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演奏技巧的演变研究

2019-10-09 10:02苏莹
艺术大观 2019年17期
关键词:演变影响

苏莹

摘要:扬琴最早发源于中东地区和波斯古国,是一种弦乐器,能够通过击奏发出不同的乐音。扬琴最早传入我国,大约是在明朝末年,通过海路由阿拉伯一带的国家传入我国,最早是兴起于广东一带,然后逐步地向我国内地扩散传播。在数百年的发展与变革中,扬琴与其他乐器相互融合、不断吸收借鉴,涌现了大批扬琴演奏名家,诞生了大量的经典代表曲目,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和多种扬琴演奏流派。关于扬琴演奏流派的划分,其关键指标就在于扬琴的演奏技法,研究扬琴演奏技巧的演变,对于推动扬琴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围绕“扬琴演奏技巧的演变研究”这一话题,从扬琴的四大流派与扬琴基本演奏技巧、扬琴的创新技法分类及其演奏技巧、扬琴创新技法对扬琴艺术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作详细分析。

关键词:扬琴演奏技巧;创新技法;演变;影响

扬琴自传入我国以来,已经有将近八百年的历史,在数百年的艺术发展与演变进程中,扬琴的演奏技法一直都在与其他乐器和演奏技法的融合、借鉴、吸收中不断演变与创新。扬琴演奏创新技法具体是指扬琴作曲家和演奏家根据音乐作品的创造需要发明出来的新的演奏技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扬琴的传统演奏技法与创新技法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扬琴演奏技巧的演变与创新技法是对基本演奏技法和传统演奏技法的丰富与发展。另一方面,扬琴演奏传统技巧又是这些创新技法的前提与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扬琴艺术的继承、弘扬、宣传、发展不断地输入新的活力,培育新的动能。具体而言,扬琴的创新技法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借鉴其他民族器乐的演奏技法、借鉴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和现代作曲手法、在原有乐器改革改良基础上发明的创新技法。这些演奏创新技法的产生对扬琴的音色、音乐表现、演奏形式、曲目创作、乐器改革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1]

一、四大流派与扬琴基本演奏技巧

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唯一兼具民族性和广泛世界性的传统乐器,扬琴不管是在独奏形式中,或是在管弦交响乐队中,其演奏风格都独树一帜,其乐音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张力都首屈一指。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与发展,扬琴演奏技巧在不断地吸收融合其他器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四大主要流派,它们是东北扬琴、江南丝竹、广东扬琴、四川扬琴。

(一)东北扬琴:“吟揉滑颤”的演奏技法

东北扬琴最早流传于辽宁南部一带,由著名扬琴演奏家赵殿学先生创作,它巧妙地融合了东北的民歌、皮影戏、地方剧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吟揉滑颤”的演奏技法。“吟”是一种指法演奏技巧,是指用一只手的中指和无名指在琴码的另一端,并快速揉动琴弦,使之能够产生波浪般的余音。“揉”是指“压揉”的指法,又被称为“压音”,东北扬琴的这一演奏技法是在古筝的演奏指法技巧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压揉”技法又可以被细分为“先击后压”和“先压后击”两大类别。压音技法在扬琴演奏中的應用使音色更加清脆。例如《木兰辞变奏曲》中的第5、6、7节就运用了压音技法。“滑颤”则是指在弹奏颤音的时候,借助颤音的余音顺势向上或向下滑动,使发音产生按照音阶顺序依次颤动的效果,有三度、四度、六度滑颤之分。代表曲目为《苏武牧羊》。[2]

(二)江南丝竹:“经过音”“辅助音”和“装饰音”

经过音最大的特点是它能够大大增强扬琴曲调的表现力、感染力与抒情性。经过音在《弹词三六》中的巧妙运用,使其节奏更加明快,旋律的韵味也更加浓厚,音色显得十分圆润、柔婉、纯净。江南丝竹中的辅助音是指在同样音高的两个弱拍位音之间插入一个上方二度或下方二度的音,实践表明,在扬琴演奏过程中加入相应的辅助音,对于塑造音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构建作品意境而言作用十分明显,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有《欢乐歌》。装饰音主要有波音、倚音、颤音等,它一般不占乐曲牌子的时值,演奏时需要保持弱力度。

(三)广东扬琴:“顿音”“衬音”

“顿音”顾名思义,有停顿之意。顿音的演奏需要左右手有效配合,才能够确保乐曲整体的协调性和流畅性。例如,在广东早期乐曲《雨打芭蕉》中,就通过顿音的演奏,将雨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描绘出来,活泼而灵动。“衬音”一般使用在初级扬琴演奏曲目中,其音型主要包括四连音和八分音符,从形式上来看,有“一衬”“二衬”“三衬”“四衬”四种形式,多用于低音或抒情旋律。[3]

(四)四川扬琴:“浪竹”“闷竹”

“浪竹”也称为“咕噜音”,它是指通过改变扬琴演奏的施力方式,使扬琴竹头由于连续颤动发出密集而均匀的音响。浪竹技法弹奏出的乐音更加契合四川扬琴豪放粗犷的特点,是四川扬琴的惯用技法。“闷竹”也称为“收竹音”,是指在弹奏的瞬间将扬琴竹头压在琴弦上压住余音,使音乐旋律产生抑扬顿挫的变化效果。

二、扬琴创新技法分类及其演奏技巧

(一)借鉴其他民族乐器演奏技法演变而来的创新技法

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有古筝、琵琶、中阮、柳琴、二胡等,通常,我们将扬琴与古筝、琵琶、中阮、柳琴共同划分为弹拨乐。这几种民族乐器由于音色相似,皆属于颗粒型音色,且演奏方式相仿,因此他们在演奏技巧上存在较强的内在关联。例如,扬琴的“勾弦”技法就是借鉴了古筝的“抓弦”技法;“泛音”就是借鉴了古琴的演奏方式;“抹滑音”,则是借鉴了古筝“揉弦”的技法。[4]

第一,勾弦。勾弦演奏技法,也称为手指拨弦,它最早是由王沂甫先生首创。1959年,王沂甫先生在自创乐曲《春天》中运用了这一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勾揉”的演奏技法。勾揉技法弹奏出的乐音清幽典雅、素朴端庄。代表曲目有《古道行》《映山红》。

第二,泛音。泛音演奏技法指的是一种听觉上较为虚幻,并且不带杂音的音色,音质较为纯净,多用在乐曲的抒情片段中,以体现山谷的回声、远处的歌声,使乐音的立体效果增强。泛音可以分为“仿泛音”和“揉泛音”。仿泛音是一种理论上非泛音但近似于泛音的音质;揉泛音是在轻点弦位的同时手指稍微摇动,从而弹奏出揉弦的效果。

第三,抹滑音。抹滑音包括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上滑音是在右手击弦后,左手指套从滚珠处按箭头所示方向滑至指定音高位置。回滑音:在同音或不同音上击弦两次后按箭头方向滑至指定音高处。

(二)借鉴西洋乐器演奏技法和现代作曲手法的创新技法

第一,“三对二”非对称节奏。该技法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项祖华老师首创,它实际上是将钢琴的演奏技法移植到扬琴演奏中。“对称”是中华传统艺术中一种习以为常的审美习惯,而“三对二”非对称节奏演奏技法则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式,使扬琴的演奏技法更加灵动多元,摆脱束缚。代表曲目有《青年叙事曲》、《节日的天山》等。

第二,“回旋曲式”。回旋曲式是借鉴了现代作曲手法的典型范例,主要是通过利用远关系离调大量的多调性音阶的作曲手法完成演奏,其中还会涉及到不协和音程及大量摸进的手法等。该演奏技法的代表曲目有许学东老师的《秋梦藕》和《瑶山夜画》。

(三)在乐器改革改良基础上发明的创新技法

扬琴演奏技巧在乐器改革改良基础上衍生出的创新技法主要有“双音琴竹技法”和“止音器”。“双音琴竹技法”是在普通的琴竹作品的基础上根据所演奏曲目的音程关系再加上一个琴竹头右竹两琴头之间的音程关系为四度,左竹两琴头之间的关系为三度,当两琴竹一起演奏时,可奏出各种三和弦。此项技法的代表曲目有《林冲夜奔》。止音器是一种制止余音的装置。由于扬琴的共鸣箱较大,导致扬琴的余音较长,在演奏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如果不能立即止住余音,将会影响其演奏效果。止音器的应用使乐曲的力度对比更加明显,拓展了扬琴艺术表现力的空间。

三、扬琴创新技法对扬琴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第一,对塑造音乐人物形象的影响。首先,扬琴创新技法有助于塑造作者的自身形象。例如《秋梦藕》这首作品中运用到了较多的长线条密集轮音,乐曲的整体演奏方式以回旋变奏曲式为主,表现了作者对许多人间无奈的感慨。再如,作品《昭君怨》中运用了滑抹音、颤音、装饰音和顿音等演奏技法,蕴含着一丝寂寞与幽怨的思想情感,这与昭君出塞,远嫁和番的作品人物心境吻合得恰到好处,使听众能够牢牢地融入到作品刻画的情境中去。[5]

第二,对音乐风格的影响。音乐风格指的是音乐作品的风韵、格调等内容,其内涵较为抽象与复杂。音乐风格可以划分为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演奏风格等,这些都與乐器的演奏技巧直接关联。从地域风格的角度来看,广东扬琴在演奏过程中就经常使用衬音、顿音、坐音等演奏技法,从而形成了广东扬琴追求明快、清爽的风格特色;而四川扬琴则多采用“浪竹”“闷竹”等演奏技法,这与其豪放粗犷的地域风格一脉相承。[6]

(二)对演奏形式的影响

扬琴最初的演奏形式是作为歌唱的伴奏乐器,受自身音色及音域特征局限性的影响,扬琴伴奏在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上都还不够成熟。随着地方曲目的发展和说唱音乐的兴起,扬琴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逐步向合奏方式演变。就当前扬琴的演奏形式而言,包括了扬琴独奏、扬琴重奏、扬琴齐奏,扬琴合奏、交响乐等。[7]

(三)对乐器改革的影响

扬琴演奏技术不断创新的铜丝也拉动了扬琴演奏工具和扬琴形制的不断变化。一则,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会对扬琴演奏工具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使用传统技法制造的琴竹不能够演奏出和声的效果出来,于是人们研制出双音琴竹;运用“浪竹”技法演奏时,传统的琴竹往往会产生噪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制出了专门演奏的“浪竹琴竹”。二则,扬琴形制的变革使扬琴音色更加清脆明亮,演奏流程进一步压缩,从而促进更多演奏技法的创新。[8]

目前我国扬琴艺术体系已经占据世界三大扬琴艺术体系之一的地位,拥有几十种技巧和十几类不同的演奏技法,种类反复、体系庞大。当今社会,随着艺术创作及演奏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创新扬琴演奏技法,不断地在继承传统扬琴演奏技法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新的内容,有助于新时期扬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与传播,这对于丰富扬琴演奏艺术体系而言意义深远,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唐衡.扬琴的艺术特征分析及其与茶艺文化的融合[J].福建茶叶,2019(04).

[2]王钇丁.基于扬琴演奏中的音乐感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

[3]刘筝.古老的世界性乐器之花绽放于今日中国之大地——第四届中国扬琴艺术节综述[J].人民音乐,2019(07).

[4]胡春石.谈扬琴的演奏方法[J].戏剧之家,2019(22).

[5]朱敏岚.浅谈中国扬琴的传入与流传[J].黄河之声,2018(19).

[6]贺婧.谈扬琴的演奏方法[J].戏剧之家,2018(24).

[7]张剑婷.关于扬琴演奏艺术的几点思考[J].戏剧之家,2018(34).

[8]刘琳琳.扬琴演奏中的气息运用[J].戏剧之家,2018(21).

猜你喜欢
演变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