处临潭县洮河流域,地处临潭县、岷县、卓尼县三县交界,地理位置独特(图2),是三县的交通枢纽和相邻乡镇的商贸重地,古有“鸡鸣三县”之称。地势南高北低,总体平坦,村庄坐落于蛇头山与照山之下,北枕洮河,东、南、西三面环山,东西向的洮河从村庄北部流过,县道421自东北向西南穿过村庄,村庄分布于道路两侧,自然地形呈马蹄形。磨沟村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在唐、宋、明时期该地区就活跃有蕃、羌、汉等民族。北宋时期为加强军事防御于此地设置铁城,元代升格为铁州,明清以后地位渐渐消失(图3)。明代从江南地区迁徙一部分居民前来戍边,与该地原有居民共同生活,因此传统村落的建筑、方言、服饰、民俗风情等都能体现江南遗迹。在村庄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地域特征与江南特征相结合的村落风貌特色。村庄建筑择山脚台地而建,依据地势变化,院落之间形成蜿蜒曲折的巷道。磨沟村因地形变化而自然形成若干个自然村,自然村之间的平坦地则作为农田林地,形成磨沟村区别于其他村落独特格局。

图2 磨沟村周围环境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位于磨沟村西北部的磨沟遗址包含了史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通过对遗址发掘研究可知,遗址内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不同遗存,也是洮河上游研究寺洼文化的重要依据。历史上,磨沟村地区长期生活着藏、汉、回、羌等民族,自宋、元、明时期其逐渐形成村落。磨沟遗址是磨沟传统村落的重要载体,见证了村落千百年来的起起落落,也是构成磨沟传统村落的重要元素之一。

图3 宋代铁城与村落关系图(来源:作者自绘)

1.2 磨沟村历史人文特征分析

磨沟村历史悠久,村民传承了村落早期的木雕、社火、洮绣、农耕等文化元素,归纳起来集中体现在“屯堡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三大文化中。

(1)屯堡文化。磨沟村的由来与古代军事战略要塞关系密切,磨沟村除磨沟遗址证明5 000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外,最早见于史册记载,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磨沟村为吐蕃所占据,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域国家的战略要塞。至今村内铁城南城及蛇头山坪子堡遗迹是屯堡文化在古洮州屯堡文化的典型之一,现今的村落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形成的典型村落。

(2)民俗文化。磨沟村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灿烂的民俗文化,自明朝设置洮州卫,当地“十八位龙神”之一的张德胜成为当地村民祭拜的神灵,融合文化、商贸活动为一体的民间庙会成为当地每年一度的盛会。通过延续多年、群众自发组织的社火演出表达对已逝先民的追忆,同时也成为当地的民俗表演。

(3)地域文化。有史册记载以来,古洮州是吐蕃、羌、吐谷浑等民族杂居交融之地。地方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花儿”表演,承载着历史和对故土的缅怀。如歌词唱出“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的什么花儿来?我带的茉莉花儿来。”这首简短的词句包含着磨沟村早期形成的众多社会信息。据考证,磨沟村一部分先民也是明代屯军守边者的后裔,从老人、年轻妇女的穿戴,以及村落建筑、方言都能体现江淮地区的元素。由此可知,磨沟村的历史是少数民族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交流而形成的,也是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延续的根本。

1.3 村落空间布局

磨沟村的空间布局充分体现了传统村落与自然山水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山水环境为村落形态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有利条件,同时增强了其景观特色,村落空间组织上充分体现与山水的依存关系。完全符合《管子.度地》的著名论述,即“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之说法,磨沟村村落空间体现了村落依托山水环境形成自给自足、“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地域,同时,村落整体空间布局上也顺应山水环境要求,背山面水,其选址符合中国传统村落良好风水格局的形制(图4)。

图4 村落空间布局分析(来源:作者自绘)

磨沟村视域开阔,以照山、蛇头山为制高点,磨沟遗址为观景视线节点,以人眼水平视域120°为区域,村落周边具有宽阔连续的景观界面,村落与山体层次分明,景色优美,从照山及蛇头山制高点上可俯整个磨沟村全貌,向北可远眺洮河北岸。

1.4 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落内遗存明代戍边军士和移民所带来的江淮文化遗迹较丰富,村落形制格局、台庙(供奉张德胜)、《李氏族谱》等重要历史遗存和文献都是明代军士及移民在磨沟村繁衍生息的例证。磨沟村村民对先辈的敬畏之心是古村得以保存至今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访谈当地村民得知,磨沟村农历每月逢三、八日为王旗乡集市,附近村寨的村民于当天齐聚集市进行商贸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至十五日为王旗庙会,庙会期间登台唱戏已成为传承百年的惯例;村民保留着每年正月初九至元宵节举行社火表演的习俗,这种习俗集赶集、祭神、祭祖于一体,成为当地最盛大的节日。

2 磨沟村发展问题分析

2.1 村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动力不足

近年来,社会各层面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和民众愈加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但是,作为传统农业型村庄,其农业产出水平较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村庄产业的振兴。另外,村落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部分民宅及生产用房被闲置甚至荒弃,村庄逐渐丧失其原本功能,进而影响了磨沟村内的历史遗存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2 传统文化缺少物化载体,传承面临断层

相对于现代生活而言,传统文化处于弱势地位,其发展状态岌岌可危。因社会变革之故,磨沟村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家族祠堂现已无法满足宗族祭祖议事、摆席等使用功能,村内核心文化缺少物化载体,民间传统手工艺等后继乏人,缺乏研习场所。磨沟村现在还有一批传统文化的知情人和传承人,当前最为紧迫的应当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2.3 村落风貌格局破坏严重

随着磨沟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的意愿日趋强烈,但在新建住宅时,面临着传统建筑建造费用攀升以及传统技艺遗失的现状,村庄内出现较为突兀的砌体结构房屋,在体量、色彩等方面均与村落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究其原因,是由于建设行为缺乏整体规划与引导,致使村落整体风貌遭到破坏,传统村落空间格局逐步被侵蚀。

2.4 人居环境有待提升

由于地处偏远,村落一些巷道仍为土路,雨后泥泞不堪,难以通行。村落雨水和污水主要依靠路边明沟和地表自流方式排出,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村落垃圾收集设施不健全,致使村落卫生状况较差。村落基础设施更新缓慢,导致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流失,部分传统民居已经长期空置,缺乏日常维护,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 土遗址保护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发展策略

3.1 加强学术研究

磨沟遗址是目前洮河上游地区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中心聚落,该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保存完好,为研究齐家文化的社会结构、家庭婚姻形态和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资料,进而对中国文明起源不同模式的研究也有深远影响[2]。

自2008年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及考古学研究中心对磨沟遗址进行多次发掘研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铜器、玉器。近几年,也有大量学者开启了对于磨沟遗址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以上研究多集中于对磨沟遗址人骨、性别、墓葬文化性质等方面的考古研究[3-5],缺少对文物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因此,文章建议在遗产考古发掘取得较多成果之时,还可开展多学科交叉的文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学术交流与研讨,进一步挖掘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内涵价值,提升遗址可读性,挖掘磨沟传统村落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为进一步做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规划研究,提出建设磨沟遗址保护与展示场所,并在此基础上邀请专家到磨沟村召开磨沟土遗址保护学术论坛,出版各类学术成果,提升对磨沟遗址保护利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2 加快遗址本体展示与开发

磨沟村依托照山、蛇头山及洮河而形成,其整体布局形态体现自然之美。磨沟遗址地处磨沟村中心地段,李鹏[6]、杨琳琳[7]等针对磨沟遗址的保护思路进行总结,得出遗址保护常见的3种方式,即遗址与绿色长廊相结合、构建遗址博物馆、采用考古遗址公园的模式。磨沟遗址总面积约40万m2,对于其本体展示与开发,建议采取构建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开发。

通过对磨沟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提出以磨沟村历史遗存分布、建筑肌理、街巷格局、水系格局为出发点,划定磨沟村核心保护区,提出依托磨沟考古遗址公园开发为契机,在已发掘区域建设6 000 m2的遗址博物馆方式,加快遗址本体展示与开发。展示内容主要有遗址本体墓葬区、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及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以及遗址所处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磨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规划目标,充分发掘磨沟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建立以磨沟土遗址保护为核心的村落整体性策略,即对传统村落依存环境、村落空间肌理、村落优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方面进行全局地保护,以达到延续村落价值特色、彰显传统村落魅力的目的。

3.3 以村民为主体,让保护与发展并行

磨沟村自唐朝先辈于此定居、同姓聚居,明代为缅怀先辈而建庙祭拜,至今一直保存较好的氏族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信仰体系。传统村落是当地村民历经数百年的累积建造而成的,对磨沟村的保护与开发尤其需要依靠当地居民,他们对村落文化资源的态度将直接决定该村落的未来。

保护规划从村民视角出发进行设计引导并细化落实,提高村民参与保护与建设的热情,协助管理者建立管制机制,促进保护与发展规划的落实。从村民实际需求出发,通过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的建设,规划遗址展示旅游服务设施,引导村民从事停车、餐饮、购物等服务工作。从规划实施角度出发,制定规划引导措施,促进村民参与规划制定、修正、实施的全过程,落实保护要求,强化反馈与互动机制。

3.4 加强宣传教育,建全管理体系

由于磨沟遗址地处农村地区,对其进行保护的基本前提就是建立遗址保护公告牌,标注必要的法律条文和文物历史信息,树立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建议组建由政府、专家、村民代表组成的磨沟村保护发展管理委员会,负责对磨沟村的各类遗产保护管理。

依据保护规划的要求,由相关管理部门授权委员会监督传统村落内部的各类建设行为,审批村落范围内的各类建设方案。具体来讲,管理委员会人员可由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乡政府有关部门相关领导、村委会主任及村民代表共同组成。

4 结束语

甘肃甘南地区传统村落遗产虽少,却各具特色,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突出。磨沟遗址是磨沟村得以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对磨沟遗址进行保护与展示,提升村落人居环境,促进对传统村落自身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保护其村落文化特征和空间形态的前提下,将村落发展同村民生产、生活相结合,实现传统村落振兴,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猜你喜欢
村落遗址传统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辽上京遗址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