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轶炜
摘要:《渔舟凯歌》作为浙东锣鼓的民族打击乐代表作品,以民族管弦乐的形式呈现于舞台,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音乐文化传承的方式。结合浙东的经典锣鼓经,分析《渔舟凯歌》中打击乐声部的乐队困难片段,详述浙东锣鼓经的唱念与乐器的结合,在演奏中乐器的演奏分配与摆放,演奏的配合与舞台表演。
关键词:乐器;文字谱谱例;乐队片段
一、第一章简述民族管弦乐作品《渔舟凯歌》
舟山锣鼓《渔舟凯歌》于七十年代初集体创作于浙江歌剧院,由朱良楷、顾生安、姜水林、张全夫集体创作,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配器修改,打击乐演奏家李民雄先生设计创作排鼓独奏华彩乐段。《渔舟凯歌》作为舟山锣鼓的民族打击乐代表作品,以民族管弦乐的形式呈现于舞台,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
二、第二章 《渔舟凯歌》中主要打击乐器的适用与介绍
(一)第一节 《渔舟凯歌》中主要打击乐器的介绍
1.《渔舟凯歌》中十面锣的设定
浙东锣鼓现多称之为舟山锣鼓,流行于浙江东部的嵊县、宁波、奉化、舟山等地。其中常见的乐器十锣由大小不一的10面锣组成,从而又被称之为“十面锣”。民间所用十面锣虽然没有严格定音,但每一面锣片的大小规格不一,使得锣在音色、音高等方面各不相同,色彩丰富,十面锣固定在一副特制的架子上,由一人将一呈两头扁圆中间细长的十面锣锤夹在中指与无名指之间演奏。演奏时上下跳跃,技巧复杂,舞台表现让人耳目一新,观众喜闻乐见。 十面锣的锣片排位是在传统舟山锣的基础上,按照文字锣鼓经的实际演奏需要进行的音位摆放。而传统的舟山锣其实并无实际音高,在经过长期的乐器制作规范化以及教学演奏记谱的需要下,现代的舟山锣也可以有相对应的音高设定。
2. 《渔舟凯歌》中云锣的设定
云锣,是铜响器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一种乐器,古名“云璈”。在《渔舟凯歌》这首作品里,云锣的数量编定为十二片,主要节奏型为前八后十六与两个八分音符的组合方式。实际演奏中大量的双击演奏手法加强了乐曲奋发向前的进行曲式,使得听觉上更为欢快跳跃。
3.《渔舟凯歌》中主奏乐器排鼓·花盆鼓的组合设定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排鼓,是由内径外径不相同的,五个大小不一的鼓组成,每个鼓上下两面可发出音高不同的两个音来。花盆鼓是一种形似花盆的大堂鼓,声音表现力丰富且有张力。在《渔舟凯歌》中并未使用五个一套组合的排鼓,而是将排鼓中最低最大的鼓换成花盆①鼓。
4.《渔舟凯歌》中手持类铜响器与大鼓的设定
乐曲《渔舟凯歌》中多次使用了极富声音色彩的手持类铜响器:水镲,大镲,和小镲小锣。利用这些铜响器相互摩擦产生的特殊音响,再加上大鼓的滚奏铺底,形象的制造出海浪翻滚,波涛汹涌的音响效果。这些打击乐器的组合使用既是乐曲的演奏需要,更多是对舟山锣鼓的一种传承改良。
(二)第二节 文字锣鼓经的读法与相对应的乐器使用
1.引子部分(原版乐谱为手抄复印版,字迹模糊,谱例为重新抄写的手抄谱)
本曲采用了锣鼓经的状声字记谱,每一个字代表一面锣,前四小节中,文字谱“莊”zhuàng为十面锣最低音的一面,与大堂鼓对应演奏;“长”cháng为十面锣中低音1号锣一面,与2号排鼓所对应;“丈”zhāng为十面锣中音1号锣一面,与排鼓3号鼓所对应;“争”zhèng为十面锣中音2号锣一面,与排鼓4号鼓所对应;“丁”dìng为十面锣高音锣一面,与排鼓5号鼓所对应.从谱例中可以看到,前四小节的十面锣运用是根据排鼓的音高变化而设定的,从第五小节开始,十面锣的敲击音位则是根据排鼓音高的变化,相对应配合使用的,是随着音乐音高变化的一种组合形式,没有固定十面锣具体的音位使用。本曲中所使用的十面锣,在音高上“争”和“莊”“顷”和“庆”“长”和“哐”这几面锣的音高相近,所以在实际演奏中,可根据演奏员的听觉习惯以及手法设计灵活演奏。
2.战风斗浪(小快板)
在这部分鼓段里,十面锣在文字谱里出现了“推”这个字,在本曲演奏时,多为前半拍左手在锣后止音,为清晰地演奏后半拍做准备。但在李民雄老师的《中国打击乐》书中图示出了“推”字的锣片位置。“匡”字则为十面锣中模仿传统大锣的声效,可使用“长”和“匡”这两面锣。
3.满载而归庆丰收(快板)
在第三段中,“丈齐 丈齐 丈”是运用比拟的敲击方法模仿京剧“仓才 仓才 仓”的声音效果。“一卜 卜”这一小节运用的是十面锣“闷击”的演奏方法,左手在锣后止音,右手敲击所止音的锣片。
《渔舟凯歌》三段乐曲中,十面锣文字谱分别依次出现不同的文字,组成节奏不同,速度不同的锣鼓经,将乐曲高潮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却又不失特色。在唱念锣鼓经时,分句,断句也很重要,要结合整首乐曲的结构特点,起承转合,都要在规定的速度中进行。每一个文字结合乐曲的旋律走向所代表的力度也有各不相同,“莊”“長”的大气,“庆”“丁”的灵巧,不同音高的锣音使得乐曲色彩丰富,增添了不少惟妙惟肖的情趣。
三、第三章 《渔舟凯歌》打击乐声部谱例分析
(一)第一节 演奏乐器的摆放位置与演奏人员分配
打击乐声部乐器摆位图
十面锣和云锣声部为一人演奏,分别放置于排鼓后方的两边,形成对称式摆放,两件乐器中间留有一人站立空间,便于演奏时乐器的快速转换演奏。十面锣在演奏时是由一人站立于锣架右侧方,右手持单槌演奏,左手在锣后方进行止音;云锣演奏时需使用两只锣槌,面向乐器演奏。
小镲小锣由一人演奏,将一片小镲开口向上放置在特制的架子右半边,将小锣扣置在架子的左半边,左手持小锣板,右手持一片小镲根据锣鼓经同时或是分别敲击演奏。
大鼓和水镲等铜响器在乐曲中多为声音效果乐器,模仿海浪跌宕起伏,惊涛拍岸的声音;在快板乐段,大鼓和镲配合主奏乐器演奏从而加强了锣鼓的音乐力度。
(二)第二节 打击乐独奏,合奏乐段与乐队的配合
1.独奏乐段
(1)大鼓排鼓独奏, 《渔舟凯歌》鼓段的华彩独奏是整首乐曲中最为吸引观众的一部分,鼓段从慢起开始,一拍一拍逐渐加速加力,当达到乐段的最快点,运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快速换音敲击,在视觉上使人眼花缭乱,令人喝彩叫好。
(2)云锣独奏,在《渔舟凯歌》的中间乐段,云锣一开始点缀似的进行演奏,到速度由慢渐快到小快板后,旋律式的华彩乐段丰富了整段乐曲,金属质感的音色大气又典雅,俏皮又响亮,是乐曲配器的一大亮点。
(3)十面锣独奏,由于十面锣演奏方式的特殊性,在只有一只手持槌敲击时,遇到连续的高低音的转换,演奏员时常需要上下跳动来完成敲击。
2.合奏乐段
《渔舟凯歌》中打击乐声部有着大量的合奏乐段,每一段的主奏乐器也各不相同,但是无论怎样交替变换都需要有一个领头人。
四、结语
《渔舟凯歌》这首乐曲,是浙江民族乐团的保留原创曲目,在舞台表演形式上有过民族管弦乐大乐队演出,女子组合小乐队演出,打击乐声部重奏演出等等形式。由此可见《渔舟凯歌》作为浙江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乐曲,也是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乐曲中的锣鼓演奏技巧复杂多变,配合富有浙江地方特色的音乐旋律,既能让第一次欣赏的观众喜闻乐见,又能让老观众回味无穷。研究学习打击乐表演,不能只学习演奏,还要学习了解音乐背后带来的民族文化,做到表里如一,由表及里。
参考文献:
[1]李民雄.中国打击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